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提婆  拼音:tí pó
人名。梵语DeVa的音译,意译作天,又称圣天。印度佛教中观派的创始人龙树的弟子。斯里兰卡人,约生存于西元三世纪。以智辨著称,常与外道辩论,后遭外道暗杀而死。有百论、四百论、百字论等流传下来,都是中观派的重要作品。
《国语辞典》:提婆达多(提婆达多)  拼音:tí pó dá duō
人名。梵语Devadatta的音译。意译天授或天与。释迦牟尼佛的堂弟。据说他在佛陀说法的第二十年加入僧团,其后想谋得僧团的领导地位,遭到否决,乃自立门户。在佛传中,提婆达多扮演著反对释尊的角色。也译作「地婆达多」、「禘婆达多」、「调达」、「提婆达多」等。
《漢語大詞典》:中百论(中百論)
指古 印度 龙树 所著的中论与 提婆 所著的百论。两书为大乘空宗(即中观学派)的经典,因借以指该宗的学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慈恩宗》:“当时大乘佛学中俨然和瑜伽对峙的‘中百论’学说, 玄奘 也先后在 北印度 及 那烂陀寺 反复学习了好多遍。”
《漢語大詞典》:三逆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观 隗嚣 之檄亡 新 ,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辞切事明。”参阅后汉书·隗嚣传
(2).佛教语。指恶比丘 提婆 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佛、杀比丘尼。 隋 智顗 《法华夕句》卷八下:“若作三逆,教王、毒爪并害佛摄。”
(3).指 吴三桂 、 耿精忠 、 尚之信 。 清 初,三人曾相继起兵反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满族士兵:“国初自定中原后,復遭三逆之乱。”
《国语辞典》:百论(百论)  拼音:bǎi lùn
书名。提婆著,天亲释,鸠摩罗什译。梵本二十三品,品五偈,合有百偈,故称为「百论」。该书以空的哲理来批判异论,后成为三论宗所依据的三部主要论书之一。
《漢語大詞典》:四论(四論)
佛教四部经论的合称。即《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大智度论。按,百论系 提婆 著,另三论均系 龙树 所著。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二·昙鸾:“内外经籍,具陶文理,而於‘四论’佛性,弥所穷研。”
《漢語大詞典》:空华外道(空華外道)
佛教语。 印度 佛教后期, 龙树 、 提婆 等首创大乘空宗,原先的小乘教派视之为左道邪说,因以贬称为“空华外道”。 唐 慧立 彦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僧皆小乘学,不信大乘,谓为空华外道,非佛所説。” 章炳麟 《与大乘相契》:“是故小乘之詆大乘,以为魔説,以为空华外道而已,未尝云诸大菩萨当时实无其人也。”参见“ 空华 ”。
《漢語大詞典》:空华(空華)
亦作“ 空花 ”。
(1).佛教语。隐现于病眼者视觉中的繁花状虚影。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楞严经》卷四:“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於空灭。忽有愚人,於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意树发空花,心莲吐轻馥。” 宋 司马光 《游三门开化寺》诗:“狂象调难伏,空华灭復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话説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认为实相。” 梁启超 《开明专制论》:“呜呼,我青年之眩於空华,困於噩梦者,其醒耶未耶?”
