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5—818 俗姓徐,衢州须江(今浙江江山)人。嗣马祖道一。后住信州鹅湖,世称鹅湖和尚。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皆曾应诏入内问对。卒谥慧觉大师。《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祖堂集》、《缁门警训》卷二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元贞。姓徐氏。会稽萧山人。生而秀朗。甫七岁。父以经典训之。日可忆数千言。年十二。投山阴灵隐寺。习内法。开卷辄通。见者叹赏。属中宗以龙飞。恩度天山僧道。都督胡元礼。考试经。义格第一。获剃染。配贯昭玄寺。自兹听习尤勤至。开元初。从吴郡圆律师受具。复就乡里开元寺深律师。究四分学。深公既亡。乃游京师。法华玄俨律师。爱其俊迈。谓之曰。于今传法。非子而谁。未几。乡里称心寺超律师。请任寺职。开元中。以亲丧。转藏经于天台佛陇山。天宝中。筑室于故支遁沃州之地。以居。俗称为北坞者。 始梦。二梵僧告曰。汝于此有二十日缘。宝应初。复梦前僧曰。本期二十日。今过矣。魔贼且至。不宜更住。既而袁晁。据剡丹丘。被害滋甚。义因与大禹回律师。诣左溪朗禅师所。练治止观。于是朝野士大夫。归心焉。相国杜鸿渐。尚书薛兼训。中丞独孤峻。洺州刺史徐峤。其子浩。皆厚善。大历己未岁。五月终于称心。寿八十九。腊六十二。殡于北坞旧居。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大义。字元贞。俗姓徐氏。会稽萧山人也。以天授二年五月五日。特禀神异生而秀朗。七岁父训之以经典。日可诵数千言。年十二请诣山阴灵隐寺求师。因习内法开卷必通。人咸叹之。属中宗正位恩制度人。都督胡元礼考试经义。格中第一。削染配昭玄寺。自兹听习旁赡玄儒。开元初从吴郡圆律师受具。复依本州开元寺深律师学四分律指训。义因游长安。深公已亡。乃抠衣法华寺玄俨律师。其俊迈出伦。俨云。于今传法非子而谁。及称心本寺超律师请为寺任。开元中丧亲。誓入天台佛陇转藏经。答劬劳也。天宝中遂筑北坞之室。即支遁沃州之地也。初梦二梵僧曰。汝居此与二十日。至宝应初复梦。曰本期二十日今满矣。魔贼将至不宜更处。无何海贼袁晁窃据剡邑至于丹丘。义因与大禹寺迥律师同诣左溪朗禅师所学止观。而多精达。前后朝贵归心者相国杜鸿渐。尚书薛兼训中丞独孤峻。洺州刺史徐峤次徐浩皆宗人也。以大历己未岁五月终于本院。春秋八十九。僧腊六十三。殡于寺之北坞旧居。因造塔焉。义前后戒坛计二十七登。受戒弟子三万馀人。终时室中闻天乐声验乎生。诵法华经大涅槃经小大乘戒本。以为口业德行非归兜率。不往净土未可议其生处也。
僧智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北天竺迦毕试国人。梵名般剌若,姓憍答摩。通大乘。德宗建中初来华传佛教。其舅氏子罗好心时为神策正将,上表荐慧译经,诏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卒于洛阳。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智慧。姓憍答摩。北天竺迦毕试国人。天资颖悟。七岁依大德调伏军出家。诵四阿含。十万颂。阿毗达磨四万颂。既具戒。诵萨婆多。近四万颂。俱舍二万八千颂。及大毗婆沙等。兼通其义又七年。习小乘法。后于中天竺那烂陀寺。承事大德智护进友智友。槁大乘金刚般若等经。唯识。瑜伽。中边。因明。声明。医明。王律等论。十八年。受瑜珈法。入曼茶啰三密护身五部印契于南天竺达磨耶舍。诵凡三千五百馀颂。 稔闻支那大国文殊所护乃泛舶东指。历二十二年再至番禺。仅克有济。贞元二年。始留京辇。神策军正将罗好心舅氏子也。方以朱泚之乱有战功。相见悲喜。迎至其家。延留供养。八年疏举翻译。六月八日。内出梵本。诏以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翰林待诏光泽寺利言度语。西明寺圆照笔受。资圣寺道液。西明寺良秀。庄严寺应真。醴泉寺超悟。道岸。𮗿空。充正义。仍就西明寺置馆。是日共施有加。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各一卷。十月缮写进上。诏于神策军卫。赐斋。嚫慧绢五百疋。冬衣一袭。馀赐绢各有差。慧谢有疏。不录。其表兄罗好心。谢疏称。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语多不录。慧终于洛阳。塔龙门之西国。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智慧者。梵名般剌若也。姓憍答摩氏。北天竺迦毕试国人。颖悟天资。七岁发心。违侍二亲归依三宝。时从大德调伏军教诵四阿含满十万颂。阿毗达磨三万颂。及年应法随师往别国纳具足戒。诵萨婆多近四万颂。俱舍二万八千颂。又诵大婆沙兼通其义。七年于彼专习小乘。后诣中天竺那烂陀寺。禀学大乘唯识瑜伽中边等论金刚般若经因明声明医明王律论等。并依承智护进友智友三大论师。复游双林经八塔。往来瞻礼十有八年。闻南北竺颇尚持明。遂往咨禀。彼有灌顶师名达摩耶舍。见慧勤重可教。授瑜伽法入曼荼罗三密护身五部印契经。于一年诵彻三千五百馀颂。常闻支那大国文殊在中。锡指东方誓传佛教。乃泛海东迈。垂至广州风飘却返抵执师子国之东。又集资粮重修巨舶。遍历南海诸国。二十二年。再近番禺。风涛遽作舶破人没。唯慧存焉。夜至五更其风方止。所赍经论莫知所之。及登海壖其夹策已在岸矣。于白抄内大竹筒中得之。宛为鬼物扶持而到。乃叹曰。此大乘理趣等经。想支那人根熟矣。遂东北行半月达广州。即德宗建中初也。属帝违难奉天。贞元二年始届京辇。见乡亲神策军正将罗好心。即慧舅氏之子也。悲喜相慰。将至家中延留供养。八年上表。举慧翻传。有敕令京城诸寺大德名业殊众者同译。得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翰林待诏光宅寺沙门利言度语。