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三朝执戟
 
三朝臣不遇
 
不与少年争遇合
 
久留郎署
 
好文日
 
尚少
 
悲颜驷
 
文时不遇,武时不遇
 
晚得诸郎
 
汉家尚壮
 
汉庭用少
 
汉廷用壮臣年老
  
潜郎白首
  
白发郎
 
白发郎潜
 
老颜驷
  
颜郎老

相关人物
刘恒(汉文帝)
 
刘启(汉景帝)
 
颜驷


《昭明文选》卷十五〈赋辛·志中·思玄赋〉~662~
「尉尨眉而郎潜兮,逮三叶而遘武。」唐·李善注引《汉武故事》曰:「颜驷,不知何许人,汉文帝时为郎。至武帝,尝辇过郎署,见驷尨眉皓发,上问曰:叟何时为郎?何其老也?答曰:臣文帝时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至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即位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上感其言,擢拜会稽都尉。」
《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
「尉尨眉而郎潜兮,逮三叶而遘武。」唐·李贤注:「尉谓都尉颜驷也。尨,苍杂色也。遘,遇也。」《汉武故事》曰:「上至郎署,见一老郎,鬓眉皓白,问:『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以文帝时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叶不遇也。』上感其言,擢为会稽都尉。」

简释

白发郎潜:指年老而怀才不遇。宋苏轼《次天字韵答岑岩起》:“莫叹郎潜生白发,圣朝求旧鄙鸢肩。”


例句

遭逢好交日,黜落至公时。 李昌符 下第后蒙侍郎示意指于新先辈宣恩感谢

汉家尚壮今则老,发短心长知奈何。 李端 赠康洽

花烧中潬城,颜郎身已老。 李贺 河阳歌

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 王维 冬夜书怀

老少悲颜驷,盈虚悟翟公。 王适 蜀中言怀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骆宾王 帝京篇

典故
苍髯如戟
 
银髯似戟
 

《南史》卷二十八〈褚裕之列传·(褚湛之子)褚彦回〉~749~
景和中,山阴公主淫恣,窥见彦回悦之,以白帝。帝召彦回西上閤宿十日,公主夜就之,备见逼迫,彦回整身而立,从夕至晓,不为移志。公主谓曰:「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彦回曰:「回虽不敏,何敢首为乱阶。」
典故
相关人物
典韦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典韦传〉~543~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雠,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去。永居近韨,一韨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例句

弯弧五百步,长戟八十斤。 杜牧 史将军二首

典故
相关人物
扬雄


《昭明文选》卷四十二、三国魏·曹子建(植)《与杨德祖书》
「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唐·李善注:「《汉书》曰:扬雄奏羽猎赋,为郎。然郎皆执戟而侍也。东方朔《答客难》曰: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例句

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 李白 古风

执戟疲于下位,老夫好隐兮墙东。 王维 登楼歌

赋文惭昔马,执戟叹前扬。 骆宾王 畴昔篇

典故
怒车螳臂
 
思戟螳臂
 
当车有臂
 
当辙
  
螳螂当辙
 
螳螂见叹


《庄子集释》卷二中〈内篇·人间世〉~67~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韩诗外传》卷八~362~
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抟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以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而勇士归之。诗曰:「汤降不迟。」
典故
一箪犒
 
一饭报
 
一餐报
  
分赵饭
 
报一饭
 
怀一饭
  
桑下饿
 
桑间灵辄
 
桑间饭
 
翳桑儿
 
灵辄报恩
 
饿翳桑

相关人物
赵盾
 
灵辄

参考典故
翳桑顾求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一〈宣公·传二年〉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例句

一饭意专堪便死,千金诺在转难酬。 吴融 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

嗟嗟邓大夫,士卒终倒戟。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一饭尚怀感,况攀高桂枝。 杜荀鹤 辞座主侍郎

去去怀知己,何由报一餐。 郑愔 贬降至汝州广城驿

典故
凝香之乐
 
宴寝凝香
 
清香凝夜宴
 
清香燕寝
 
清香画戟
 
燕寝凝香
 
燕寝香凝
 
燕寝香润
 
燕香清袅
 
风清画戟


《全唐诗》卷一百八十六〈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痾近消散【烦痾正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意欲凌云翔】。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方知大藩盛】,岂曰财赋疆【岂曰财赋彊】。
典故
酣歌拓戟
 
