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比类(比類)
整理,按类排比。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礼教:“然终不免为策括者,以其无心得而但知比类以求备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礼教:“礼家讲求於纂辑比类,大抵於五典六仪之原多未详析,总缘误识以仪为礼耳。” 章炳麟 《〈新方言〉序》:“斯 戴君 转语之所以贵,因以比类,虑得六例。” 谢觉哉 《不惑集·整理材料》:“‘比类’,拿现在话讲,是‘调查研究’,是‘整理材料’。”
(1).仿效;效法。礼记·乐记:“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 孔颖达 疏:“比谓比拟善类,以成己身之美行。”国语·周语下:“其后 伯禹 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羣生。” 韦昭 注:“类,亦象也。”
(2).比照旧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大小,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饗。” 孔颖达 疏:“已行故事曰比,品物相随曰类。”汉书·文帝纪:“它不在此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后汉书·范升传:“《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復以比类,亦希置立。”
(3).比方,比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及 三閭 《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三章》诗序:“文也者,非云尚形似,牵比类,以局夫儷偶,放於奇靡。” 明 王世贞 《〈何大复先生集〉序》:“其缘情即象,触物比类,靡所不遂。”
(4).比拟;比较。 唐 方干 《送道人归旧岩》诗:“若把古今相比类,姓 丁 仙鹤亦如斯。” 宋 王禹偁 《上太保侍中书》:“某因诣上閤,陈所见十事……其五事言内修其德,且引 汉文帝 时事迹以为比类。”《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定估比类当今时价,加贱减贵,酌取其中,总计合税之钱,折为布帛之数。”
(5).相类,相似。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 晋 干宝 《〈搜神记〉序》:“ 卫朔 失国,二《传》互其所闻; 吕望 事 周 , 子长 存其两説。若此比类,往往有焉。”
《國語辭典》:楷法  拼音:kǎi fǎ
1.效法的典范。《南史。卷三八。柳元景传》:「司马公所为,后生楷法,吾岂能止之哉。」《明史。卷二九八。隐逸传。杨恒传》:「家无儋石,而临财甚介,乡人奉为揩法焉。」
2.楷书的笔法。《晋书。卷三六。卫瓘传》:「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花月痕》第四七回:「又开了几处学堂,教二十岁下兵丁,都要读些史书,熟些核算,工些楷法。」
《國語辭典》:师范(師範)  拼音:shī fàn
1.模范。《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师范之功,昭于内外。」《北史。卷四一。列传。杨播》:「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2.教师。《西游记》第七七回:「保护唐僧,拜为师范。」《金瓶梅》第七一回:「原来家中教了十二名吹打的小厮,两个师范领著上来磕头。」
3.仿效、学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通变》:「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
4.师范学校的简称。参见「师范学校」条。
《國語辭典》:宗法  拼音:zōng fǎ
古时分别嫡庶统系的制度,以别亲疏,以示系统,以明亲亲合族之义。其道可推于治国安民。如:「宗法社会」、「宗法制度」。《朱子语类。卷九○。祭》:「如今要知宗法祭祀之礼,须是在上之人先就宗室及世族家行了,做个样子,方可使以下士大夫行之。」
《國語辭典》:程式  拼音:chéng shì
1.订立一定的准式以为法则。《管子。明法》:「法者,天下之程式也。」
2.格式。如:「公文程式」。
3.指示电脑依特定步骤运作并产生结果的一组指令。
《漢語大詞典》:承式
效法。明史·詹同传:“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於鴆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
分類:效法
《漢語大詞典》:则象(則象)
效法。 汉 班固 《〈离骚〉序》:“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汉 王粲 《荆州文学记官志》:“於先王之为世也,则象天地,轨仪宪极。” 宋 曾巩 《谢赐〈唐六典〉表》:“财成 唐 典,本庶务於尚书,则象《周官》,缀旧闻於经礼。”
分類:效法
《國語辭典》:胎息  拼音:tāi xí
道家修炼之术,能不用口鼻呼吸,如在胞胎之中。《抱朴子。内篇。释滞》:「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且说张果是帝尧时一个侍中,得了胎息之道,可以累日不食,不知多少年岁,直到唐玄宗朝,隐于恒州中条山中。」
《國語辭典》:宪法(憲法)  拼音:xiàn fǎ
1.在一国之内,规定国家体制、政府组织、人民权利义务之最高位阶法规范。
2.法度。《国语。晋语九》:「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宋。无名氏《梅妃传》:「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
《國語辭典》:法程  拼音:fǎ chéng
可为法则的程式。《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漢語大詞典》:追迹(追跡)
亦作“ 追跡 ”。
(1).追踪;考察。史记·孔子世家:“追迹 三代 之礼,序书传。”东观汉记·光武纪:“有司奏议曰:‘追跡先代,无郊其五运之祖者。’” 鲁迅 《坟·人之历史》:“惟种族发生学独不然,所追迹者,事距今数千万载。”
(2).跟随;效法。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守志 箕山 ,追迹 洪崖 。” 南朝 梁 江淹 《后让太傅扬州牧表》:“然后追迹 范 张 ,濯缨 汾射 ,臣之志也。” 宋 秦观 《拟郡学试近世社稷之臣论》:“ 子房 虽无三子之过,然不能为 汉 制礼作乐,追迹 三代 之隆。”
《國語辭典》:师祖(師祖)  拼音:shī zǔ
1.师法、效法。《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史臣曰》:「异轨同奔,递相师祖。」
2.祖师。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
3.称谓。称老师的父亲或师父的老师。《西游记》第一六回:「众僧道:『师祖来了。』三藏躬身施礼迎接道:『老院主,弟子拜揖。』」
《國語辭典》:蹑景(躡景)  拼音:niè yǐng
追逐日影。比喻非常迅速。《文选。曹植。七启》:「忽蹑景而轻骛,逸奔骥而超遗风。」
《漢語大詞典》:师匠(師匠)
(1).宗师、大匠,可以为人取法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邢子才 、 魏收 ,俱有重名,时俗準的,以为师匠。” 南朝 梁 王筠 《与云僧正书》:“一代师匠,四海推崇。”
(2).效法。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三:“ 元和 中,后进师匠 韩公 ,文体大变。”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为博。”
(3).指老师的教导。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释《穀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无可观。”魏书·释老志:“后有沙门 常山 卫道安 性敏,日诵经万餘言,研求幽旨。慨无师匠,独坐静室十二年,覃思构精,神悟妙賾,以前出经,多有舛驳,乃正其乖谬。”
《漢語大詞典》:比义(比義)
效法。国语·楚语上:“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国语·楚语下:“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 王引之 经义述闻·国语下:“以上三言‘比义’,义字皆当读为‘仪’,説文曰:‘仪,度也。’比仪者,比之度之也。”
分類: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