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95,分5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戴盆(又作:戴盆望天 首戴盆)
戴武弁
戴星
戴征君(又作:戴颙)
戴渊峰颖
巾倒戴
何武劾腐儒
鳌戴
庄姜恨
词典
访戴
感戴
戴天
戴星
戴笠
仰戴
典故    
首戴盆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列传〉~2725~
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迁书,责以古贤臣之义。迁报之曰:……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头戴盆则不得望天、望天则不得戴盆,事不可兼施。言己方有所造,不暇修人事也。」
《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398~
视事七岁,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曰:「……又譬诸外戚曰:『苦身待士,不如为国,戴盆望天,事不两施。』……」
《抱朴子》内篇·卷十二《辨问》
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例句

自我栖幽谷,逢君翳覆盆。 张九龄 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

丹诚岂分埋幽壤,白日终希照覆盆。 李玖 四大夫同赋

愿借羲皇景,为人照覆盆。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

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杜牧 忆游朱坡四韵

照胆常悬镜,窥天自戴盆。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身犹纳履误,情为覆盆伤。 沈佺期 答魑魅代书寄家人

试将生计问蓬根,心委寒灰首戴盆。 罗隐 临川投穆中丞

我亦二十年,直似戴盆行。 聂夷中 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

白日不得照,戴天如戴盆。 邵谒 送从弟长安下第南归觐亲

典故
戴武弁


《后汉书·舆服志下》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例句

今兹戴武弁,谬列金门彦。 权德舆 省中春晚忽忆江南旧居戏书所怀因寄两浙亲故杂言

两年戴武弁,趋侍明光殿。 韩翃 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

典故
相关人物
巫马施


《吕氏春秋》卷二十一《开春论·察贤》
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
《昭明文选》卷二十四晋·潘正叔(尼)《赠河阳》
「密生化单父。」唐·李善注引《吕氏春秋》曰:「巫马期以戴星出入,日夜不居。」

例句

溪畔维舟问戴星,此中三害有图经。 罗隐 夜泊义兴戏呈邑宰

五年苛政甚虫螟,深喜夫君已戴星。 罗隐 送前南昌崔令替任映摄新城县

典故
戴征君
 
戴颙

相关人物
戴颙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戴颙传》
戴颙字仲若,谯郡铚人也。父逵,兄勃,并隐遁有高名。颙年十六,遭父忧,几于毁灭,因此长抱羸患。以父不仕,复修其业。父善琴书,颙并传之,凡诸音律,皆能挥手。会稽剡县多名山,故世居剡下。颙及兄勃,并受琴于父,父没,所传之声,不忍复奏,各造新弄,勃五部,颙十五部。颙又制长弄一部,并传于世。中书令王绥常携宾客造之,勃等方进豆粥,绥曰:「闻卿善琴,试欲一听。」不答,绥恨而去。桐庐县又多名山,兄弟复共游之,因留居止。……高祖命为太尉行参军,琅邪王司马属,并不就。宋国初建,令曰:「前太尉参军戴颙、辟士韦玄,秉操幽遁,守志不渝,宜加旌引,以弘止退。并可散骑侍郎,在通直。」不起。太祖元嘉二年,诏曰:「新除通直散骑侍郎戴颙、太子舍人宗炳,并志托丘园,自求衡荜,恬静之操,久而不渝。颙可国子博士,炳可通直散骑侍郎。」东宫初建,又徵太子中庶子。十五年,徵散骑常侍,并不就。衡阳王义季镇京口,长史张邵与颙姻通,迎来止黄鹄山。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颙憩于此涧,义季亟从之游,颙服其野服,不改常度。为义季鼓琴,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太祖每欲见之,尝谓黄门侍郎张敷曰:「吾东巡之日,当宴戴公山也。」以其好音,长给正声伎一部。颙合何尝、白鹄二声,以为一调,号为清旷。

例句

旧依支遁宿,曾与戴颙来。 司空曙 过坚上人故院与李端同赋

本与戴徵君,同师竹上坐。 李端 旅次岐山得山友书却寄凤翔张尹

戴颙常执笔,不觉此身非。 李端 送少微上人入蜀

独将支遁去,欲往戴颙家。 李端 送暕上人游春

盛事两般君总得,老莱衣服戴颙家。 罗隐 寄西华黄炼师

山薮师王烈,簪缨友戴颙。 罗隐 圣真观刘真师院十韵

俯视何楷台,傍瞻戴颙路。 颜真卿 题杼山癸亭得暮字

典故
戴渊峰颖

相关人物
戴渊


《世说新语》下卷上《自新》
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峰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例句