西明寺沙门圆照笔受。资圣寺道液。西明寺良秀。庄严寺应真。醴泉寺超悟。道岸辩空。并充證义。六月八日欲创经题。敕右街功德使王希迁与右神策军大将军王孟涉骠骑大将军马有邻等。送梵经出内。缁伍威仪乐部相间。士女观望车骑交骈。迎入西明寺翻译。即日赐钱一千贯茶三十丳香一大合。充其供施。开名题曰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成十卷。又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各一卷。皆贞元八年所译也。是岁十月缮写毕。二十八日设䌽车大备威仪。引入光顺门进。帝览忻然慰劳勤至。敕于神策军赐斋食。䞋慧绢五百匹冬服一副。馀人赐各有差。慧表谢。答诏褒美。同日请译经。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罗好心上表云。臣表弟沙门般剌若先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梵本经。伏奉今年四月十九日敕。令王希迁精选有道行僧于西明寺翻译。今经帙已终。同诣光顺门进上。答诏云。卿之表弟早悟大乘。远自西方求游上国。宣六根之奥义。演双树之微言。念以精诚所宜钦重。是令翻译俾用流行。卿夙慕忠勤职司禁卫。省览表疏具见乃怀所谢知。好心以朱泚围逼之际颇有战功预其中兵。为帝宠重。慧得好心启导。译务有光。帝制经序焉。慧后终于洛阳。葬龙门之西冈。塔今存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抱玉。新安柯氏子。丱岁隶灵隐西峰。事金和尚。受经业。大历初。登具戒。三学一致。无遗憾。性嗜泉石。遁居天眼。即天目也。高三千丈。周围三百里。与天柱庐阜类。上有二湖。谓之东西目。地深僻。多妖异。琳独无挠。元和丁亥。太守礼部员外郎城南杜陟。请出山。就永福寺。登坛度人。己丑春。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请登天竺寺坛度人。讲训生徒。向二十载。而高洁之操。终始不渝。大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寂。寿八十三。腊六十四。以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之永安寺西山之阳。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慧琳。字抱玉。俗姓柯。新安人也。丱龄受业于灵隐西峰为金和尚弟子。所传法要断无重问。大历初受具足戒于灵山会。习学三教一领无遗。不乐声华止好泉石。一入天眼二十馀年。天眼即天目也。其山高三千丈周围三百里。与天柱庐阜等相俦匹。上有二湖。谓为左右目。登涉艰阻数日乃到巅。顶多蛟龙。池潭三所。最上池人不可近。气臭逆人不可久视。或说山神作白鹿形。每五月与震泽龙会必暴风雨焉。琳居此率多妖异。而心不挠。元和丁亥。太守礼部员外城南杜。陟请出永福寺登坛。至己丑岁春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召临天竺寺坛。度人毕归寺。讲训生徒向二十载。郡守左司郎中陆则。刑部侍郎杨凭。给事中卢元辅。中书舍人白居易。太府卿李幼公。刑部郎中崔鄯。刑部郎中路异。相继九邦伯皆以公退至院致礼。稽问佛法宗意染指性相。此诸名公。簪组上流辞学高度。或号毗昙孔子。或名胜力菩萨。非琳何以感动哉。太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灭享寿八十有三。法腊六十四。以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于今永安寺西山之阳码碯坡之左。石塔岿然存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德宗、宪宗时禅僧。初以弋猎为务,驱鹿过马祖道一庵前,与语悟法,遂拜师出家。后住抚州石巩山,世称石巩和尚。卒年不详。《祖堂集》卷一四、《景德传灯录》卷六有传。《祖堂集》及《宗镜录》卷一一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圆禅师出家。住终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赐紫。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年六十二。谥定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业儒。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计吏入京。道谒遂州圆禅师。一见未及语。深有所欣慕。遽从薙染。顷之进具于拯律师。寻谒荆南张。张曰。传教人也。后当宣导于都邑。复谒洛阳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晚谒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乡里。尝赴斋民家。偶受经。得圆觉阅之。妙领义趣。于是誓传是经。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即能讲演。由是著华严圆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脩證。图传篡略。诸宗禅言为禅藏。并酬答书偈等。凡二百馀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者矣。累入内殿。询问秘要。大和二年。庆成节。诏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貌加润悦。