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过敏(過敏)  拼音:guò mǐn
1.对环境中某些物质会产生不正常的反应。
2.对事情感到敏感且忌讳。如:「老一辈对年节或婚礼时穿黑色、白色礼服很过敏。」
《漢語大詞典》:产后风(産後風)
中医指孕妇产后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种病症。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 梁三 的命运不济,接连着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于产后风。”
《漢語大詞典》:饱谙世故(飽諳世故)
谓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宋 楼钥 《吴参议达观斋》诗:“ 吴侯 晚到东海滨,饱諳世故无戚欣。”
《國語辭典》:电刑(電刑)  拼音:diàn xíng
1.用高压电处死罪犯的刑罚。
2.通电于人体,逼人招供的酷刑。
《漢語大詞典》:朴金野现象
在不同光亮的环境中,人眼对不同光波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在明视觉条件下,人眼对波长550~560纳米的光最敏感,但在暗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00~510纳米的光最敏感。这种现象最早由捷克斯洛伐克学者朴金野发现,故称。
《國語辭典》:沁入肺腑  拼音:qìn rù fèi fǔ
形容感受深刻。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四。乳酪》:「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也作「沁人心脾」。
《國語辭典》:沁入心脾  拼音:qìn rù xīn pí
形容令人感受深刻。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廖世美词语淡情深》:「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入心脾,毕生不能忘。」也作「沁人心脾」。
《國語辭典》:飘飘欲仙(飄飄欲仙)  拼音:piāo piāo yù xiān
轻飘上升,好像要离开尘世变成神仙。《老残游记》第六回:「到了次日,老残起来,见那天色阴的很重,西北风虽不甚大,觉得棉袍子在身上有飘飘欲仙之致。」
《漢語大詞典》:神秘主义
(1).宗教唯心主义的一种世界观。主张人和神或超自然界直接交往,并从这种交往关系中去领悟宇宙的秘密。
(2).指文学艺术上的神秘主义,即强调表现个人难以捉摸的感受、幻象等。
(3).指办事神秘化。 毛泽东 《镇压反革命必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各个时期的斗争策略,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打破关门主义和神秘主义,坚决地反对草率从事的偏向。”
《漢語大詞典》:霜露之病
谓因感受寒凉而起的病。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 司马贞 索隐:“恙,忧也。言罹霜露寒凉之疾,轻,何忧於病不止。”按,《汉书·公孙弘传》作“霜露之疾”。
《漢語大詞典》:染神刻骨
犹铭心刻骨。谓感受深切。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南宋人著述夫入金源:“ 苏 黄 字跡,亦所矜赏,谓‘二公翰墨,片言隻字,皆未名之寳,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是 遗山 之於 苏 黄 ,可谓染神刻骨矣。”
分類:感受深切
《国语辞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拼音:rén tóng cǐ xīn,xīn tóng cǐ lǐ
(谚语)对某些事情,大家皆有一致的感受与看法。《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只是他也是女孙儿,俗话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若说照安公子这等人物,他还看不入眼,这眼界也就太高了,不是情理。」
《國語辭典》:刻肌刻骨  拼音:kè jī kè gǔ
形容感触非常深切。《周书。卷一一。晋荡公护传》:「奉辞时节,先后慈训,刻肌刻骨,常缠心腑。」《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臣自抱舋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分類:感受深切
《漢語大詞典》:搅肠痧(攪腸痧)
中医学病名。即绞肠痧,又称干霍乱。因饮食不节或感受瘴气,秽浊闭塞肠胃所致。《水浒传》第一一九回:“比及起程,不想 林冲 染患风病瘫了…… 时迁 又感搅肠痧而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霍乱》“挥霍变乱生仓卒”注:“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大痛,名曰干霍乱,又名搅肠痧。”
《國語辭典》:浃髓沦肌(浹髓淪肌)  拼音:jiá suǐ lún jī
比喻感受深刻或受到深厚的恩惠。参见「沦肌浃髓」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正是:改头换面誇奇遇,浃髓沦肌感大恩。」
《漢語大詞典》:惊魂夺魄(驚魂奪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老舍 《四世同堂》二六:“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亦作“ 惊魂摄魄 ”。《花城》1981年第1期:“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科学家们正付出艰辛的劳动和经历着惊魂摄魄的斗争。”
分類:感受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