(2).指雪花。 宋 洪朋 《喜雪》诗:“漫天乾雨纷纷闇,到地空花片片明。”
支那提婆瞿怛罗
【佛学大辞典】
(杂名)Cina-deva-gotra,译曰汉天种。见西域记十二。
木叉提婆
【佛学大辞典】
(人名)Moks!adeva,西土小乘之徒,尊玄奘三藏曰木叉提婆,译言解脱天。为解脱解律之异名,天者美最胜之称也。西域记十二曰:「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又比丘名。求法高僧传上曰:「木叉提婆者,交州人也,唐言解脱天。」
提婆五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提婆达多妄说五法,破释迦之和合僧。正理论四十三曰:「言邪道者,提婆达多妄说五事为出离道:一者不应受用乳等,二者断肉,三者断盐,四者应被不截衣服,五者应居聚落边寺。」婆沙论一百十六曰:「云何五法?一者尽寿著粪扫衣,二者尽寿常乞食,三者尽寿唯一坐食,四者尽寿常居回露,五者尽寿不食一切鱼肉血昧盐苏乳等。」婆沙之五法与正理不同,律多引婆沙之五法。
【佛学大辞典】
(故事)五逆罪中以破僧罪为最重,破僧者于同一结界中构别法而树立一众也。今提婆所立有五法。辅行一曰:「言五法者。婆沙云: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盐及五味。与正理不同。正理云:一不受五味。二断肉。三断盐。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边寺。」非谓是五法悉邪,立此五法为二分一味之僧为大罪也。(参见:五法)
五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法有种种。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来明了正见之智也。谓了前诸法如幻如化,非断非常,超过一切凡夫小乘偏邪异见,是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谓由前正智,观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发;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为如如也。
提婆五逆
【佛学大辞典】
(故事)法华文句八下曰:「诱拐五百比丘,而破和合僧(是一)。掷大石而自佛身出血(是二)。教阿阇世王放醉象使之践佛(是三)。以拳杀华色比丘尼(是四)。置毒于手之十爪,欲由礼佛足而伤佛(是五)。」是非五种各别之五逆,乃重同类而成五数,盖自佛身出血与教阿阇世王及置毒于爪中,为同一之逆罪。配之于别种之五逆,则但为三逆罪也。同次文曰:「若作三逆,教王毒爪并害佛摄。」
佛陀提婆
【佛学大辞典】
(人名)Buddhvaca,婆沙四评家之一。译曰觉天。见俱舍光记二十。
伽那提婆
【佛学大辞典】
(人名)Kan!adeva,(参见:提婆)
提婆
【佛学大辞典】
(杂语)Deva,译曰天。如摩诃提婆之译为大天。提婆达多之译为天授是也。【又】(人名)又作提波,菩萨名,译作天,后以一目施神,故曰迦那提婆Ka%n!adeva,伽那者片目之义。或以一目授女子。本执师子国人,龙树之弟子,付法藏第十四祖也。提婆菩萨传曰:「提婆菩萨,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博识才辩,擅名诸国,而以人不信受其言为忧。其国中有大天神,曰大自在天,有人求愿,能令满足。提婆诣庙求入相见,主庙者言:天像至神,不可正视,又使人百日失心。提婆言:是我所愿见,若不如此,我岂欲见。主庙者奇其志气,使入庙。天像动其眼,怒目视之。提婆问天:神则神矣,何其小也?当以威灵感人,智德伏物。而以黄金自多,动颇梨荧惑人,非我所望。便梯像凿出其眼。观者皆惊异。提婆言:我使汝等知神不假形,情不托形而已。吾既非慢,神亦非辱也。言已而出,其夜备精馔供天神。天神言:汝得我心,人得我形,汝以心供,人以质馈,知而敬我者汝,畏而诬我者人,汝所供馔尽美,唯无我所须,我所乏者左眼,能施我者便可出之。提婆应命以左手出眼与之。天神赞曰:善哉丈夫,真上施也,汝求何愿,我必如汝意。提婆言:我禀明心,不假外质,唯恨悠悠蒙朦,不知信受我言,神赐我愿,必当令我言不虚没。神言:必如愿。于是退诣龙树菩萨,受出家法,剃头法服,周游扬化。时南天竺王信受邪道,沙门亲子不得一见,提婆欲化之,变形为宿卫士,能干事。王见之喜,问其人,提婆言:我是一切智人。王惊异,以种种事验之,果然。于是集国中一切婆罗门使论议,无一敌者,皆剃发为弟子。有一邪道弟子,耻其师屈,自誓汝以口伏我,我以力伏汝。偶见提婆独由禅起经行,以刀决之,五脏委地。提婆言:是我先业所害,非汝也。悟然而化。初以眼施神无一目,时人号曰迦那提婆。」百论疏上之上曰:「提婆者天也。盖是其本名,末称伽那提婆。伽那者,小一目。以一目施天神,故以为名。复传云:提婆曾乞食。有女人应发道心,于婆提眼生爱。提婆出之示之,但是不净,因以发心,故小一目也。」
舍多提婆魔㝹舍諵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sta% devamanus!ya%na%m,佛十号之一。译曰天人师。智度论二曰:「舍多,秦言教师。提婆,言天。魔舍諵,言人。名天人教师。」
室利提婆
【佛学大辞典】
(人名)S/rideva,译曰吉祥天。道希法师之梵名也。见求法高僧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