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获舍利藏之石室。俗龄六十二。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甘露之祸。宦官率禁兵。所遇屠戮。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依密避难。训亦在。且求剪发以匿。不可。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军立之廷。而数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贫道识训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师遗训。故遵守惟谨。今日之死因所甘心。宦官鱼恒志悯其诚。而奏释之。闻者为出涕。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或者学行不纯之议。多不录。宣宗御极。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负俊才而随计吏。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圆未与语密。欣然而慕之。乃从其削染受教。此年进具于拯律师。寻謁荆南张。张曰。汝传教人也。当宣导于帝都。复见洛阳照禅师。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末见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二章。深达义趣誓传是经。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未尝隶习。即尔讲之。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序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凡二百许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大和二年庆成节。徵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若平日容貌益悦。七日迁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明白而润大。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悉敛藏于石室。其无缘之慈可知矣。俗龄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遗诫令舁尸施鸟兽。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违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内众慕膻既如彼。朝贵答响又如此。当长庆元和已来。中官立功。执政者孔炽。内外猜疑人主危殆。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及开成中伪甘露发。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时王涯贾餗舒元舆。方在中书会食。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训改图趋凤翔。时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军。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密怡然曰。贫道识训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鱼恒志嘉之。奏释其罪。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或曰。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则对曰。夫密者四战之国也。人无得而名焉。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是故裴休论撰云。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乎。岂声利之所未忘乎。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为法。随愿而起者为行。未必常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自迦叶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或攀树以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师之道也。以知见为妙门。寂净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师耻之。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简于应接。虽骜很不怠于叩励。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故亲师之法者。贫则施。暴则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堕则奋。自荣者慊。自坚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义。