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尖锐(尖銳)  拼音:jiān ruì
1.尖而锐利。如:「歹徒行抢,手挥尖锐的扁钻,无人敢贸然靠近。」《广弘明集。卷二二。南朝陈。朱世卿。性法自然论》:「锥刀推其尖锐,溪壑讶其难满。」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尝见其庙像甚勇,手持一屠刀尖锐,按膝而坐。」
2.形容声音尖细刺耳。如:「隔壁传来一个尖锐的叫声,令人胆战心惊。」
3.形容说话真实直率不留情。如:「这篇评论用语虽然尖锐,衡情论理却十分中肯。」
4.紧张、激烈。如:「这部小说总喜欢把主角置于尖锐的冲突之中,以塑造他的豪迈性格。」
《國語辭典》:锐利(銳利)  拼音:ruì lì
1.指刀、剑等尖而快。宋。田锡〈倚天剑赋〉:「太乙详锐利之符,然后铸于道,镕于德。」
2.尖锐、犀利。如:「眼光锐利」。
《國語辭典》:乖滑  拼音:guāi huá
机灵圆滑。《红楼梦》第七一回:「因他素日仗著是王夫人的陪房,原有些体面,心性乖滑,专管各处献勤讨好,所以各处房里的主人都喜欢他。」
《漢語大詞典》:快锐(快鋭)
敏锐。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二:“墨池编曰:‘…… 邵与完 笔思快鋭。’”
分類:敏锐
《國語辭典》:疾速  拼音:jí sù
速度极快。如:「他画猴的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运笔疾速的境界。」
《國語辭典》:法眼  拼音:fǎ yǎn
1.五眼之一。能分明的洞观,一切因缘生起的诸现象。《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
2.尊称他人的眼识正确。《文明小史》第六十回:「老兄具这样的法眼,钦佩得很,将来倒要时常请教请教。」
《國語辭典》:慧眼  拼音:huì yǎn
1.佛教用语。指能照见一切现象皆空的眼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来有慧眼否?如是也善!如来有慧眼。」
2.敏锐的眼力。如:「慧眼识英雄」。
《漢語大詞典》:五眼
佛教语。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见为肉眼,天人禅定所见为天眼,小乘照见真空之理为慧眼,菩萨照见普度众生的一切法门为法眼,佛陀具种种眼而照见中道实相为佛眼。大智度论卷三三:“菩萨摩訶萨欲得五眼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藴终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 唐 独孤及 《观世音菩萨等身绣像赞》:“五眼周视,四魔怖慑。”
《國語辭典》:灵感(靈感)  拼音:líng gǎn
1.灵验有感应。《西游记》第六回:「话表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自王母娘娘请赴蟠桃大会,与大徒弟惠岸行者,同登宝阁瑶池。」《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弟子有恨在心,望菩萨灵感报应则个。」
2.思考活动中,忽然出现且超越平时思考层面的想法。如:「作文不能只靠灵感,要多方面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修辞技巧,才会有进步。」
《國語辭典》:专利(專利)  拼音:zhuān lì
1.独占利益。《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国语。周语上》:「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2.专一锐利。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3.专有之利益及权利,依《专利法》之规定分为发明专利、新型专利及设计专利。
《漢語大詞典》:清警
(1).机智敏锐。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卢 清警明理,百鍊不消。”晋书·王亮传:“﹝ 王亮 ﹞少清警有才用。”南史·柳盼传:“后从祖弟 庄 清警有鉴识。”
(2).旧时帝王出行,清除道路,警戒行人。艺文类聚卷二十四引 南朝 梁元帝 《〈忠臣传谏争篇〉序》:“出则清警传路,处则凭玉负扆。”参见“ 清蹕 ”。
(3).清新而警策。 宋 苏轼 《送参寥师》诗:“新诗如玉雪,出语便清警。” 明 袁宏道 《叙姜陆二公同适稿》:“有以事功名而诗文清警者, 姚少师 、 徐武功 是也。”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一章一:“在过于朴实的无玄想的,囿于现实的境地里的作品中,忽然遇见了像 籍 ( 阮籍 )的:‘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当然会很清警的游心于别一个天地之中的。”
《國語辭典》:清跸(清蹕)  拼音:qīng bì
旧时天子出行,清洁道路,使人民避开。《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帝晖膺顺动,清跸巡广廛。」《周书。卷四十五。儒林传。序》:「帝于是服衮冕,乘碧辂,陈文物,备礼容,清跸而临太学。」
《漢語大詞典》:果锐(果鋭)
果断敏锐。晋书·楚王玮传:“ 瑋 少年果鋭,多立威刑,朝廷忌之。”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刘晏 为度支,专用果鋭少年,务在急速集事。”明史·董兴传:“ 兴 果鋭,不能戢下, 軾 戒之。”
分類:果断敏锐
《漢語大詞典》:骁锐(驍鋭)
(1).勇猛敏锐。晋书·慕容皝载记:“ 汗 ( 慕容汗 )性驍鋭,遣千餘骑为前锋而进。”新唐书·王智兴传:“﹝ 智兴 ﹞少驍鋭,为 徐州 牙兵,事刺史 李洧 。”
(2).勇猛精锐之士。北史·崔延伯传:“ 天生 悉众来战, 延伯 身先士卒,陷其前锋,於是驍鋭竞进,大破之,俘斩十餘万,追奔及於 小陇 。”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募兵先尽本地方驍鋭,若 浙江 处兵、 江 南沙兵之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于各部精简驍鋭,百中抽一。”
(3).古代军队组织名。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 知祥 乃训练兵甲,阴有王 蜀 之志。益置义胜、定远、驍鋭、义寧、飞棹等军七万餘人,命 李仁罕 、 赵廷隐 、 张业 等分将之。”
《漢語大詞典》:开警(開警)
(1).开悟警戒。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人能弘法,非道弘人。恕己深恩,即是自为。今陈此意,乃似执著。若不开警,则不深固。” 宋 魏了翁 《跋陈了斋责沉》:“又以理之最切近者开警后学。”
(2).聪明敏锐。 宋 陈亮 《送诸生赴补序》:“谓 卢子 曰:‘子以通爽往。’谓 陈子 曰:‘子以惇谨往。’谓 何子 曰:‘子以开警往。此子之资而非学也,求学於夫子而不子告者,他日吾将问之。’”
《國語辭典》:警觉(警覺)  拼音:jǐng jué
1.敏捷觉悟。宋。真德秀 跋杨和父印施普门品:「一念清静,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船到彼岸。」也作「警悟」。
2.对于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如:「提高警觉」。
《漢語大詞典》:智刃
智慧之刃。比喻敏锐的智力。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智刃所游,日新月故。” 唐 独孤及 《送贺员外巡幸毕归朝序》:“电发神机,霜淬智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