虞𩦎才望,戴渊锋颖。 李瀚 蒙求

典故
倒著接䍦
  
山公上马
  
山公坐池
 
山公延宾客
 
山公游赏
  
山公行处
  
山公饮
 
山太守
 
山简
 
山翁倒载
 
山翁醉
 
巾倒戴
 
接䍦倒
 
接䍦倾倒
 
白接䍦
 
笑问并州儿葛
 
笑马上葛僵
 
举鞭问
 
葛强
  
相关人物
山简


《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附《山简传》
山简字季伦。平雅有父风。与嵇绍、刘谟等齐名。迁尚书。出为征南将军。……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茗艼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䍦。举鞭向葛彊:『何如并州儿?』」彊家在并州,简爱将也。
《晋书》卷四十三〈山涛列传·山简〉~228~
简字季伦。性温雅,有父风,年二十馀,涛不之知也。简叹曰:「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后与谯国嵇绍、沛郡刘谟、弘农杨准齐名。初为太子舍人,累迁太子庶子、黄门郎,出为青州刺史。徵拜侍中,顷之,转尚书。历镇军将军、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不行,复拜尚书。光熙初,转吏部尚书。永嘉初,出为雍州刺史、镇西将军。徵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简欲令朝臣各举所知,以广得才之路。上疏曰:「臣以为自古兴替,实在官人;苟得其才,则无物不理。书言『知人则哲,惟帝难之』。唐虞之盛,元恺登庸;周室之隆,济济多士。秦汉已来,风雅渐丧。至于后汉,女君临朝,尊官大位,出于阿保,斯乱之始也。是以郭泰、许劭之伦,明清议于草野;陈蕃、李固之徒,守忠节于朝廷。然后君臣名节,古今遗典,可得而言。自初平之元,讫于建安之末,三十年中,万姓流散,死亡略尽,斯乱之极也。世祖武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魏,泰始之初,躬亲万机,佐命之臣,咸皆率职。时黄门侍郎王恂、庾纯始于太极东堂听政,评尚书奏事,多论刑狱,不论选举。臣以为不先所难,而辨其所易。陛下初临万国,人思尽诚,每于听政之日,命公卿大臣先议选举,各言所见后进俊才、乡邑尤异、才堪任用者,皆以名奏,主者随缺先叙。是爵人于朝,与众共之之义也。」朝廷从之。永嘉三年,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假节,镇襄阳。于时四方寇乱,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惧。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茗艼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䍦。举鞭向葛彊:『何如并州儿?』」彊家在并州,简爱将也。

简释

山公醉:咏醉酒或醉态。唐李白《襄阳歌》:“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如泥。”

葛强:指跟随自己的爱将。唐杜甫《清明》:“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例句

不辞便学山公醉,花下无人作主人。 令狐楚 三月晦日会李员外座中频以老大不醉见讥因有此赠

谁知靖节当时事,空学狂歌倒载回。 元凛 九日对酒

今日山公旧宾主,知君不负帝城春。 刘禹锡 送李庚先辈赴选

荀令园林好,山公游赏频。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亲仁郭家花下即事见寄

山公念旧偏知我,今日因君泪满衣。 吕温 道州送戴简处士往贺州谒杨侍郎

兴阑巾倒戴,山公下习池。 周彦晖 晦日重宴

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强游。 孟浩然 九日怀襄阳

山公来取醉,时唱接䍦歌。 孟浩然 宴荣二山池

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筝。 孟浩然 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

叔子神如在,山公兴未阑。 孟浩然 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岑参 登凉州尹台寺

山公醉不醉,问取葛彊知。 岑参 与鲜于庶子泛汉江

萧散林亭晚,倒载欲还家。 弓嗣初 晦日宴高氏林亭

且同山简醉,倒载莫褰帷。 张登 上巳泛舟得迟字

酒客逢山简,诗人得谢公。 张继 华州夜宴庾侍御宅

昔日接䍦倒,今我葛巾翻。 张说 翻著葛巾呈赵尹

山简醉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 张谓 春园家宴

今朝偶得高阳伴,从放山翁醉似泥。 张贲 奉和袭美题褚家林亭

当时不敢辞先醉,误逐群公倒载还。 戴叔伦 奉酬卢端公饮后赠诸公见示之作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李商隐 九日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李白 岘山怀古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李白 江夏赠韦南陵冰

临醉谢葛强,山公欲倒鞭。 李白 留别广陵诸公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李白 襄阳曲四首