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起家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甚众不可以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盖同气相求耳。宣宗再阐真乘。万善咸秩。追谥曰定慧禅师。塔号青莲。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河东相国之论撰。所谓极其笔矣。然非夫人之为极笔。于他人岂极其笔乎。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影待形起。响随声来。有宗密公。公则有裴相国。非相国曷能知密公。相续如环未尝告尽。其二公之道如然。则知谛观法王法。则密公之行甚圆。应以宰官身。则裴相之言可度。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则吾对曰。达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义教。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则吾对曰。教法委在王臣。苟与王臣不接。还能兴显宗教以不。佛言。力轮王臣是欤。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或止为宗教亲近。岂不为大乎。宁免小嫌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义。无可无不可。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裴相国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一藏。其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如谈禅理。而不说禅行。是不辨华竺之音也。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惟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蕲之蕲水宋氏子也。出家既谨尸罗。尤以诵持涅槃大经。为业。元和十二年。卜筑广济山。以便修治。其于大经。能尽记忆。四十二卷。或疑而试之。则果通畅。无凝滞。大中三年。集众跏坐而逝。如入禅定。弟子奉全身。塔山椒香火不绝至今。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慧普。姓宋。本郡蕲水人也。性地疏朗敏利桀然。既奉尸罗冰雪任操。元和十二年乐广济山秀地灵愿栖于此。始谋诵大涅槃经历稔弥年。卒通四十二卷。闻者怃然曰。四帙大经若为温习。非揣量而可庶几乎。或疑其妄言彻部有乱。次举品题以试验之。且无涩滞。少辽缓之无不弭伏。普亦不戒意。躬刀耕火种趣足而已。卉服布裘度其伏腊。日夜经声不绝。如是涉三十载邑人学者莫不推重。增修院宇。以大中三年冬无疾集众告违跏趺坐终。俨若凝思。弟子以香泥缠饰迁于山椒塔中。号涅槃焉。于今香火不绝。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陈,泉州仙游(今福建仙游)人。9岁出家。后嗣华州草庵法义。归住泉州龟洋山。武宗时被迫还俗。约卒于宣宗大中间。《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录其诗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慧忠。泉州人。生陈氏。幼依龟洋山得度。游方至华州。谒草庵法义道人。留十馀年。南还旧山。痛自韬晦。会昌初。诏天下废释氏教。及宣宗即位。诏重兴之。而忠笑曰。仙去者未必受箓。成佛者未必须僧。遂过中不食。不宇而禅。迹不出山者三十年。以三偈自见。曰雪后始知松柏操。云收方见济淮分。不因世主令还俗。那辨鸡群与鹤群。多年尘土自腾腾。虽著伽梨未是僧。今日归来酬本志。不妨留发候然灯。形容虽变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试读善财巡礼偈。当时岂例是沙门。谓门弟子曰。众生不能解脱者。情累耳。悟道易。明道难。问如何得明道去。忠曰。但脱情见。其道自明矣。夫明之为言信也。如禁蛇人。信其咒力药力。以蛇绾弄。揣怀袖中无难。未知咒药等力者。怖骇弃去。但谛见自心。情见便破。今千疑万虑。不得用者。是未见自心者也。忽索香焚罢。安坐而化。全身葬于无了禅师塔之东。后数年塔忽自坼裂。连阶丈馀。寺将发僧视之。是夜宴寂中。见无了禅师曰。不必更发也。今为沈陈二真身。无了生沈氏。见马祖云。赞曰。近世以身徇法。如此数老者鲜矣。予观其言。皆约而明。校其履践。诚而不杂。故能于死生之际。明验昭著。然初不闻俨临万众。四事供养者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龟洋禅师。慧忠。泉之仙游陈氏子也。九岁出家。具戒后。杖锡观方。谒草庵。问。何方来。师曰。六眸峰。庵曰。还见六眸否。师曰。患非重瞳。庵然之。留草庵十年。旋回故山。属唐武宗废教。及宣宗诏兴之。师曰。仙去者。未必受箓。佛去者。未必须僧。遂过中不食。不宇而禅。迹不出山者。三十馀年。述三偈以自见曰。雪后始知松柏操。云收方见济河分。不因世主教还俗。那辨鸡群与鹤群。多年尘土谩腾腾。虽著方袍未是僧。今日修行依善慧。满头留发候然灯。形仪虽变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试读善财巡礼偈。当时岂例是沙门。常谓门弟子。众生不能解脱者。情累尔。悟道易。明道难。夫明之为言。信也。如禁蛇人。信其药咒力。以蛇绾弄揣怀袖中无难。未知者。怖骇弃去。但谛见自心。情见便破。今千疑万虑不得用。是未见自心也。一日。