醉坠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二〈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甫也诸侯老宾客,罢酒酣歌拓金戟。骑马忽忆少年时,散蹄迸落瞿塘石。白帝城门水云外,低身直下八千尺。粉堞电转紫游缰,东得平冈出天壁。江村野堂争入眼,垂鞭亸鞚凌紫陌【垂肩亸鞚凌紫陌】。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安知决臆追风足,朱汗骖驔犹喷玉。不虞一蹶终损伤,人生快意多所辱。职当忧戚伏衾枕,况乃迟暮加烦促。明知来问腆我颜【朋知来问腆我颜】,杖藜强起依僮仆。语尽还成开口笑,提携别扫清溪曲。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共指西日不相贷,喧呼且覆杯中渌。何必走马来为问【何必走马不为身】,君不见嵇康养生遭杀戮【君不见嵇康养生被杀戮】。
典故
户戟枝
 
门中列戟

相关人物
张俭
 
张大师


《旧唐书》卷八十三〈张俭列传〉~2775~
张俭,雍州新丰人,隋相州刺史、皖城公威之孙也。父植,车骑将军、连城县公。俭即高祖之从甥也。贞观初,以军功累迁朔州刺史。时颉利可汗自恃强盛,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承禀。及俭至,遂拒不受,太宗闻而嘉之。俭又广营屯田,岁致谷十万斛,边粮益饶。及遭霜旱,劝百姓相赡,遂免饥馁,州境独安……太宗将征辽东,遣俭率蕃兵先行抄掠。俭军至辽西,为辽水汎涨,久而未渡,太宗以为畏懦,召还。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时有获高丽候者,称莫离支将至辽东,诏俭率兵自新城路邀击之,莫离支竟不敢出。俭因进兵渡辽,趋建安城,贼徒大溃,斩首数千级。以功累封皖城郡公,赏赐甚厚。其后,改东夷校尉为东夷都护,仍以俭为之。永徽初,加金紫光禄大夫。四年,卒于官,年六十,谥曰密……俭兄大师,累以军功仕至太仆卿、华州刺史、武功县男。俭弟延师,永徽初,累授左卫大将军,封范阳郡公。延师廉谨周慎,典羽林屯兵前后三十馀年,未尝有过,朝廷以此称之。龙朔三年,卒官,赠荆州都督,谥曰敬,陪葬昭陵。唐制三品已上,门列棨戟,俭兄弟三院门皆立戟,时人荣之,号为「三戟张家」。
典故
相关人物
裴楷
 
钟会(字士季)


《世说新语》中卷下《赏誉》
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一曰:「如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

例句

见说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森。 任华 寄李白

复进出矛戟,昭然开鼎彝。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

暂若窥武库,森然矛戟寒。 独孤及 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怀旧代书寄赠

典故

《宋史》卷一百五十〈舆服志二·门戟旌节〉~354~
门戟。木为之而无刃,门设架而列之,谓之棨戟。天子宫殿门左右各十二,应天数也。宗庙门亦如之。国学、文宣王庙、武成王庙亦赐焉,惟武成王庙左右各八。臣下则诸州公门设焉,私门则府第恩赐者许之。太宗淳化二年,诏诸道州、府、军、监奏乞鼓角戟●,如令文合赐,即下三司指挥。仁宗天圣四年,太常礼院言:「准批状,详定知广安军范宗古奏,本军乞降●。检会令文,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府、都护门十四戟,若中都督、上都护门十二戟,下都督、诸州门各十戟,并官给。所有军、监门不载,伏请不行。」神宗元丰之制,凡门列戟者,官司则开封、河南、应天、大名、大都督府皆十四,中都督皆十二,下都督皆十。品官恩赐者,正一品十六,二品以上十四。中兴仍旧制。
典故 
相门三戟
 
