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云韶院(雲韶院)
唐 代宫中教习流行歌舞的场所之一。时宫中设教坊,有宜春院、云韶院。宜春院歌舞艺伎常在皇帝前承欢。凡演习大型歌舞人数不足时,则由云韶院的歌舞艺伎补充。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云韶乐:“﹝云韶乐﹞用玉磬四架,乐即有琴、瑟、筑、簫、箎、籥、跋膝、笙、竽、登歌、拍板。乐分堂上、堂下,登歌四人,在堂下坐。舞童五,人衣绣衣,各执金莲花引舞者。金莲,如仙家行道者也。舞在阶下,设锦筵,宫中有云韶院。”
《漢語大詞典》:云韶府(雲韶府)
唐 教坊。 唐 代宫中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旧唐书·职官志二:“内教坊。 武德 已来,置於禁中,以按习雅乐,以中官人充使, 则天 改为云韶府, 神龙 復为教坊。”新唐书·百官志三:“﹝内教坊﹞ 武后 如意 元年改曰云韶府。”
《漢語大詞典》:卐字巾
形如“卍”字的头巾。 明 制为教坊乐工所戴。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教坊官:“按祖制,乐工俱戴青卍字巾,繫红緑搭膊。常服则緑头巾,以别於士庶。”
《漢語大詞典》:望梅花
词牌名。原为 唐 教坊曲名。此词有单调、双调,均为三十八字。单调六句六仄韵;双调前段三句二平韵,后段三句三平韵。双调尚有三体,字句迥异。参阅《词谱》卷三。
《漢語大詞典》:巫山一段云(巫山一段雲)
(1).形容女子美丽的鬓发或优美的身段。 唐 李群玉 《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诗:“裙拖六幅 湘江 水,鬢耸 巫山 一段云。” 宋 向子諲 《减字木兰花·韩叔夏席上戏作》词:“想得横陈,全是 巫山 一段云。”
(2).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四字,平韵。另一体双调四十六字,上阕平韵,下阕换两仄韵两平韵。
《国语辞典》:薄头(薄头)  拼音:bó tóu
主管教坊乐部的人。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俺两个一个是王把色,一个是李薄头。」也称为「部头」。
《國語辭典》:公孙大娘(公孫大娘)  拼音:gōng sūn dà niáng
唐玄宗开元间有名的女舞蹈家,善舞剑器。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等舞蹈。
《國語辭典》:二十八调(二十八調)  拼音:èr shí bā diào
隋唐以来宫廷燕乐及民间俗乐所用的宫调。宫、商、角、羽四声各有七调,故称为「二十八调」。
《漢語大詞典》:诨裹(諢裹)
头巾一类的东西。大多为教坊、诸杂剧人所戴用。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剧部又戴諢裹,其餘只是帽子幞头。”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百官酒,三臺舞旋,多是諢裹宽衫,舞曲破攧。”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教坊色长二人,在殿上栏杆边,皆諢裹宽紫袍金带义襴看盏。”
《漢語大詞典》:拨棹子(撥棹子)
(1).即蝤蛑。蟹的一种。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蝤蛑,乃蟹之巨而异者。蟹螯上有细毛如苔,身上八足。蝤蛑则螯无毛,后两小足,薄而濶,俗谓之拨棹子。”《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虫鱼中品·蟹》:“蟹之类甚多……扁而最大,后足阔者,名蝤蛑。 岭南 人谓之拨棹子,以后脚形如棹也。”
(2). 唐 教坊曲名。
《漢語大詞典》:挨坊靠院
谓接近妓院中人。坊,教坊;院,行院。《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我把你这光棍,我道饶出你去,都要洗心改过,务要生理。不许你挨坊靠院,引诱人家子弟,诈骗财物。”
《國語辭典》:前头人(前頭人)  拼音:qián tóu rén
唐代称进入宜春院的妓女为内人或前头人,因其在君王的面前而得名。唐。崔令钦《教坊记》:「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也。」
《漢語大詞典》:破阵子(破陣子)
词牌名。又名十拍子。本 唐 教坊曲名。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國語辭典》:麦秀两歧(麥秀兩歧)  拼音:mài xiù liǎng qí
麦结双穗。为丰年的吉兆。《宋史。卷六四。五行志。火志下》:「闰六月,资州麦秀两歧。」也作「麦穗两歧」。
《國語辭典》:露台弟子(露臺弟子)  拼音:lù tái dì zǐ
宋元时称民间剧团的艺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妇出场毕,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