忽索香焚罢。安坐而化。全身葬于无了禅师塔之东隅二百步。目为东塔。后数年。塔忽坼裂。主塔者。将发视之。夜寂中见无了。曰。不必更发也。今为沈陈二真身。沈无了姓。见马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6 【介绍】: 唐僧。曹州南华人。俗姓邢。从黄檗山运禅师出家,参学诸方,不惮艰苦,行业纯一,得佛法要意。住真定临济院。卒谥慧照大禅师,后人称临济禅宗,为禅宗五大宗之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7 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末禅僧。嗣洪州黄檗希运而得禅法。宣宗大中八年(854)后,住镇州临济院,世称临济和尚。禅锋峻峭,开临济宗一派,为唐末禅门五宗之一,在五代至两宋间影响巨大。卒谥慧照禅师。其论禅之语,后人辑《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二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邢氏。曹州南华人。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即慕禅宗。初依希运禅师。止黄檗山。堂中第一座。勉令问话。玄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檗便打。如是三问。三遭打。遂辞黄檗。参大愚。愚问什么处来。玄云。黄檗来。愚云。黄檗有何言教。玄举前话。且问愚以遭黄檗打。过所在处。愚云。黄檗恁么老婆心。为汝得彻困。汝犹不知。反从我觅过耶。玄于是大悟云。元来佛法无多子。愚因揕其衣领。诘之云。适来汝尚不知其过。而今又道佛法无多子。汝见个什么如此。玄无语。但筑愚肋下三举而已。愚拓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玄即走见黄檗。檗云。尿床鬼子。来来去去作么。玄云。只为老婆心切。檗云。大愚饶舌。待见与他一顿。玄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是。遂鼓檗一掌。檗笑云。者风颠汉。敢来这里捋虎须。参堂去。 玄一日辞黄檗。檗云。什么处去。玄云。不是河南。即是河北。檗枮柱杖便打。玄捉住柱杖云。者老汉莫盲枷瞎棒。已后错打人去在。檗唤侍者。把将柱杖拂子来。玄唤侍者。把将火来。檗云不然。但将去。汝后坐断天下人舌头在。玄还乡党。俯徇请人之请。住子城南临济禅苑。上堂云。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面门出入。汝若不识。但问老僧。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玄便打云。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上堂。夫为法者。不避丧身命。我在先师处。三度吃棒。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顿。谁为我下得手。时有僧云。某甲下得手。玄与柱杖。其僧拟接。玄便打。咸通七年丙戌四月十日将示灭。乃集嗣法诸徒。说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如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偈毕坐逝。谥慧照。塔号澄灵。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人也。参学诸方不惮艰苦。因见黄檗山运禅师。鸣啄同时了然通彻。乃北归乡土。俯徇赵人之请。住子城南临济焉。罢唱经论之徒皆亲堂室示人心要。颇与德山相类。以咸通七年丙戌岁四月十日示灭。敕谥慧照大师。塔号澄虚。言教颇行于世。今恒阳号临济禅宗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7—883 【介绍】: 唐僧。韶州浈昌人,一说韶州怀化人,俗姓叶。削发依南华寺通禅师,后谒耽源禅师,又参大沩山禅师,从学十余载。住袁州仰山,世称仰山慧寂。别立一派,称沩仰宗。常于空中作圆相,相中写“佛”字,以手势启悟人,称仰山门风。传有《仰山法示成图相》。敕谥智通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7—883 俗姓叶,韶州浈昌(今广东南雄)人,一说怀化(今广东广州东南)人。17岁出家。后嗣沩山灵祐而得禅法,历住沩山达十四五年。晚住袁州仰山,世称仰山和尚。与灵祐同创沩仰宗,为禅宗五宗之一,在唐末五代影响颇大。卒后,于昭宗时赐号通智大师。《全唐文》卷八一三有陆希声撰《仰山通智大师塔铭》。《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一有传,诸书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二
