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周藏
周密地掩藏。荀子·礼论:“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
分類:密地掩藏
《漢語大詞典》:陶缊(陶緼)
谓收敛掩藏。 晋 陆云 《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凤翳灵条,龙窜秘泉。收逋匿耀,洪略陶緼。”
分類:收敛掩藏
《漢語大詞典》:韬照(韜照)
犹韬映。谓掩藏才智、行迹。 唐 顾况 《归阳萧寺作诗》:“韜照多密用,为君吟此篇。”
《漢語大詞典》:韬谞(韜諝)
掩藏才谋。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韜諝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
分類:掩藏
《漢語大詞典》:韬曜含光(韜曜含光)
掩藏隐匿光明。谓不显耀名声。 明 何景明 《七述》:“出则施声教,欵遐荒,臻盛美,流休祥;处则韞匵深藏,韜曜含光。”
《國語辭典》:韬光俟奋(韜光俟奮)  拼音:tāo guāng sì fèn
隐藏才能,等待时机奋起。《晋书。卷一二三。慕容垂载记》:「但时来之运未至,故韬光俟奋耳。」
《國語辭典》:韬晦待时(韜晦待時)  拼音:tāo huì dài shí
掩藏才华,隐匿行迹,等待时机而有所作为。如:「明哲保身,韬晦待时,是古人处乱世之道。」
《國語辭典》:天理昭彰  拼音:tiān lǐ zhāo zhāng
道德公理彰显,报应分明。《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谁知家私付之乌有,并自己也无葬身之所。要见天理昭彰,报应不爽。」《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如此剧贼,却被小孩子算破了,岂非天理昭彰!」也作「天理昭昭」、「天理昭然」。
《国语辞典》:矫情自饰(矫情自饰)  拼音:jiǎo qíng zì shì
掩藏真情,粉饰自己。《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魏书。卷一六。道武七王列传。京兆王黎传》:「初,叉之专政,矫情自饰,劳谦待士,时事得失,颇以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