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惊悸(驚悸)  拼音:jīng jì
惊恐心悸。《北史。卷四。魏世宗宣武帝本纪》:「初,梦为日所逐,避于床下,日化为龙,绕己数匝,寤而惊悸,遂有娠。」《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只是思想前事,未免悒悒不快,又有些惊悸成病,不久而死。」
《國語辭典》:廪廪(廩廩)  拼音:lǐn lǐn
1.有风采的样子。《汉书。卷八九。循吏传。序》:「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见去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2.危惧的样子。汉。贾谊〈论积贮疏〉:「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漢語大詞典》:皇惧(皇懼)
惊慌恐惧。皇,通“ 惶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圣人之事天也,无时不敬,而遇灾变则尤加皇惧焉。”
分類:惊慌恐惧
《國語辭典》:惊怕(驚怕)  拼音:jīng pà
恐惧害怕。唐。杜甫 姜楚公画角鹰歌:「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红楼梦》第六七回:「在路上又替你担了多少的惊怕沉重。」
《國語辭典》:虚惊(虛驚)  拼音:xū jīng
仅受到惊吓,而无实际遭受灾祸。《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不出来走这一番,今日也不得受这一场虚惊。」
《漢語大詞典》:惊溃(驚潰)
惊慌溃散。后汉书·冯异传:“赤眉不復识别,众遂惊溃。” 宋 范仲淹 《乞修京城札子》:“陛下引忧恐之师,进涉危地,或有惊溃,在爪牙之臣,谁能制之。”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我兵追及之,侍卫 阿玉锡 以二十二骑直薄其营,呼噪突入,贼众惊溃。”
分類:惊慌溃散
《漢語大詞典》:惊避(驚避)
惊慌逃避。 清 毛奇龄 《打虎儿行》:“假虎隐幔恐小儿,小儿惊避力不支。”
分類:惊慌逃避
《漢語大詞典》:惊畏(驚畏)
惊慌害怕。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二使者引生下车,入其门,升自阶,己身卧於堂东廡之下。生甚惊畏,不敢前近。” 宋 张耒 《后涉淮赋》序:“朝游夕济,凡 淮 之惊畏风涛之变,无不歷之矣。”《三国演义》第八回:“ 卓 笑曰:‘诸公勿惊。 张温 结连 袁术 ,欲图害我……故斩之。公等无故,不必惊畏。’”
《漢語大詞典》:惊摇(驚摇)
(1).谓急剧动摇。 元 陈孚 《潇湘八景·远浦归帆》诗:“水波忽惊摇,大鱼乱跳舞。” 元 陈孚 《博浪沙》诗:“一击车中胆气豪, 祖龙 社稷已惊摇。”
(2).惊慌动摇。 清 铭岳 《拿盐枭》诗:“手扶荆棘血淋漓,目眩厓壁心惊摇。”
《漢語大詞典》:惊忙(驚忙)
犹言惊慌急忙。 唐 白居易 《论重考试进士事宜状》:“昨重试之日,书策不容一字,木烛只许两条。迫促惊忙,幸皆成就。”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十:“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漢語大詞典》:惶扰(惶擾)
惊慌混乱。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世 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扰不鬭。” 宋 王安石 《赵君墓志铭》:“初君战时, 马贵 惶扰,至不能食饮,君独饱如平时。”明史·刘泽清传:“相持三日,互有杀伤。 泽清 即命拔营去,惶扰奔迸,士争舟,多溺死者。”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狐》:“ 萧 入府,颜色沮丧,举动惶懮扰。”
分類:惊慌混乱
《國語辭典》:心慌  拼音:xīn huāng
1.心里惊慌忙乱。《三国演义》第一八回:「操得书心慌,即日回兵。」《红楼梦》第二五回:「合家人口无不心慌,都说没了指望,忙著将他二人的后事衣履都治备下了。」
2.病时心中颤抖而不能自持的症状。《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我这病一发了,不晓得怎的,就这样心慌!」
《漢語大詞典》:失魂
形容极度惊慌。 汉 桓宽 盐铁论·诛秦:“北略至 龙城 ,大围 匈奴 ,单于失魂,仅以身免。”
分類:惊慌
《漢語大詞典》:惊悚(驚悚)
亦作“ 惊竦 ”。 惊慌恐惧;震惊。后汉书·羊续传:“令长贪絜,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郡内惊竦,莫不震慑。”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有鲤鱼数十头,飞集堂下,坐者莫不惊悚。”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忽平田间一茆舍,有儿童诵书声,相君携策就之,乃一老叟教数村童。叟惊悚离席,改容趋谢。” 明 陆粲 《庚巳编·江东籤》:“先生读首句,惊竦下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生承命,四体惊悚。” 郭沫若 《涂家埠》九:“我们到了 涂家埠 ,倒也并不是将近一年前的成绩惊悚了我们……但在那车站上确实有一样东西惊悚了我们。”
《國語辭典》:悸慄  拼音:jì lì
因心中惊惧而致身体颤抖。宋。梅尧臣〈送天台李令庭芝〉诗:「至险可悸慄,至怪可骇丧。」
分類:惊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