释慧寂(八○七 — 八八三),俗姓叶。韶州怀化(今韶关)人。年九岁,于广州和安寺投不语通禅师出家。十四岁,父母取归,欲与婚媾。不从,断手二指,跪致父母前,以明礼佛之志。父母乃许之。再诣通禅师处,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初谒耽源,后参沩山,为南岳下四世,沩山祐禅师法嗣。于袁州仰山,开沩仰宗,世称仰山和尚。唐僖宗中和三年卒,年七十七。谥智通禅师。南唐释静释筠《祖堂集》卷一八、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九有传。偈颂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韶州浈昌叶氏子。年十五。恳求出家。父母不听。十七恳愈甚。犹未许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贯其舍。察其所从来。则自曹溪发也。寂亦左断无明指及小指。以进曰。敢以奉酬劬劳之德。于是遣依通禅师于南华薙染。年十八。即以沙弥进道。初访耽源。已觉升堂。后见沩山。遂能臻奥。问沩山云。如何是真佛住处。沩云。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𦦨之无穷。思尽还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是执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参岩头。岩举拂子。寂展坐具。岩置拂子于背后。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岩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问石室云。佛之与道相去几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辞室。室门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后却来我边。寂归沩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应接他机。具见别录。后自王莽山。迁止仰峤。随缘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记吾言。汝从无始劫来。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难顿拔。吾之所言。盖欲夺汝觕识。如将黄叶止啼。有什么是处。僧问。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极难。若是祖师门下。上根上契。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馀根随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者里总须茫然。僧云。此外还别有方便。令学人得入也无。寂云。别有别无。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么处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还思彼处否。僧云常思。寂云。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反思时。还有许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里。一切不见有。寂云。汝解犹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后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礼谢而去。 寂于未迁化之数年前。有偈云。年满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两手攀屈膝。逮兹果于韶州东平山抱膝而化。时年七十七。后谥智通大师妙光之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慧寂。俗姓叶。韶州须昌人也。登年十五恳请出家。父母都不听允止。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曰。答谢劬劳如此。父母其不可留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下削染。年及十八尚为息慈。营持道具行寻知识。先见耽源。数年良有所得。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跋。时号跛脚驱乌。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胄就寂请伽陀。乃将纸画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也。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条来忽去。人皆不测。后敕追谥大师曰智通塔号妙光矣。今传仰山法示成图相行于代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叶。韶州须昌人。年十五。恳出家。父母不听允。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曰。答谢劬劳。父母知不可留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削染。年十八营持道具。先见耽源。有所得。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跛。时号跛脚驱乌。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胄就寂请伽陀。乃将纸𦘕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不思而知。落第四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倏来忽去。人皆不测。后敕追谥曰智通。塔号妙光。
