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拇指  拼音:mǔ zhǐ
手或脚的第一个指头。如:「他跷起大拇指称赞他的朋友。」《花月痕》第一五回:「痴珠手上适带一个翡翠扳指,便脱下来套在秋痕拇指,大喜道:『竟是恰好!你就带着。』」宋。宋慈《洗冤集录。五二。救死方》:「魇死,不得用灯火照,不得近前急唤,多杀人;但痛咬其足根及足拇指畔,及唾其面,必活。」也称为「大拇指」、「大拇指头」、「大指」。
分類:拇指大指
《國語辭典》:小拇指  拼音:xiǎo mu zhǐ
最小、最末的指头。
分類:五指
《國語辭典》:大拇指  拼音:dà mǔ zhǐ
手脚的第一个指头。如:「他伸出大拇指表示赞许。」也称为「拇指」。
《国语辞典》:大拇指头挠痒(大拇指头挠痒)  拼音:dà mǔ zhǐ tou náo yǎng
(谚语)做事不仔细,随便了事。元。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他手里问成的,小的无过是大拇指头挠痒,随上随下,取的一纸供状,便有些什么违错,也不干吏典之事。」
《國語辭典》:二拇指  拼音:èr mǔ zhǐ
第二根指头。即食指。
《漢語大詞典》:二拇指头(二拇指頭)
即食指。又称二拇指。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一手提掳着水壶,那隻手还把个二拇指头搁在嘴裡刁着。”
分類:食指
《國語辭典》:大拇指头(大拇指頭)  拼音:dà mǔ zhǐ tou
手脚的第一个指头。如:「大拇指头比其他指头粗短。」也称为「拇指」。
《國語辭典》:大拇指  拼音:dà mǔ zhǐ
手脚的第一个指头。如:「他伸出大拇指表示赞许。」也称为「拇指」。
《國語辭典》:鸱夷(鴟夷)  拼音:chī yí
1.盛酒的革囊。《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文选。扬雄。酒赋》:「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八腹借酤。」
2.春秋时范蠡因自称鸱夷子皮,故后人称为「鸱夷」。唐。杜牧〈杜秋娘〉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漢語大詞典》:鸱夷子皮(鴟夷子皮)
春秋 越 范蠡 之号。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 浮海出 齐 ,变姓名,自谓 鴟夷子皮 ,耕于海畔,苦身勠力,父子治产。” 司马贞 索隐:“ 范蠡 自谓也。盖以 吴王 杀 子胥 而盛以鴟夷,今 蠡 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韦昭 曰:‘鴟夷,革囊也。’或曰生牛皮也。”汉书·货殖传:“﹝ 范蠡 ﹞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 齐 为 鴟夷子皮 ,之 陶 为 朱公 。” 颜师古 注:“自号 鴟夷 者,言若盛酒之鴟夷,多所容受,而可卷怀,与时张弛也。鴟夷,皮之所为,故曰子皮。”
《國語辭典》:大指  拼音:dà zhǐ
1.主要的意思、大要。《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昶传》:「由此言之,圣主明于任贤,略举黜陟之体,……。其大指如此。」也作「大旨」。
2.手指的第一个指头。也称为「拇指」。
分類:大指拇指
《國語辭典》:大旨  拼音:dà zhǐ
主要的意思。《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欲循观其大旨,作日者列传。」《红楼梦》第一回:「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也作「大旨」、「大指」。
《国语辞典》:一折  拼音:yī zhé
1.全价的十分之一。
2.拇指与食指伸直两端的距离。《醒世恒言。卷一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张荩双手承受,看时是一只合色鞋儿。将指头量摸,刚刚一折。」也作「一榨」。
3.戏剧的一节段,元人曲本以一宫调的曲一套为「一折」。《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将廷秀推入戏房中,把纱帽员领穿起,就顶王十朋祭江这一折。」
《漢語大詞典》:佩韘
(1).佩戴牙玦或玉玦。韘,射箭时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以象骨、玉石制成。又叫“玦”,俗名“扳指”。为古代成人所佩之物。“佩韘”表示已成年。《诗·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毛 传:“韘,玦也。能射御则佩韘。”
(2).佩戴的牙玦或玉玦。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亲定陵寝:“﹝ 章皇 ﹞因自取佩韘掷之,諭侍臣曰:‘韘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
《國語辭典》:少商  拼音:shào shāng
在手拇指内侧端部的穴道。
《国语辞典》:一叉(一叉)  拼音:yī zhǎ
将拇指与食指伸张,以表长度,其距离称为「一叉」。也作「一榨」、「一折」。
《國語辭典》:指决(指決)  拼音:zhǐ jué
拉弓时扣指的地方。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指决儿薄,鞘靶儿圆。」
《國語辭典》:蜂鸟(蜂鳥)  拼音:fēng niǎo
动物名。鸟纲雨燕目。产在西半球,为最小的鸟类。羽毛细,嘴为管状,便于吸收花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