山公醉酒时,酩酊襄阳下。 李白 襄阳曲四首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李白 襄阳歌

昨日东楼醉,还应倒接䍦。 李白 鲁中都东楼醉起作

山公不可遇,谁与访高阳。 李百药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

时追山简兴,本自习家流。 李益 送襄阳李尚书

谢公留赏山公唤,知入笙歌阿那朋。 李郢 上元日寄湖杭二从事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䍦。 李郢 南池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杜牧 九日齐安登高

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 杜甫 北邻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 杜甫 壮游

终思一酩酊,净扫雁池头。 杜甫 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之二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杜甫 清明

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 杜甫 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

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 杜甫 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

池要山简马,月净庾公楼。 杜甫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荆州爱山简,吾醉亦长歌。 杜甫 章梓州水亭

空醉山翁酒,遥怜似葛强。 杜甫 送田四弟将军将夔州柏中函命起居江陵节度阳城郡王卫公幕

不用投车辖,甘从倒载还。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

莫辞倒载吟归去,看欲东山又吐茵。 段成式 和徐商贺卢员外赐绯

山翁醉后如相忆,羽扇清樽我自知。 温庭筠 题友人池亭

自是山公兴,谁令下士知。 独孤及 李卿东池夜宴得池字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 汉江临泛

不蹶不惊行步稳,最宜山简醉中骑。 白居易 公垂尚书以白马见寄光洁稳善以诗谢之

山简醉高阳,唯闻倒接䍦。岂如公今日,馀力兼有之。 白居易 裴侍中晋公以集贤林亭即事诗三十六韵见赠猥蒙征和才拙词繁辄广为五百言以伸酬献

人人尽道堪图画,枉遣山翁醉习池。 罗邺 凤州北楼

好继马卿归故里,况闻山简在襄阳。 罗隐 送沈先辈归送上嘉礼

客散山公醉,风高月满城。 许浑 陪王尚书泛舟莲池

山公仰尔延宾客,好傍春风次第开。 赵嘏 花园即事呈常中丞

始知山简绕,频向习家池。 郑昈 落花

却惭身外牵缨冕,未胜杯前倒接䍦。 钱起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不学山公醉,将何自解颐。 韦庄 春暮

陈遵已投辖,山公正坐池。 韩仲宣 晦日重宴

兴洽林亭晚,方还倒载车。 高绍 晦日宴高氏林亭

山简愧兼诸郡命,郑玄惭秉六经权。 黄滔 奉和翁文尧员外文秀光贤昼锦之什

典故
何武劾腐儒

相关人物
何武
 
戴圣


《汉书》卷八十六《何武传》
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例句

何武劾腐儒,陈蕃礼高士。 刘禹锡 送湘阳熊判官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

典故
一钓十五鳌
 
三岛钓鳌
  
巨鳌
 
巨鳌连钓
 
巨鳌钓
   
钓连鳌
  
长竿钓巨鳌
   
鳌岭
   
鳌驾蓬莱
 
龙伯啖
 
龙伯国人
 
龙伯戏
 
龙伯翁
 
龙伯钓
 
龙伯钓鳌


《列子·汤问》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晋·张华《博物志》卷二引《河图玉版》
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而死。
《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简释

钓鳌:咏仙,或喻事业非凡。唐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龙伯国人:指仙人。唐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公大食刀歌》:“苍水使者扪赤绦,尤伯国人罢钓鳌。”


例句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 司空图 淮西

此中即是神仙地,引手何妨一钓鳌。 李咸用 陈正字山居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李商隐 异俗二首

龙伯钓鳌时,蓬莱一峰坼。 李德裕 罗浮山(番禺连帅所遗)

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李白 赠薛校书

我欲东召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苍水使者扪赤绦,龙伯国人罢钓鳌。 杜甫 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温庭筠 拂舞词(一作公无渡河)

太公取璜我不取,龙伯钓鳌我不钓。 皎然 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

独向若耶溪上住,谁知不是钓鳌人。 翁洮 赠方干先生

河清海晏少波涛,几载垂钩不得鳌。 翁洮 赠进士王雄

典故
庄姜恨

相关人物
戴妫
 
庄姜
 
卫庄公


《诗经·邶风·燕燕·序》
「《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东汉·郑玄笺:「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其诗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例句