释慧沐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祝氏。世居暨阳。为著族。沐幼冲。习诗礼成造秀。随计吏入京师。道过觉智寺。谒大观禅师契真。真微以语风沐。沐因开寤。求剃度。已具戒。诣洪井礼观音次。顿见本心。咸通七载。还乡里化导。邑宰韦公为帅。檀信建栖真院。以待四方学者。无何廉使裴延鲁。于水监坊营治精舍。既成而召沐居之。俄明州掾齐肇。请居玉笥峰。所至著名绩。未几卒。寿八十八。腊四十五。乾宁五年七月三日也。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慧沐。俗姓祝氏。即世暨阳人也。代为著姓。沐幼冲之岁家法严明。训授儒经郁成造秀。将随计吏谒觉智寺契真禅师。即谥大观者是也。因以微讽。沐由兹开悟。明年剃度。乃诣洪井。礼观音禅师顿了心契。咸通七载还归故乡。邑宰韦公乃率信心者造栖真院。四方禅客无远不届。廉使裴延鲁召沐。因营鉴水坊精舍成还以坊为题榜。既而居之安而能迁。允明州掾齐肇请住玉笥峰。未久而卒。寿八十八。腊四十五。则。乾宁五年七月三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71 【介绍】: 唐僧。陈留人,俗姓史。武宗会昌初出家于白草谷,结茅而居。节度使李彦佐嘉其名节,为建白草院于龙兴寺。尝刺血写经二百八十余卷。有《大悲论》、《三教毁伤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沛国陈留史氏子。蚤岁乡校读书。稍长偕计对策。不得志去。俄西游贺兰山中。爱白草谷。遂挂冠落发。结茆以居。乡里慕之。不待分卫。而酥酪之馈日给。会昌五年。诏废教。以地边远。不在禁例。节度使李彦佐。尤加敬。为于龙兴寺。别建白草院以邀之。大中七年。刺指血。缮书诸经。二百八十三卷。彦佐虑其成疾。谕之曰。师大乘学。要当久住世间。荷负正法。以利益含识。顾兹破肌沥膜。以从事笔研。而促其寿命。岂孔子所谓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者哉。于是著三教毁伤论。以见志。九年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所表法。至无畏手而疑之。乃结坛祷请。阅旬浃。感空中双拳正印。历历可睹。因命工绘之以传。著大悲论六卷。或谤其非。忍复虔请。且使工濯笔铜碗以俟。忽宝性一华出碗中。枝叶鲜明殊甚。感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灭于白草院。寿五十九。以其年十月十七日。塔全身于水馆之南。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增忍。俗姓史氏。沛国陈留人也。典谒之年登其乡校。百氏简策寓目入神。艺文且工。乃随计吏数举不捷。会昌初薄游塞垣访古贺兰山。中得净地者白草谷。内发菩提心。顿挂儒冠直归释氏。乃薙草结茅为舍。倍切精进。羌胡之族竞臻供献酥酪。至五载节使李彦佐嘉其名节。于龙兴寺建别院号白草焉。盖取其始修道之本地也。忍刺血写诸经。大中七年李公虑其枯悴。躬往敦论曰。师何独善一身行小乘行。胡不延惜生性任持教法。所利博哉。忍执情胶固遂著三教毁伤论以见志。帅览而益加崇重。九年因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至无畏手疑而结坛。浃旬祷请。自空中现其正印双拳历历可观。遂命画工绘写此臂焉。或有讥谤者。忍再精悫虔告。画工濯笔铜碗中忽感宝性华一朵。枝趺𩬞叶一皆鲜明。睹者惊叹。至咸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灭于白草院。春秋五十九。以十月十七日。藏神于水馆之南建塔焉。初忍刺血写经。总二百八十三卷。画卢舍那。阁三十五尺。门一丈六尺。起样画大悲功德三轴。自著大悲论六卷。并藏诸箧笥焉。后节使唐恒夫。仰其遗迹奏乞旌劝。敕谥大师曰广慧。塔曰念定。弟子无辙亦致远之高足。赍血书经二卷瑞华碗一枚诣阙奏呈。宣赐紫衣。天复中终。及梁乾化初。中书令西平王韩公逊录遗迹奏闻。太祖敕致谥曰法空。别赐紫方袍。塞垣荣之。后唐同光中从事薛昭纪为碑焉。
僧元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96 【介绍】: 唐僧。吴郡人,俗姓陆。文宗开成二年于嘉兴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立志持“三白法”,即白饭、白水、白盐,时称“三白和尚”。武宗会昌五年,例遭澄汰,权隐民间。宣宗大中初,还入法门。大中七年,重建法空王寺。懿宗咸通中,曾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昭宗乾宁中示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之陆氏。晋平原内史机裔孙也。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开成元年。于京师之法空王寺。师事清进落发。会昌初。造洹阳。纳戒法。即习毗尼部。寻游五台。睹光相不可纪极。二年归里。居建兴寺持三白。谓日食白盐白汤白饭也。诵五部曼拿罗。爇香臂上。五年。诏汰天下僧尼。遽隐白衣舍。大中初。诏复教。七年再造法空王寺成。仍隶业。奉报恩山佛牙舍利。且爇香臂上。以供养焉。览天台石桥之胜。咸通中。佛中指骨舍利。反凤翔重真寺。慧从往。爇左手拇指。口诵法华经。以谢。所爇之指。不踰月而复。如未尝爇者。乾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于尊胜院。报龄七十八。僧腊五十八。弟子端肃等。备礼葬之吴中。世号三白和尚。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元慧。俗姓陆氏。晋平原内史机之裔孙也。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慧。即仲子也。髫龄颖悟长而温润。畏作枯龟思为瘦雁。以开成二年辞亲。于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会昌元年往恒阳纳戒法。