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上方剑(上方劍)
(1).即尚方剑。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剑,表示授予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宋 陆游 《书志》诗:“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 明 无名氏 《飞丸记·公馆言情》:“新授上方剑,么魔谁敢纵!”明史·蒋钦传:“臣昨再疏受杖,血肉淋灕,仗枕狱中,终难自默,愿借上方剑斩之。”
(2).现多称“上方宝剑”。用以比喻来自上级的口头指示或书面文件。 达理 《路障》六:“ 秦越 终于拿到一把上方宝剑了。他指示市委印刷厂印了几千份,分发给各有关单位。”
《国语辞典》:誊本(誊本)  拼音:téng běn
文件的抄本或副本。如:「户籍誊本」。
《漢語大詞典》:书袋(書袋)
(1).装书卷、文件的口袋。 唐 王起 有《獭皮书袋赋》。见文苑英华卷一○六。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平曾 謁 华州 李相 不遇,因吟一絶而去曰:‘……诗卷却抛书袋里,譬如閒看 华山 来。’”
(2). 金 大定 十六年规定的官吏佩饰,悬于束带,作为区别于士民的标志。其质料、颜色,因品级高下而有所不同。参阅金史·舆服志下
(3).指古书词句。 清 沈起凤 《谐铎·十姨庙》:“五姨惯弄书袋,今止要集古人旧句,各成一律。” 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题记》:“ 辛稼轩 在写作歌词的时候,往往喜欢‘掉书袋’,在歌词当中使用很多的史事和典故。”参见“ 掉书袋 ”。
《國語辭典》:掉书袋(掉書袋)  拼音:diào shū dài
讥笑人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的毛病。《十国春秋。卷三二。南唐。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谭,俗谓之掉书袋。」也作「调书袋」。
《國語辭典》:具结(具結)  拼音:jù jié
对官署提出负责的文件。《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要六房中择家道殷实老成无过犯的,当堂拈阄,各吏具结申报上司。」《老残游记》第一八回:「月饼中既无毒药,则魏家父女即为无罪之人,可以令其具结了案。」
《國語辭典》:饮章(飲章)  拼音:yǐn zhāng
匿名的文书、奏章。《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趣以饮章,辞情何缘复闻?」唐。章怀太子。注:「饮犹隐却告人姓名,无可对问。章者,今之表也。」
《漢語大詞典》:署尾
在文件末尾签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其人持券向某曰:‘适与内兄议,率非万金不可,请即署尾。’”
《漢語大詞典》:进稿(進稿)
进呈待批的文件草稿。 元 邓文原 《赠赵炼师奉祠南海会稽》诗:“ 文园 进稿无封禪, 宣室 求言有受釐。” 元 胡长孺 《题〈开元三马图〉》诗:“俯仰布置号进稿,图成欲上 明光宫 。”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讲读:“虽日讲进稿不废,要之,皆成故事故纸矣。”
《漢語大詞典》:件目
文件细目。 唐 元稹 《叙奏》:“其餘郡县之请奏,贺庆之常礼,因亦附之於件目。”
分類:文件细目
《漢語大詞典》:函使
古时传递书信、文件的人。北齐书·神武帝纪上:“ 神武 自队主转为函使,尝乘驛过 建兴 。”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八年:“﹝ 高欢 ﹞始有马,得给镇为函使。” 胡三省 注:“凡书表皆函封,函使者,使奉函诣 京师 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四节:“ 高欢 家贫,在 平城 服役,富家 娄氏 女爱他美貌,嫁给了他。 高欢 因此有马,得充函使。”
《國語辭典》:备考(備考)  拼音:bèi kǎo
留供参考。如:「表册中多有备考一栏,以供备注参考。」
《漢語大詞典》:牌匣
传递急速文件的匣子。元史·兵志四:“若係边关急速公事,用匣子封锁……已上牌匣俱係营造小尺,上以千字文为号,仍将本管地境,置立铺驛卓望地名,递相传报。”
《國語辭典》:阅读(閱讀)  拼音:yuè dú
阅览诵读。如:「阅读书报」、「阅读小说」。
《国语辞典》:便袋  拼音:biàn dài
可随身携带著用来盛放文件的袋子。《水浒传》第一七回:「这夥贼,我都提住便袋里了!」也称为「招文袋」。
《國語辭典》:收发(收發)  拼音:shōu fā
文件的签收与发送。如:「他在公司里担任收发工作。」
《漢語大詞典》:赝书(贋書)
亦作“贗书”。
(1).假造的书信或文件。 明 唐顺之 《与贾太守书》:“后或言此人先造贗书,以误左右之听,闻之不胜惶悚。” 清 陈伦 《张循王墓》诗:“区区 子英 奚为者,片纸贗书背人写。”
(2).托名伪造的书籍。 明 袁中道 《〈袁中郎先生全集〉序》:“近时刻者愈多,杂以《狂言》等贋书,唐突可恨。”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或曰, 梦羽 本未出时,已有抄太平广记中二十餘条为甘泽謡以行者,则 梦羽 本又贋书中之重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