整羽庄姜恨,回身汉后轻。 李山甫

《國語辭典》:访戴(訪戴)  拼音:fǎng dài
晋王徽之雪夜乘兴坐小船往剡溪访戴逵的胜事。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后为拜访朋友的代称。唐。李白〈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诗:「访戴昔未偶,寻稽此相得。」
分類:访友
《國語辭典》:感戴  拼音:gǎn dài
感念他人的德惠而尊敬拥护。《三国志。卷五六。吴书。朱桓传》:「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飧粥相继,士民感戴之。」《红楼梦》第六二回:「又难为两位姨娘受委屈,我们爷儿们感戴不尽。」
《國語辭典》:戴天  拼音:dài tiān
戴,顶著。戴天指立于天地间。常表示仇恨之深。《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
《國語辭典》:不共戴天  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不愿与仇人共生世间。语本《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比喻仇恨极深。《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凌统叩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雠岂容不报!』」《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我父亲和他涉了讼,他买嘱知县,将我父亲断输了,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也作「不同日月」、「不共天地」。
《國語辭典》:戴星  拼音:dài xīng
1.头顶著星宿。比喻极早出门或极晚回家。唐。王绩〈答冯子华处士书〉:「或时与舟人渔子,分潭并钓,俛仰极乐,戴星而归。」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对床欲作连夜语,念汝还须戴星起。」
2.早出晚归。语本《吕氏春秋。开春论。察贤》:「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后用以称誉能干的官吏。唐。罗隐 夜泊义兴戏呈邑宰诗:「溪畔维舟问戴星,此中三害有图经。」
《國語辭典》:戴笠  拼音:dài lì
1.语出晋。周处〈风土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比喻身分微贱的朋友。唐。骆宾王〈初秋于窦六郎宅宴诗序〉:「虽忘筌戴笠,兴交态于灵台。而搦管操觚,协神心于胜气。」
2.人名。(西元1897~1946)谱名春风,字雨农,浙江江山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历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财政部缉私署署长、战时货运管理局局长、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所长。驰骋军中,于情报侦察,屡建奇功。以飞机失事殉难,政府明令褒扬并公葬。
分類:斗笠清贫
《漢語大詞典》:戴笠乘车(戴笠乘車)
古代 越 地风俗淳朴,凡初与人交,即封土坛,祭以鸡犬,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意即不以贵贱而使交情有所变易。见 晋 周处 《风土记》。后以“戴笠乘车”喻贫贱之交或贵贱相逢,不忘旧交。 清 许宝善 《集贤宾·友砚斋》套曲:“莽天涯似星云散,问何时更戴笠乘车?”
《漢語大詞典》:仰戴
敬仰感戴。 宋 叶适 《湖南运判到任谢表》:“穹苍垂覆盖之私,所宜仰戴。”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臣敢不仰戴鸿慈,益图涓报。” 蒋光慈 《咆哮了的土地》四三:“这个叛逆不孝的 李杰 ,越发为一般农民所仰戴了。”
分類:敬仰感戴
《漢語大詞典》:戴盆
(1).将盆覆戴在头上。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子可谓戴盆以仰望,不睹七曜之炳粲。”参见“ 戴盆望天 ”。
(2).犹覆盆。喻冤屈难伸。 清 钮琇 觚賸·惠士陈言:“戴盆之寃莫雪,甘就死而投渊。”
分類:覆盆冤屈
《國語辭典》:戴盆望天  拼音:dài pén wàng tiān
头上戴著盆子,想看天而看不成。比喻行动与目的相违背,则愿望绝不能达到。《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苦身待士,不如为国。戴盆望天,事不两施。」《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
分類:错误
《國語辭典》:戴盆望天  拼音:dài pén wàng tiān
头上戴著盆子,想看天而看不成。比喻行动与目的相违背,则愿望绝不能达到。《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苦身待士,不如为国。戴盆望天,事不两施。」《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
分類:错误
《漢語大詞典》:望天盆
比喻事不可为。语出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僕以为戴盆何以望天?” 唐 杜牧 《忆游朱坡》诗:“於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國語辭典》:覆盆  拼音:fù pén
1.比喻沉冤莫白,申诉无门。参见「覆盘」条。唐。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诗:「愿借羲皇景,为人照覆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何况公庭之上,岂能尽照覆盆?」
2.比喻雨势急暴,倾盆而下。《佩文韵府。卷一三下。元韵》引祝简〈夏雨〉诗:「电掣雷轰雨覆盆,晚来枕箪颇宜人。」
《漢語大詞典》:倒载(倒載)
倒卧车中。亦谓沉醉之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山季伦 为 荆州 ,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日暮倒载归,茗艼无所知。’” 唐 段成式 《和徐商贺卢员外赐绯》:“莫辞倒载吟归去,看欲东山又吐茵。” 宋 司马光 《和吴省副梅花半开招凭由张司封饮》:“从车贮酒传呼出,侧弁簪花倒载迴。”
见“ 倒载干戈 ”。
《國語辭典》:倒载干戈(倒載干戈)  拼音:dào zài gān gē
将武器收藏起来,不再打仗。《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也作「倒置干戈」。
《漢語大詞典》:山公倒载(山公倒載)