门三戟

相关人物
张俭
 
张大师
 
张延师


《旧唐书》卷八十三〈张俭列传〉~2775~
张俭,雍州新丰人,隋相州刺史、皖城公威之孙也。……俭兄大师,累以军功仕至太仆卿、华州刺史、武功县男。俭弟延师,永徽初,累授左卫大将军,封范阳郡公。延师廉谨周慎,典羽林屯兵前后三十馀年,未尝有过,朝廷以此称之。龙朔三年,卒官,赠荆州都督,谥曰敬,陪葬昭陵。唐制三品已上,门列棨戟,俭兄弟三院门皆立戟,时人荣之,号为「三戟张家」。
《旧唐书》卷七十七〈崔义玄列传·(子)崔神庆〉~269~
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开元、天宝间,中外族属无缌麻之丧,其福履昌盛如此。东都私第门,琳与弟太子詹事圭、光禄卿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琳位终太子少保。
典故
相关人物
扬雄


《汉书》卷八十七下《扬雄传下》
「雄年四十馀,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馀,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三国魏·张晏曰:「郎中,宿卫执戟之人也。」

例句

声名恒压鲍参军,班位不过扬执戟。 李端 赠康洽

应笑白须扬执戟,可怜春日老如何。 杨巨源 上裴中丞

官卑杨执戟,年少贾长沙。 卫象 伤李端

《國語辭典》:画戟(畫戟)  拼音:huà jǐ
列在庙社及殿门前,饰有彩画的戟,为古代官署的仪仗。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三国演义》第五回:「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漢語大詞典》:剑戟(劍戟)
泛指武器。国语·齐语五:“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唐 韩愈 《南山诗》:“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 宋 范仲淹 《铸剑戟为农器赋》:“兵者凶器,食惟民天。出剑戟而铸矣,为稼穡之用焉。”
分類:武器
《漢語大詞典》:潜郎(潛郎)
传说 颜驷 于 汉文帝 时为郎,历 文 、 景 、 武 三世,未获升迁,老于郎署。参阅汉武故事。后以“潜郎”指怀才不遇的人。 唐 钱起 《重赠赵给事》诗:“应念潜郎守贫病,常悲休沐对蓬蒿。” 清 丘逢甲 《岁暮杂感》诗之六:“一曲昇平泪万行,风尘戎马厄潜郎。”
分類:汉文帝
《漢語大詞典》:白首为郎(白首爲郎)
汉武故事载: 武帝 尝至郎署,见郎官 颜驷 “鬚鬢皓白,衣服不整”。 武帝 问他:“何时为郎?”答道:“以 文帝 时为郎。” 武帝 又问为什么“老而不遇”?他回答说:“ 文帝 好文而臣尚武, 景帝 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后因以“白首为郎”慨叹虽有才能而至老不遇。 宋 陆游 《史院书事》诗:“孤臣曾趣龙墀对,白首为郎只自伤。”
分類:郎署郎官
《漢語大詞典》:郎潜(郎潛)
汉 颜驷 自 文帝 时为郎,历 景帝 至 武帝 , 驷 已庞眉皓发,三世不遇,老于郎署。见《汉武故事》。后以“郎潜”谓老于郎署。喻为官久不升迁。 汉 张衡 《思玄赋》:“尉尨眉而郎潜兮,逮三叶而遘 武 。” 宋 司马光 《和吴仲庶寄吴瑛比部安道之子》:“庞眉尚有郎潜者,狥禄忧生直可嗟。” 清 钱谦益 《祭王二溟方伯文》:“兄为松柏,我若萝蔦。兄在先朝,郎潜已老,我官词垣,载笔搜讨。”
《漢語大詞典》:髯戟
谓须髯张开如戟。 元 萨都剌 《终南进士行和李五峰题马麟画锺馗图》:“至今怒气犹未消,髯戟参差努双目。”参见“ 戟髯 ”。
分類:须髯张开
《漢語大詞典》:戟髯
戟形的须髯。 清 曹禾 《顾玉川传》:“深目戟髯,类羽人剑客。”
分類:须髯
《漢語大詞典》:长戟八十斤(長戟八十斤)
三国志·魏志·典韦传:“ 韦 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 典君 ,提一双戟八十斤。’”后用以形容勇武。 唐 杜牧 《史将军》诗之二:“弯弧五百步,长戟八十斤。”
分類:勇武
《國語辭典》:持戟  拼音:chí jǐ
1.执戟。《孟子。公孙丑下》:「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三国演义》第八回:「卓按剑立于园门,忽见一人跃马持戟,于园门外往来弛聚。」
2.战士。《韩非子。说疑》:「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
