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任事  拼音:rèn shì
1.委任职务。《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察端而观失,有过者罪,有能者得,故愚者不任事。」唐。韩愈 与郑相公书:「孟氏兄弟在江东未至,先与相识,亦甚循善,所虑才干不足任事。」
2.担当事务。《史记。卷八○。乐毅传》:「执政任事之臣,脩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彼任事者只顾肥家,不存公道,大斗小秤,侵剥百端,以致小民愁怨。」
3.无论什么事。《金瓶梅》第七二回:「名永寿,贴刑,不止二十岁,捏出水儿来的一个小后生,任事儿不知道。」
《国语辞典》:可任  拼音:kě rèn
足以承受、担当。《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文选。王粲。登楼赋》:「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國語辭典》:承当(承當)  拼音:chéng dāng
承受担当。《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刘天祥、张员外各皆无嗣,两姓的家私,都是刘安住一人承当。」《红楼梦》第六五回:「叫不叫,与你什么相干!一应有我承当,风雨横竖洒不著你头上来。」
《國語辭典》:责任(責任)  拼音:zé rèn
1.所应做的本分。如:「人人都有珍惜地球资源的责任。」《红楼梦》第五一回:「这原是他的责任,生恐太太知道了说他。」
2.在道德或法律上,要求行为人就其行为之结果负责。
《國語辭典》:负担(負擔)  拼音:fù dān
1.所任之责。《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弛于负担,君之惠也。」
2.依法令或依契约所负的义务。
《漢語大詞典》:远器(遠器)
(1).远大的器度。新唐书·房琯传:“ 琯 有远器,好谈 老子 、浮屠法,喜宾客,高谈有餘,而不切事。”
(2).谓有才能、能担当大事的人。 宋 程颐 《上谷郡君家传》:“ 姜应明 者,中神童第,人竞观之。夫人曰:‘非远器也。’后果以罪废。” 明 焦竑 玉堂丛语·夙惠:“ 王文恪公 年十二能诗……识者知其为远器。”
(3).远程武器。《荡寇志》第一○九回:“猿臂兵进到分际, 希真 传令教住,只将枪炮弓矢等远器,雨点价打去, 梁山 兵飞速遁逃。”
《漢語大詞典》:栋干(棟幹)
栋梁干材。比喻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汉书·佞幸传赞:“ 哀 平 之际,国多衅矣。主疾无嗣,弄臣为辅,鼎足不彊,栋干微挠。”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抚寧之勋,实洽朝野,识量局致,栋干之器也。”北史·李灵李顺等传论:“ 顺 则器标栋干,一时推重; 孝伯 风范鉴略,盖亦过人。” 唐 吕道生 《定命录》:“ 魏公 当位极人臣,声名烜赫,热心忠謇,直谅不回,必作栋干,为国元辅。”
《漢語大詞典》:清庙器(清廟器)
太庙之祭器。喻指可以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新唐书·李珏传:“宰相 韦处厚 曰:‘清庙之器,岂击搏才乎?’” 宋 苏轼 《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我兄清庙器,持节瘴海头。”参见“ 清庙 ”。
《國語辭典》:清庙(清廟)  拼音:qīng miào
《诗经。周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清庙,祀文王也。」本章二句为:「于穆清庙,肃雍显相。」
《漢語大詞典》:智效
亦作“ 智效 ”。 智能足以担当;以智能效力。语出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八:“虽智効一官,功覆一簣,亦才力之所会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徒愧微冥,终谢智效。”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恪居官次,智效惟穆。” 李善 注:“庄子曰:‘智效一官。’”效,一本作“ 効 ”。
《漢語大詞典》:柱石臣
担当国家重任的大臣。汉书·元后传:“﹝ 王商 ﹞内行篤,有威重,位歷将相,国家柱石臣也。”三国志·魏志·徐宣传:“ 宣 体履至实,直内方外……有託孤寄命之节,可谓柱石臣也。”
《漢語大詞典》:栋甍(棟甍)
(1).指栋梁。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旗旆流日月,帐庐扶栋甍。”《隐居通议·骈骊三》引 宋 聂子述 《上梁文》:“东里西邻,无復栋甍之接;南贫北富,率为瓦砾之场。”参见“ 栋梁 ”。
(2).比喻担当重任的人物。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诚社稷之元龟,大 汉 之栋甍。” 李贤 注:“甍亦栋也。”
《國語辭典》:栋梁(棟梁)  拼音:dòng liáng
1.房屋的大梁。《庄子。人间世》:「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唐。杜佑《通典。卷一七。选举五。杂论议中》:「大匠构屋,必以大材为栋梁,小材为榱桷。」
2.比喻担负国家重责大任的人。《后汉书。卷五六。张王种陈列传。陈球》:「公为国栋梁,倾危不持,焉用彼相邪?」《三国演义》第九七回:「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
《漢語大詞典》:兵隶(兵隸)
士兵中之担当差役者。 明 何景明 《赠胡君宗器序》:“听役之者,有仓吏,有塲吏,有吏胥,有兵隶,有车人,有揽户。”
《漢語大詞典》:肩膊
(1).肩膀,人颈下臂上的部分。 清 唐甄 潜书·明鉴:“ 陕 民之謡有之曰:挨肩膊,等 闯王 ; 闯王 来,三年不上粮。” 鲁迅 《彷徨·示众》:“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2).比喻能够担当的责任。 洪深 《鸡鸣早看天》第二幕:“你放心好啦, 李先生 是有肩膊的人,我明天和他说,一定负责到底。”
《國語辭典》:担戴(擔戴)  拼音:dān dài
承当、负责。《儒林外史》第七回:「须要十分诚敬,若有些怠慢,山人就担戴不起!」也作「担待」。
《國語辭典》:担待(擔待)  拼音:dān dài
1.负责、承当。元。白朴《东墙记》第三折:「睡眼难开,锁愁眉如何担待,恨相思昼夜难挨。」也作「担带」、「担戴」、「当待」。
2.宽恕、原谅。《水浒传》第八回:「前日方才吃棒,棒疮举发,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红楼梦》第四五回:「平姑娘过来,我当著大奶奶姑娘们,替你赔个不是,担待我酒后无德罢。」也作「耽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