谓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唐 白居易 《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诗:“ 山公 倒载无妨学, 范蠡 扁舟未要追。” 宋 辛弃疾 《定风波·大醉自诸葛溪亭归》词:“昨夜 山公 倒载归,儿童应笑醉如泥。” 金 元好问 《与张杜饮》诗:“ 山公 倒载羣儿笑, 焦遂 高谈四座惊。”参见“ 山简醉 ”。
《漢語大詞典》:山公兴(山公興)
同“ 山简兴 ”。 唐 独孤及 《李卿东池夜宴得池字》诗:“自是 山公 兴,谁令下士知。”参见“ 山简醉 ”。
《漢語大詞典》:山公醉
同“ 山简醉 ”。 唐 孟浩然 《裴司士见访》诗:“谁道 山公 醉,犹能骑马廻。” 前蜀 韦庄 《春暮》诗:“不学 山公 醉,将何自解颐。”
《國語辭典》:酩酊  拼音:mǐng dǐng
饮酒大醉的样子。唐。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分類:大醉醉貌
《漢語大詞典》:醉倒山公
典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山季伦 为 荆州 ,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 山公 时一醉,径造 高阳池 ,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后以“醉倒山公”形容酒醉。 宋 辛弃疾 《乌夜啼·山行约范廓之不至》词:“江头醉倒 山公 ,月明中。记得昨宵归路、笑儿童。”
分類:酒醉
《漢語大詞典》:六鳌(六鰲,六鼇)
亦作“ 六鰲 ”。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 岱舆 、 员峤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恐流於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 岱舆 、 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沉於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事见《列子·汤问》。 唐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海》诗:“登高丘,望远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明 夏完淳 《代人赠镇府》诗:“六鼇还镇澥,八柱独承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回港舟中诗》:“雄驱岛屿飞千里,怒战貔貅走六鰲。”
《漢語大詞典》:连六鳌(連六鼇)
亦作“ 连六鰲 ”。 相传 渤海 之东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海而动,天帝命巨鳌十五,分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之国 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见列子·汤问。后因以为善钓之典实。 宋 刘攽 《和罗著作渔翁》:“ 龙伯国 人连六鰲,二山漂流不能止。” 清 李调元 《金鳌岭》诗:“我闻 龙伯 人,巨钓连六鰲。”亦省作“ 连六 ”。 唐 张友正 《钓鳌赋》:“谓优游以无穷,何瞬息而连六。” 明 杨基 《钓鳌海客歌》:“重施 龙伯国 人技,一展丝纶连六归。”
《漢語大詞典》:连鳌(連鼇)
亦作“ 连鰲 ”。
1.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 明 杨基 《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 唐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 宋 刘攽 《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 宋 王圭 《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 叔志 连鼇 桂苑 ,展驥 巴陵 ,良为欣抃。”
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國語辭典》:钓鳌(釣鼇)  拼音:diào áo
相传龙伯国有个巨人,一次就钓起六只负载五山的大龟。典出《列子。汤问》。比喻举止豪迈或抱负远大。唐。李白 赠薛校书诗:「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漢語大詞典》:灵鳌(靈鼇)
神话传说中的巨龟。语出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王逸 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鼇,背负 蓬莱之山 而抃舞。” 三国 魏 曹植 《远游篇》:“灵鼇戴 方丈 ,神岳儼嵯峩!” 唐 李商隐 《韩碑》诗:“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 元 周权 《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当时补天餘,偶堕灵鼇背。”
《國語辭典》:鳌山(鰲山)  拼音:áo shān
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水浒传》第三三回:「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䌽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山(鼇山)  拼音:áo shān
1.山名。位于湖南省常德县北,相传昔有名僧悟道于此。也称为「虎齿山」。
2.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戴(鼇戴)  拼音:áo dài
古代有上帝命十五巨鳌用头负举大山的传说,故后用为比喻恩德深重的感戴之词。《楚辞。屈原。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漢語大詞典》:鳌钓(鼇釣)
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 伯龙之国 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见列子·汤问。后因以“鼇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唐 元稹 《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诗:“鼇钓气方壮,鶻拳心颇尊。” 明 李贽 《又书使通州诗后》:“公独鼇钓 通海 ,视等乡邻,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