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意识形态(意識形態)  拼音:yì shì xíng tài
Ideology
泛指个人或群体所持有关于社会运作方式的思维模式。该词为法国大革命后恐怖统治时期遭受囚禁的思想家特拉西(Antoine Destutt de Tracy,西元1754~1836)所创,原意为有关形构观念(idea)的知识体系(-logy)。然而,在马克思(Karl Marx)与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看来,意识形态本身即代表了统治阶级对世界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必定是扭曲的,因为它只合乎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意识形态也常被视为是优势群体世界观的心智反映。也译作「意识型态」。
《漢語大詞典》: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國語辭典》:观念形态(觀念形態)  拼音:guān niàn xíng tài
信仰与观念的体系,用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指导个人或个体的社会政治方向。
分類:意识形态
《國語辭典》:人治  拼音:rén zhì
认为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贤能与否,而不在于法律的一种主张。相对于法治而言。如:「讲求民主与法治精神,排除人治的施政理念,是现代国家政治的发展趋势。」
《國語辭典》:微生物  拼音:wéi shēng wù
一类肉眼看不到,要在显微镜下才能察觉的生物。包括各种细菌、黴菌、滤过性病毒等,常以分裂繁殖,多单细胞,体极细微,构造简单,繁殖迅速,分布广泛。种类超过十万种,可分为单细胞动物、藻类、真菌、黏菌、细菌、病毒等。
《国语辞典》:纳粹主义(纳粹主义)  拼音:nà cuì zhǔ yì
又名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希特勒所主导的德国纳粹党与其他极右翼组织的实践意识形态,是法西斯主义、科学种族主义与反犹太主义的整合。纳粹主义兴起于一次大战后德国国家主义运动与反共产主义的脉络,主张德国的亚利安人为社会演化的最高等种族,为保持种族纯化,将「不纯的」犹太人与「低下的」同性恋和障碍人士加以驱除,剥夺其私人财产,并以人体实验、集中营与毒气室等极度非人道的方式监禁,最终导致大屠杀(Holoca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