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69,分58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指景
指马
素指
指冠
谕指
无指
指物
微指
指拨
指诲
言指
科指
指论
顺指
失指
《漢語大詞典》:指景
(1).指着太阳。文选·潘岳〈寡妇赋〉:“独指景而心誓兮,虽形存而志陨。” 吕延济 注:“指日心誓,叹以自明也。”《文选·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弭棹薄枉渚,指景待乐闋。” 李善 注:“指景,指日也。”
(2).犹指日。谓为期不远。 元 戴良 《抵富阳宿县治》诗:“乘軺 临安 道,指景 富春 郭。”
分類:指景
《漢語大詞典》:指马(指馬)
(1). 战国 时名家 公孙龙 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白马非马”等命题,讨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庄子·齐物论则谓“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谓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应各任自然,不分彼此、是非、长短、多少。后遂以“指马”为争辩是非、差别的代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諭,未知孰是。”
(2).见“ 指鹿为马 ”。
《國語辭典》:指鹿为马(指鹿為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
本指赵高献给秦二世一只鹿,故意指称是马,并问臣子是鹿或马,而将答鹿者暗中杀害,使群臣畏惧自己,以谋篡位。典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比喻颠倒是非。《周书。卷一。文帝纪上》:「欢威福自己,生是乱阶,缉构南箕,指鹿为马。」《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也作「指鹿作马」。
《漢語大詞典》:素指
洁白的手指。 唐 元稹 《西斋小松》诗之二:“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 明 刘基 《神弦曲》:“水妃骨冷不能眠,金簪素指敲冰絃。” 清 蒋春霖 《谒金门》词:“欲拾断红怜素指,卷帘呼燕子。”
分類:洁白手指
《漢語大詞典》:指冠
头发直竖,顶着帽子。比喻愤怒的样子。庄子·盗跖:“ 盗跖 闻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史记·刺客列传:“士皆瞋目,髮尽上指冠。” 明 李贽 《读史·张千载》:“生当指冠,死当怒目。”
《漢語大詞典》:谕指(諭指)
(1).表明意思。指,通“ 旨 ”。《晋书·卫恒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諭指,用於卒迫。”
(2).晓谕帝旨。指,通“ 旨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始, 赵鼎 议遣 彦质 至 川 陕 諭指西帅。”
《韵府拾遗 纸韵》:无指(无指)
列子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注忘指故无所不至也
《漢語大詞典》:指物
(1). 战国 时名家 公孙龙 所提出的命题。指,指事物的抽象概念;物,指具体事物。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按,意谓事物呈现的形态、概念,不同于具体事物。
(2).指明事物。梁书·王筠传:“此诗指物呈形,无假题署。”
《漢語大詞典》:微指
见“ 微旨 ”。
《漢語大詞典》:微旨
亦作“ 微恉 ”。亦作“ 微指 ”。
(1).精深微妙的意旨。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究洞圣人之微恉。”《后汉书·徐防传》:“ 孔圣 既远,微旨将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 唐 李翰 《殷太师比干碑》:“夫子称 殷 有三仁,岂无微旨?” 宋 叶适 《沈仲一墓志铭》:“有 彬老 者,北游 程 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 清 方苞 《又书〈封禅书〉后》:“盖谓传所称封禪者七十二君,本无稽之言,但以是致怪物与神通,则举之不以其事,而上古封禪之有无,又不足辨矣。此 子长 之微指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其序列先后, 宋 人多以为即 孔子 微旨所寓,然古诗流传来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无以定之。”
(2).隐而未露的意愿。汉书·翟方进传:“奏事亡不当意,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宋书·恩倖传·徐爰:“ 爰 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 宋 陆游 《南唐书·周宗传》:“一日, 烈祖 临镜理白髮,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 宗 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 广陵 ,讽 让皇 以禪代事。” 尚秉和 《北京政府成立》:“时北洋老将数十人,统兵十餘万,胥听内阁指撝,无或违,然内阁微恉鲜能明也。”
《漢語大詞典》:指拨(指撥)
(1).以指弹拨乐器的弦。用左手扣弦、揉弦是指法,用右手顺手下拨或反手回拨是拨法,合称“指拨”。 唐 元稹 《琵琶歌》:“自后流传指拨衰, 崑崙 善才徒尔为。” 宋 欧阳修 《于刘功曹家见杨直讲女奴弹琵琶》诗:“娇儿身小指拨硬,功曹厅冷絃索鸣。”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这琵琶不是野调,好似 裴兴奴 指拨。”
(2).指点;指挥。朱子语类卷四十:“ 曾参 、 曾点 父子两人絶不类, 曾子 随事上做,细微曲折,做得极烂熟了,才得圣人指拨,一悟即了当。”《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又指拨把檯桌搭成一桥,恰好把孝堂路逕塞住。” 茅盾 《子夜》四:“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罢!”
《漢語大詞典》:指诲(指誨)
犹指教。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信度国:“时有罗汉……现大神通,示希有事,令众信受,渐导言教。诸人敬悦,愿奉指诲。” 清 刘大櫆 《乌程闵君墓志铭》:“故凡承其指诲者,多举於乡。”
《韵府拾遗 纸韵》:言指
周昙咏晋武帝诗经国远谟无所问何曾言指一何神
分类:言指
《漢語大詞典》:科指
犹准则。汉书·礼乐志:“至 宣帝 时, 琅邪王吉 为諫大夫,又上疏言……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凿,各取一切。”
分類:准则
《漢語大詞典》:指论(指論)
议论。 三国 魏 曹丕 《答辛毗等令》:“诸卿指论,未若孤自料之审也。” 宋 苏舜钦 《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图书堆满牀,指论极根柢。” 清 吴敏树 《与梅伯言先生书》:“随又得接侍一二次,备闻指论。”
分類:指论议论
《漢語大詞典》:顺指(順指)
见“ 顺旨 ”。
《漢語大詞典》:顺旨(順旨)
亦作“ 顺指 ”。 谓曲意逢迎。 汉 扬雄 《谏不受单于朝书》:“ 季布 曰:‘ 噲 可斩也,妄阿顺指!’”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諛顺旨要领絶。”三国志·吴志·王蕃传:“ 蕃 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指,时或迕意,积以见责。”旧唐书·外戚传·吴凑:“但人多顺旨不言,若再三启諫,必动宸情,则生民受赐。” 宋 朱熹 《与周丞相札子》:“阿諛顺指以为固位之术,牢笼媢嫉以为植党之计。”
分類:曲意逢迎
《漢語大詞典》:失指
亦作“ 失旨 ”。 不合帝王旨意。汉书·张骞传:“﹝使者﹞来还不能无侵盗币物,乃使失指,天子为其习之,輒覆按致重罪,以激怒令赎,復求使。” 颜师古 注:“乖天子指意。”宋书·徐湛之传:“ 元嘉 末,徵 鑠 自 寿阳 入朝,既至,又失旨,欲立 宏 ,嫌其非次,是以议久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