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压身(壓身)
犹言护身。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论江贼书》:“故贼云:‘以茶压身,始能行得。’凡千万辈,尽贩私茶。”自注:“言随身有茶,即人不疑是贼。”按, 唐 代的劫江大盗往往随身带茶叶,假充茶商,故谓以茶叶当护身物。
《國語辭典》:保重  拼音:bǎo zhòng
希望他人保护身体,注重健康。《晋书。卷五五。列传。夏侯湛》:「方将保重啬神,独善其身,玄白冲虚,仡尔养真。」《红楼梦》第六四回:「宝玉道:『姐姐虽如此说,姐姐还要保重身体,少操些心才是。』」
《國語辭典》:铠甲(鎧甲)  拼音:kǎi jiǎ
古代的战服。多用金属片缀成,以扺禦兵器穿刺。《淮南子。说林》:「人性便丝衣帛,或射之则被铠甲。」《三国演义》第一回:「各置全身铠甲,共聚乡勇五百馀人。」
《國語辭典》:坐具  拼音:zuò jù
1.可坐的用具,如椅、凳等。《老残游记》第一○回:「洞里陈设甚简,有几张树根的坐具,却是七大八小的不匀,又都是磨得绢光。」
2.佛教僧侣的用具。指铺在位置上供坐卧用的长方形布块。《弥沙塞五分戒本》:「若比丘为戏笑故,藏比丘若衣;若钵、坐具、针筒,如是一一生活具,若使人藏波逸提。」《水浒传》第六回:「知客又与他披了袈裟,教他先铺坐具。」
《国语辞典》:护身(护身)  拼音:hù shēn
保护身体。《三国演义》第九○回:「更有藤甲护身,急切难伤。」《西游记》第七回:「万岁,这大圣不知是何处学得这护身之法。臣等用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
《國語辭典》:马甲(馬甲)  拼音:mǎ jiǎ
1.战马身上所披的甲衣。《新五代史。卷一○。汉高祖本纪》:「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
2.吴语。指背心。
3.江珧的别名。参见「江珧」条。
《漢語大詞典》:纸甲(紙甲)
古代的一种简易的护身甲,以硬布裱骨,再用纸筋搪塞而成。 宋 代的士卒、民间武装曾用之。 清 代有前胸安铁叶絮纸布甲。宋史·兵志十一:“ 康定 元年四月,詔 江 南、 淮州 军造纸甲三万,给 陕西 防城攻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脱套》:“其下体前后二幅,名曰‘遮羞’者,必以硬布裱骨而为之,此战场所用之物,名为‘纸甲’者是也。”参阅《清文献通考·兵十六》
分類:简易护身
《漢語大詞典》:战甲(戰甲)
古时战士穿的护身甲衣。多以皮革或金属制成。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前后用兵二十餘年,国中战甲不少解。” 清 孙枝蔚 《乱后登金山有感》诗:“何时销战甲?高枕看 扬州 。”
《漢語大詞典》:木甲
(1).木制的护身衣甲。借指战士。 南朝 陈 徐陵 《册陈王九锡文》:“木甲殪於中原,氊裘赴於 江水 。”
(2).树皮。宋史·刘子羽传:“ 子羽 焚 兴元 ,退守 三泉县 ,从兵不满三百,与士卒取草芽、木甲食之。”
《國語辭典》:藤牌  拼音:téng pái
一种藤制的盾牌。轻而坚韧,可用来防禦兵刃矢石,多见用于南方民族。《宋史。卷四九六。蛮夷传四。西南诸夷传》:「至生南界斗满村遇夷贼二千馀人,击之,杀伤五百人,夺梭枪藤牌。」
《漢語大詞典》:护甲(護甲)
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衣。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腿部有护甲,脚着芒鞋,状甚英武。”
《漢語大詞典》:三乏
三面防箭牌。乏,报靶人用来护身的器具。周礼·春官·车仆:“大射共三乏。”《文选·张衡〈东京赋〉》:“张大侯,制五正,设三乏,厞司旌。” 薛综 注:“言大射张三侯,故设三乏。乏以革为之,护旌者之御矢也。”《隋书·音乐志下》:“巾车整三乏,司裘饰五正。” 宋 范仲淹 《明堂赋》:“奉三寿以勗天下之孝,设三乏以劝诸侯之风。”参见“ 乏 ”。
《漢語大詞典》:水犀甲
用水犀皮制成的护身甲。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今 夫差 衣水犀甲者十有三万人。” 徐天祐 注:“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 吴 以水犀皮饰甲也。”
《国语辞典》:胸甲  拼音:xiōng jiǎ
保护腰部或臀部以上躯体的护身甲。初为遮蔽颈部到腰部的厚皮革装具,包括胸铠及背铠,用皮带及纽扣连在一起,后改由青铜、钢等制造。现今的防弹衣可说是由胸甲发展而来的。
《國語辭典》:盔甲  拼音:kuī jiǎ
盔,护头帽子。甲,护身的铠甲。盔甲指旧日战士用来护身禦敌的战服。《西游记》第四一回:「妖王轮鎗拽步,也无甚么盔甲,只是腰间束一条锦绣战裙。」《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前日送丧回来,果然掘得个石匣,盔甲、宝剑、天书,奴家解不得,望师傅指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