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报恩(一○五八——一一一一),本名刘钦宪,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人。未冠,举方略,擢上第,调官大名。厌尘世,请于朝,遂就北京福寿寺祝发为僧,神宗赐名报恩。后游历诸方,参曹洞宗大师投子义青,即悟心要。义青卒,诏居随州大洪山。崇宁中,又诏住东京法云寺,阅岁仍归大洪。政和元年卒,年五十四,僧腊三十二。有语录三卷,著《曹洞宗派录》等。见范域所撰《塔铭》(《湖北金石志》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报恩。卫之黎阳人。族刘。世以武进。家喜事佛。母牛氏。祷子于佛。梦佛指阿罗汉𢌿之而妊。既生有殊相。未冠。举方略。擢上第。调官北都。喟然叹曰。是何足了此生。请于朝。欲谢簪缨。求出世法。上诘其故。对曰。臣祖死王事。思报厚恩。惟有薰修之功。庶资冥福。神宗叹异。亲洒宸翰。赐名报恩(俗名钦宪)。就北都福寿寺。祝发受具。游历诸方。闻投子青禅师之道。而往依焉。青识其法器。一日凌晨入室。青问。天明也未。师曰。明矣。曰。明则捲帘。师从之。顿尔开悟。心地洞然。亟以所得白青。青韪之。留付巾匜。颇有年数。逮青顺世。丞相韩公缜。尹河南。延住嵩山少林。席未煖。诏改随州大洪山律寺为禅。命师居之。时大洪。基搆甚大。而芜废久。师辟荆榛蓬藋。为像设堂。皇化豺狼狐狸。为钟鱼梵呗。更定禅仪。大新轨范。由是大洪精舍壮观。天下禅林。崇宁二年。有诏命。住东京法云。从驸马都尉张公请也。师志尚闲远。阅岁恳还林泽。朝廷重违其请许之。径诣嵩山。旋趋大阳。属大洪虚席。守臣乞奏还师于旧。固辞弗获。复坐道场。凡前日之未遑者。咸成就焉。师勤于诲励。学者辐凑。几五百人。既振宗风。而戒律严甚。终身敝衣。略不加饰。虽赐紫方袍。卒盘辟不敢当。故权贵欲以师号言者。皆无复措意矣。政和改元。坐化。塔于南塔。师异时。欲筑室退居之所也。寿五十四。坐夏三十二。弟子嗣法出世者。一十三人。有语录三卷集。曹洞宗派录。受菩提心戒文。落发受戒仪文。皆行于世。丞相张无尽。于师深相契信。尝以书问三教大要。师答曰。西域外道宗多途。要其会归。不出有无四见。谓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也。盖不即一心为道。则道非我有。故名外道。不即诸法是心。则法随见异。故名邪见。如谓之有。有即有无。如谓之无。无则无有。有无则有见竞生。无有则无见斯起。若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犹是也。夫不能离诸见。则无以明自心。无以明自心。则不能知正道。故经云。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又曰。有见则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于诸见。如是乃见佛。以此论之。邪正异途。正由见悟殊致故也。故清凉以老庄计道法自然能生万物。易谓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以自然太极为因。一阴一阳为道。能生万物。则是邪因。计一为虚无。则是无因。尝试论之。夫三界唯心。万缘一致。心生故法生。心灭故法灭。推而广之。弥纶万有而非有。统而会之。究竟寂灭而非无。非无亦非非无。非有亦非非有。四执既亡。百非斯遣。自然因缘。皆为戏论。虚无真实。但是假名。至若谓太极阴阳。能生万物。常无常有。斯为众妙之门。阴阳不测。是谓无方之神。虽圣人示悟多端。然既异一心。宁非四见。若虚无为道。道则是无。若自然太极阴阳为道。道则是有。常无常有。则是亦无亦有。阴阳不测。则是非有非无。先儒以妙万物为神。则非物。物物则亦是无。故西天诸大论师。皆以心外有法。为外道。万法惟心。为正宗。盖以心为宗。则诸见自亡。言虽或异。未足以为异也。心外有法。则诸见竞生。言虽或同。未足以为同也。儒家圣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论耳。西天外道。皆大权菩萨。示化度人。横生诸见。曲尽异端。以明佛法。是谓正道。是谓圣人。顺逆皆宗。非思议所能知矣。故古人有言。缘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系心。今知理有所归。不应犹执权教。然知权之为权。未必知权也。知权之为实。斯知权矣。是亦周孔老庄。设教立言本意。一大事因缘所成。始成终也。然则三教一心。同途异辙。究竟道宗。本无言说。非维摩大士。孰能知此。
《国语辞典》:白眼狼  拼音:bái yǎn láng
北方方言。比喻忘恩负义,不知感念报恩的人。如:「他果真是个白眼狼,受了人家的恩惠,却不知回报。」也作「白眼儿狼」。
《国语辞典》:三福田  拼音:sān fú tián
佛教用语。佛教以父母、师长为报恩田;以修行人乃至佛陀为功德田;以贫穷困厄的人为贫穷田或悲田。因为对这些人供养,能生福,如田地生出滋养的植物。《优婆塞戒经》卷三:「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说多少供养如是三福田者,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多受利益。」
《漢語大詞典》:黄雀环(黄雀環)
指报恩的赠物。 明 阮大铖 《燕子笺·收女》:“乌衣羽,倒做黄雀环。两相通,非偶然。”参见“ 黄雀报 ”。
分類:报恩