方习毗尼。入礼五台。仍观众瑞。二年归宁嘉禾居建兴寺。立志持三白法讽诵五部曼拿罗。于臂上爇香炷。五年例遭澄汰权隐白衣。大中初还入法门。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又然香于臂供养报恩山佛牙。次往天台山度石桥。利有攸往略无忧虞焉。咸通中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炼左拇指。口诵法华经其指不踰月复生如故。乾宁三年。偶云乖悆。九月二十八日归寂于尊胜院。报龄七十八。僧腊五十八。弟子端肃等奉神座葬之吴会之间。谓为三白和尚焉。其礼拜诵持不胜其计。如别录也。 系曰。炼大拇指火尽灰飞。如何于焦炭之末。骨肉随生不久如故。此与火中莲华同种而异态耳。何谓三白。通曰。事理二种。一白饭白水白盐事也。二身不遍触。口诵真经。意不妄缘。此三明白非黑业也。故亨此名欤。
释慧恭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罗氏。闽人。母梦。所居地涌浮图参天而娠。逮童孺。聪寤异常。年十七举进士。偕计到京师。游终南山。睹祖师遗像于奉日寺。释然有得。遂求隶本寺执僧役。时安国寺。新创开坛。年二十二。始薙落受具戒。谒宣鉴禅师于德山。山问云会么。恭云作么。山云请相见。恭云识了也。山大笑。乃许入室。 山既示寂。偶客信州爱玉山之胜。而居焉。刺史为营西禅寺。聚学者数百人。未几以其城市嚣䢇。复入福州长溪之马冠山。泉州之富阳山。所至檀施骈集。徒侣臻拥。志所欲。为立就。景福三年。率弟子观览天台。州牧京兆杜雄。辟紫凝山。筑瑞龙院。以留之。天复三年癸亥十二月。忽命声钟。顾瞻左右云去。遂瞑目。春秋八十四。僧夏六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慧恭。俗姓罗氏。福州闽人也。家传儒素不交非类。母妊之初。梦所居涌出浮图上参于天。迨恭诞生嶷然聪悟。年十七举进士。名随计车将到京阙。因游终南山奉日寺。目祖师遗像释然世网。遂求出家。操执僧事备历艰辛。二十有二适值新创安国寺受具足戒。寻乃游方。缘崄涉荒而无难色。尝遇黑蛇伤指。不求医而毒螫自销。见魑魅占山。谕罪福而妖物遄息。至武陵德山诣宣鉴禅师。领会风飞。由兹道合。因挂锡施门人礼。鉴公顺世后游玉山至信州。刺史营西禅院而礼之。其徒数百人。居岁馀。以郛郭喧繁复入福州长溪马冠山。自马冠抵泉州富阳山。所至之所檀施臻集。徒侣解钵禅坊立就。其为士庶向奉如此。景福三年与门人游天台。州牧京兆杜雄留之而止。杜因创瑞龙院于紫凝山。祈恭兴扬法席以悟沦迷。缁俗云驰。香花山积。天复三年癸亥十二月午时。命众声钟。顾瞻左右。促言云去。加趺瞑目俨然而化。春秋八十四。僧夏六十二。阐圆顿之宗居道德之最。殁无易名塔无题榜。足见浮名为桎梏耳。门人上足师遂植松负土力崇塔庙。所谓法空不坏因缘矣。因缘有之孝行曷伤于道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908 【介绍】: 唐僧。吴郡昆山人,俗姓糜。宣宗大中中出家于京兆西明寺,后避难止明州阿育王寺。清苦执持,近古罕有。撰有《塔记》、《出集要记》。有入室弟子希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麋氏。吴之昆山人。九岁。即知厌俗。大中七年。遽趋京师之西明寺薙落。九年。承诏于木寺获受戒。十四年。听法宝大师讲。而覆述出侪辈。是年。诏补备员大德。咸通三年。就崇圣寺。讲俱沙论。丧服仪。撰三界图一卷。七年。代畅师。于祖院宣导。十五年。诏署临坛正员。广明元年。巢𡨥犯阙。避乱于华州之卞邽。中和二年。淮南高公。骈迎以弘阐于法云寺。还乡里。四众苦留开导。刺史杨公尤勤至。皆固辞。遂东游。挂锡天台国清寺。乾宁元年。抵鄞之育王寺。撰塔记一卷。集要记十二卷。武肃钱王。请于越州临坛。开元二年八月八日。稍疾。坐而瞑。阅年七十四。座夏五十四。窆于鄮山之冈。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慧则。姓糜氏。吴郡昆山人也。九岁博游才义总玩儒经。善种发萌条然厌俗。以大中七年就京西明寺出家。勤知讽诵皆如曾习。九年于本寺承恩得度。十四年栖法宝大师法席覆讲。当年敕补备员大德。咸通三年就崇圣寺讲俱舍论并丧服仪出三界图一卷。七年于祖院代畅师讲。十五年敕署临坛正员。广明元年巢寇犯阙。关中俶扰。出华州下邽避乱。中和二年至淮南。高公骈召于法云寺。讲罢还吴。刺史杨公苦留。却游天台山国清寺挂锡。乾宁元年至明州育王寺。撰塔记一卷出集要记十二卷。武肃王钱氏命于越州临坛。以开平二年八月八日示疾坐亡。受生七十四。法腊五十四。窆于鄮山之冈。八戒弟子刺史黄晟营塔。则生常不好许直。以撝谦推人为上。除讲贯外轮诵经咒。自法华已降可三四十本。以资口业。览大藏教两遍。讲钞七十遍。俱舍丧仪论语各数遍。清苦执持近苦罕有。入室弟子希觉最露锋颖焉。又元表者。贞谅之士也。言多峭直好品藻人事。而高义解从习毗尼。兼勤外学。书史方术无不该览。早预京师西明寺法宝大师讲肆。迨广明中神都版荡。遂出江表。居越州大善寺。讲南山律钞。诸郡学人无不趋集。表义理纵横善其谈说。每挥麈柄听者忘疲。号鉴水阇黎。著义记五卷。亦号鉴水。出门人清福冠其首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 【介绍】: 唐僧。福州人,俗姓黄,字子薰,又字涅槃。初为县狱卒,后弃而为僧。传有异术,出言成谶,时有应验。王审知入闽后,迎住泉州崇福院,赐号慧日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8 俗姓黄,字子薰,一字涅槃,福州(今属福建)人。初为县狱卒,后弃而为僧。传有异术,出言成谶,时有应验。王审知入闽后,迎住泉州崇福院,赐号慧日禅师。《十国春秋》卷九九有传。《全唐诗》谶记类收谶诗1则,另《春渚记闻》卷二、嘉靖《尤溪县志》等尚存3则谶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