3.侍从之官。《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褚少孙补东方朔传》:「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分類:持戟战士
《漢語大詞典》:螳臂挡车(螳臂擋車)
同“ 螳臂当车 ”。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 武汉 义师之崛起也,以一隅而待北方数省之兵,盖有螳臂挡车之势,危莫甚焉。” 白桦 《梅园青松·周总理您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诗:“﹝四人帮﹞飞蛾扑火,螳臂挡车,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漢語大詞典》:倒戟
(1).掉转戟锋向自方攻击。戟,古代一种长柄兵器。左传·宣公二年:“﹝ 灵輒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杨伯峻 注:“倒戟犹言倒戈。”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嗟嗟 邓大夫 ,士卒终倒戟。”
(2).倒授戟柄。左传·宣公二年:“ 狂狡 輅 郑 人, 郑 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 狂狡 。”
《漢語大詞典》:扶轮(扶輪)
(1).扶翼车轮。 南朝 宋 颜延之 《迎送神歌》:“月御案节,星驱扶轮。”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序》:“皇朝济济多士,声名文物之盛,两 汉 纔足以扶轮捧轂而已。” 清 王韬 《创建医院序》:“文字之社,扶轮风雅,宣讲格言,化导愚蒙。”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 德国 人之受祸是祸在军阀者流的狂妄,妄想为资本主义扶轮,欲以武力统一世界。”
(2).相传 春秋 时 晋大夫 赵宣子 猎于 首山 ,见 灵辄 饿不能起,食之。后 灵辄 为 晋灵公 卫士。一日 灵公 邀 宣子 饮,欲害之。 宣子 知之,中饮而出。 灵公 遣卫士追杀之。 灵辄 疾追先至,告 宣子 登车速走,并倒戈以御公徒, 宣子 因以得免。事见左传·宣公二年吕氏春秋·报更。后以“扶轮”为怀恩报效之典。北齐书·文襄帝纪:“待为国士者乃立漆身之节,馈以一餐者便致扶轮之効,况其重於此乎?” 唐 李瀚 《蒙求》诗:“ 灵輒 扶轮, 魏 颗 结草。” 明张景《飞丸记·誓盟牛女》:“扶轮出险怀 灵輒 ,代命甘心切 赵坚 。”
分類:车轮大夫
《漢語大詞典》:矛戟
矛和戟。亦用以泛称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荀子·荣辱:“伤人之(一作以)言,深於矛戟。”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判身入矛戟,轻敌比錙銖。”
《國語辭典》:门戟(門戟)  拼音:mén jǐ
唐宋制度,在庙社、宫殿、府州公门之前设架子所陈列的戟,用以表示威仪。显贵之家的门前亦援用。唐。白居易 寄微之诗:「外物竟关身底事,谩排门戟系腰章。」
《漢語大詞典》:三戟
唐 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 李岘 与兄 峘 、 峄 同居 长兴里 第,门列三戟。 张俭 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 张 家”。 崔琳 与弟 珪 、 瑶 ,俱立棨戟,世号“三戟 崔 家”。俱见新唐书本传。后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 宋 陆游 《放慵》诗:“进媿门三戟,归无亩一钟。” 明 张煌言 《寿鲵渊张相国》诗:“君不见吾家三戟世风流,杖履从容燕子楼。” 清 吴伟业 《寿申少司农青门六十》诗:“相门三戟胜通侯,兄弟衣冠尽贵游。”
《漢語大詞典》:扬执戟(揚執戟)
指 汉 代 扬雄 。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有“昔 扬子云 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语,故称。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六:“独有 扬执戟 ,闭关草《太玄》。” 唐 李端 《赠康洽》诗:“声名常压 鲍参军 ,班位不过 扬执戟 。”
分類:扬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