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中眼
戏曲名词。一小节音乐的第三个拍子。一板三眼的节拍为四拍,第一拍叫做“板”,第二拍叫做“头眼”,第三拍叫做“中眼”,第四拍叫做“末眼”。戏曲曲谱上,以“。”作为中眼的符号。
《國語辭典》:节拍(節拍)  拼音:jié pāi
乐曲进行的速度、拍子缓急的程度。
《漢語大詞典》:曲拍
歌曲的拍子或节拍。 唐 刘禹锡 有《忆江南》词,题曰:“和 乐天 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柳下 一小儿才三岁,曲拍皆中节,在母怀中食乳,捻手指应节。盖宿习也。”
《國語辭典》:圆舞曲(圓舞曲)  拼音:yuán wǔ qǔ
Waltz
曲种名。一种每节三拍的舞曲。源于德国、奥国乡间的民俗舞曲连德勒(Ländler),十七、八世纪流行维也纳宫廷后,旋律速度加快,十九世纪以后风靡全欧洲。以史特劳斯一世(Johann Strauss Sr.I)、史特劳斯二世(Johann Strauss Sr.II) 、萧邦(Frederic Chopin)、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等人的作品最有名。也称为「华尔滋舞曲」。
《國語辭典》:快板  拼音:kuài bǎn
一种曲艺。表演者通常自击竹板和节子,按较快的节奏念诵唱词。基本用七字句,押韵,或间以说白。
《國語辭典》:一板一眼  拼音:yī bǎn yī yǎn
比喻人言行谨守法规,有条有理。如:「他这个人做事向来一板一眼的,你千万马虎不得。」也作「一板三眼」。
《國語辭典》:一板三眼  拼音:yī bǎn sān yǎn
板,以拍板击打一下,为中国音乐每小节里最强的拍子。眼,以鼓签敲击板鼓,为次强拍或弱拍。一板三眼即一小节中有四拍的音乐节奏。常用以表现舒缓沉著的情境。后用以比喻言行谨守法规,沉著而有条理。《糊涂世界》卷六:「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也作「一板一眼」。
《国语辞典》:小步舞曲  拼音:xiǎo bù wǔ qǔ
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一种三拍子舞曲。为英语minuet的意译。早期按社会地位高低为序,讲究礼仪,并于起舞前先屈膝向舞伴和观众行礼。路易十四时,由卢利等音乐家引入法国宫廷,经路易十六的提倡而风行于全欧。十七、十八世纪时,常用于组曲和交响曲中,作为一个乐章,以其中庸的速度和优雅的风格为特色。初时仅是小二段式的曲体,现在一般多为大三段式、三拍子的形式。
《国语辞典》:复拍子(复拍子)  拼音:fù pāi zi
用一个附点音符作拍子的单位称为「复拍子」。因为附点音符的长度可以一分为三,所以复拍子是一种三分法的拍子。
分类:拍子
《国语辞典》:单拍子(单拍子)  拼音:dān pāi zi
用不加附点的单纯音符作拍子单位,即每一拍等于一个单纯音符,这一类拍子,称为「单拍子」。因单纯音符的长度可以一分为二,所以单拍子是一种二分法的拍子。
《国语辞典》:波兰舞曲(波兰舞曲)  拼音:bō lán wǔ qǔ
Polonaise
一种起源于波兰的三拍子慢步舞曲。源出于波兰民间,后被波兰宫廷所采用,经常在宫廷仪式、行列中演奏。十八世纪起在欧洲各国普遍流行,十九世纪波兰名作曲家萧邦曾采用此体裁完成钢琴独奏曲十六首。也译作「波罗奈斯舞」。
《国语辞典》:切分音  拼音:qiē fēn yīn
乐理规则中,经由同音的结合,使强弱拍子异动,称为切分音。为英语syncopation的意译。例如一个弱拍的音和强拍上同高度的音结合,使强拍变弱拍,或弱拍变强拍。
《漢語大詞典》:板羽球
球类活动的一种。活动时,双方隔网用木板拍子往返拍打上插羽毛的半圆形胶皮球。亦指板羽球活动所用的球。
《漢語大詞典》:破阵子(破陣子)
词牌名。又名十拍子。本 唐 教坊曲名。双调,六十二字,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