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关余(關餘)
旧 中国 关税自1842年起,陆续作为各种外债、赔款的担保,每年关税收入,在尽先归还外债、赔款及支付海关经费后,所馀之款由 中国 政府收用,称“关餘”。 孙中山 《革命成功始得享国民幸福》:“这次我们争关馀,外国派了二十几只兵船,到 白鹅潭 来示威。”
《國語辭典》:结状(結狀)  拼音:jié zhuàng
泛指契约或證明书之类的文书。《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问众僧要了本房僧人在逃的结状,一同宋喜来回覆提点。」
《國語辭典》:保留  拼音:bǎo liú
1.保存、留下。如:「保留票根」、「老师毫无保留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官场现形记》第四一回:「该绅等率为禀请保留原任,无非出自该牧贿嘱,以为沽名钓誉地步。」
2.暂时搁置不作处理。如:「本案保留,容后再议。」「对于这个敏感问题,许多人都采取保留的态度。」
3.拘禁。《儒林外史》第一七回:「你一定在内为头要保留,是那里冤枉的事!如今上面还要密访。」
《國語辭典》:取保  拼音:qǔ bǎo
请人担保作證。《北史。卷三十四。宋繇传》:「局内降人左泽等为京畿送省,令取保放出。」《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其馀夥计,取保开释。」
《国语辞典》:投保  拼音:tóu bǎo
参加保险,委托保险公司担保。
《漢語大詞典》:作保见(作保見)
担保,作见证。 唐 寒山 《拾得》诗之十二:“为他作保见,替他説道理。”
分類:担保见证
《漢語大詞典》:置质(置質)
(1).犹委质。谓臣下向君主呈献礼物,以示献身。质,通“ 贄 ”。吕氏春秋·执一:“今日置质为臣,其主安重?今日释璽辞官,其主安轻?” 高诱 注:“置,犹委也。”荀子·大略“错质之臣” 唐 杨倞 注:“置质,犹言委质也。”
(2).派遣人质作担保,以示信守盟约或臣服。史记·六国年表:“矫称蠭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汉书·西域传赞:“其大国 莎车 、 于闐 之属,数遣使置质於 汉 ,愿请属都护。”
《国语辞典》:包用  拼音:bāo yòng
担保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效力。如:「这台机器包用三年,若有问题,本公司将负全责。」
《漢語大詞典》:保勘
核查勘定,担保。《元典章·户部五·站户典卖田土》:“今后,站户如必消乏典卖田土,当该社长里正主首,亲隣并原签同甲站户,从实保勘是实,止於同里户内互相成交。”明史·南陵王睦楧传:“请立宗学以崇德教,设科选以励人才,严保勘以杜冒滥。”
《國語辭典》:保结(保結)  拼音:bǎo jié
为保證他人身分或行为所立的文书。《清会典。卷八四。处分例。官员文结》:「若督抚地方官,将假冒顶替者,不行查出,即出保结。」《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这邓质夫的父亲是王玉辉同案进学,邓质夫进学又是王玉辉做保结,故此称是老伯。」
《国语辞典》:保识人(保识人)  拼音:bǎo shì rén
对于他人行为或财力负责担保的人。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九。顾觅人力》:「如有逃闪,将带东西,有元地脚保识人前去跟寻。」也称为「保见人」。
《国语辞典》:质权(质权)  拼音:zhì quán
债权者占有债务者的财物,以作担保的权利,称为「质权」。
《国语辞典》:担保品(担保品)  拼音:dān bǎo pǐn
债务者担保其债务之偿还,以物品抵押于债权者,称为「担保品」。
《国语辞典》:包准  拼音:bāo zhǔn
担保确定。如:「我包准他一定会拒绝你。」
分类:担保确定
《国语辞典》:冲税(冲税)  拼音:chōng shuì
抵销税捐。进口原料的税捐采担保记帐,于加工制成成品出口后,准予冲销原记帐的税捐,称为「冲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