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抵 → 抵扺”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格格 拼音:gé gé
捍格,指抵触阻隔而难以相合的状态。清。徐珂《清稗类钞。种族类。鱼皮鞑子》:「性嗜饮而健啖,所需酒品,皆以所采桦树皮,及猎得之禽兽,乞俄人换之。故皆能操俄语,而汉语则格格不通,汉文更无论矣。」
《國語辭典》:格格 拼音:gé ge
清代贵族上自亲王,下至辅国的女儿称为「格格」。地位在公主之下,宗人女之上。
《國語辭典》:触冒(觸冒) 拼音:chù mào
冒犯。《文选。羊祜。让开府表》:「臣不胜忧惧,谨触冒拜表。」《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小人触冒出寨,理合就戮,敢有他言。」
《漢語大詞典》:矛楯
亦作“ 矛盾 ”。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
《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
《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漢語大詞典》:枝柱
(1).犹支撑。 清
梅曾亮 《谒墓记》:“未至墓五里,雨,先过 京山堂寺 ,路斗絶,舆者相枝柱,仅乃得上。”
(2).抵触,不顺从。
《汉书·地理志下》:“而 汉中 淫失枝柱,与 巴蜀 同俗。” 颜师古 注:“枝柱,言意相节却,不顺从也。”
《明史·刘济传》:“ 济 在諫垣久,言论侃侃,多与权幸相枝柱,直声甚震。”
《漢語大詞典》:岨峿
(1).本指山交错不平貌。引申为抵触,不合。 晋
陆机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岨峿妥怗之谈,操末续颠之説,兴玄黄於律吕,比五色之相宣,苟此秘未覩,兹论为何所指邪?”
(2).指不顺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贾岛》:“况味萧条,生计岨峿。”
《漢語大詞典》:发背(發背)
曲背。
《庄子·大宗师》:“曲僂发背,上有五管,颐隐於齐。” 成玄英 疏:“傴僂曲腰,背骨发露。” 闻一多 解诂:“发读为拨,拨剌,枉曲之貌也。发背即拨剌之背,谓曲背也。”
《漢語大詞典》:锄铻(鉏鋙)
亦作“ 鉏吾 ”。
(1).互相抵触,格格不入。
《六韬·军用》:“盖重车上板,结枲鉏鋙。”
《楚辞·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 洪兴祖 补注:“﹝鉏鋙﹞不相当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与宋玉山元思书》:“方凿圆枘,鉏鋙难从。” 清
曹寅 《书院述事三十韵》:“经义与治事,枘凿两鉏鋙。”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文选》録
《易水》《大风》二歌,而独汰去辩説,亦自相鉏吾矣。”
(2).栉齿状物。
《吕氏春秋·仲夏》“飭钟磬柷敔” 汉 高诱 注:“敔,木虎,脊上有鉏鋙,以杖擽之以止乐。” 清
赵翼 《观西洋乐器》诗:“连桐椌楬底,频擽鉏鋙脊。”
《國語辭典》:抵拒 拼音:dǐ jù
抵禦、抗拒。如:「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抵拒外来的侵略。」《清史稿。卷四一四。列传。萧孚泗》:「及地道成,火发城圮,将士争登,贼掷火药抵拒,死仆相继。」
《漢語大詞典》:相刃
相违逆,相抵触。
《庄子·齐物论》:“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成玄英 疏:“刃,逆也。” 金
王若虚 《移刺仲泽虚舟堂铭》:“万物相刃乎无穷。”
《漢語大詞典》:暌异(暌異)
(1).相抵触,不一致。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六年》:“ 鼎 因曰:‘臣始初与 张浚 如兄弟,近因 吕祉 辈离间,遂尔暌异,今同相位,势不两立。’”
(2).分离。
《明史·列女传二·倪氏》:“性纯孝,舅早世,悯姑老,朝夕侍寝处,与夫暌异者十五年。”
《國語辭典》:搪突 拼音:táng tú
1.冒犯、触犯。《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吾闻此畜,妖气最毒,搪突其气者,十人十死,百人百亡,须待时而往。」也作「唐突」。
2.失礼,冒昧的举动。明。凌濛初《红拂记》第一出:「小人们不知道,多有搪突,望老爷恕罪。」也作「唐突」。
《漢語大詞典》:触碍(觸礙)
抵触阻碍。 汉
王充 《论衡·说日》:“今天运转,其北际不著地者,触碍,何以能行!”
《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且説 裴越客 已到 扆州 界内, 石阡 江中。那江中都是些山根石底,重船到处触碍,一发行不得。”
《漢語大詞典》:错忤(錯忤)
(1).抵触,不顺从。
《新唐书·李藩传》:“ 藩 泣谓曰:‘……宜速还,否则以法劾君。’ 兼 ( 杜兼 )错忤去。”
(2).亦作“ 错逜 ”、“ 错啎 ”。矛盾;错乱。 宋
李纲 :“首尾衡决,先后错忤。”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蘐园随笔》:“故和训所牵,字非其字;语理错逜,句非其句。”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卒之数篇之中,自为错啎,古之人无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