《漢語大詞典》:黄雀报(黄雀報)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 杨宝 年九岁,至 华阴山 ,见黄雀为鸱枭所搏,坠地。 宝 取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 宝 曰:“吾 西王母 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玉环四枚与之。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事如此环矣。”后以“黄雀报”指感恩图报。 明 何景明 《双燕篇》:“虽无黄雀报,岁愿巢君堂。”
《漢語大詞典》:蛇雀之报(蛇雀之報)
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 隋侯 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以药封之,蛇乃能行,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明月珠。见《淮南子·览冥训》 汉 高诱 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 杨宝 幼时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 宝 救之养百余日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相报,并云当使其子孙洁白,位登三事,有如此环。见后汉书·杨震传 李贤 注引续齐谐记。后以“蛇雀之报”为报恩的典故。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
大方便佛报恩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卷,失译。佛在罗鹫山,阿难,闻外道讥佛非孝,以白佛,佛乃放光,集十方之菩萨,说尝为须阇提太子,以身肉济父母之难,或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等。有九品,系结集家之手草。
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地天水天等十二天之供养法者。
舍利报恩讲
【佛学大辞典】
(行事)即舍利会。
报恩
【佛学常见辞汇】
报答恩德。
【俗语佛源】
恩,又称恩惠或恩德。即有好处施于他人。受恩惠者,尽心竭力报答之,叫做报恩。佛家的报恩思想,始于佛世。藏经中收有《报恩经》七卷。《经》中说佛在世时,其弟子阿难闻外道讥佛不孝,便去告佛,佛当即召集大众讲述自己如何尽孝的事实。他说他过去生中是须提太子时,曾以身肉济父母之难。此生成佛之后,又先上忉利天为母说法等等。佛认为这些都是尽孝报恩的行为。佛教寺院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又是根据《盂兰盆经》的报恩思想而举行的宗教活动。传说佛的大弟子目莲,以神通力,见其母堕饿鬼道(佛教讲的六道之一),受倒悬之苦,就请示佛陀解救的办法。佛以此因缘而说《盂兰盆经》。经中说:「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Ullambana),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心地观经》还列举佛弟子必须报答的四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无名氏)
报恩田
【佛学常见辞汇】
三福田之一。(参见:三福田)
三福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福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报恩福田,父母师长也。二功德福田,佛法僧之三宝也。三贫穷福田,贫穷困苦之人也。见优婆塞戒经二。
【三藏法数】
(出优婆塞戒经)
〔一、报恩福田〕,谓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若能供养恭敬,非惟报答其恩,抑且自然获福,是名报恩福田。
〔二、功德福田〕,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是名功德福田。(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僧,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
〔三、贫穷福田〕,谓若见贫穷困苦之人,当起慈悯之心,以己所有资生等物而给施之,虽不求报,则亦自然获福,是名贫穷福田。
报恩福田
【三藏法数】
谓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若能供养恭敬,非惟报答其恩,抑且自然获福,是名报恩福田。
报恩巧方便
【三藏法数】
谓菩萨先有恩德及于众生,或施以财物,或脱诸苦难,及免诸恐怖,救疗众病,令得安乐。而众生知恩欲酬报者,菩萨则不欲其世间财利,但观其供养父母,乃至受持禁戒,是名报恩巧方便。
为报恩行毕
【三藏法数】
谓建造佛塔,非惟利益于己身,盖将答报四恩,而毕无边之行愿也。(四恩者,国王、父母、师友、檀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