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清悟
清醒,觉悟;明慧。晋书·向秀传:“清悟有远识,少为 山涛 所知。”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彧 博通典籍,辨慧清悟,风仪详审,容止可观。”南史·王弘传:“ 弘 少好学,以清悟知名。” 清 吴伟业 《游石公归是夜骤雨明晨微霁同诸君天王寺看牡丹》诗:“太息因归来,鐘声发清悟。”
《漢語大詞典》:启悟
亦作“啟寤”。 寤,通“ 悟 ”。启发使觉悟。《后汉书·宦者传·曹节》:“近者神祇启悟陛下。”晋书·陆喜传:“始闻高论,终年启寤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此事遍於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卢文弨 补注:“启,开也;寤,觉也,与悟通。” 宋 沈揆 《〈颜氏家训〉跋》:“辩析援证,咸有根据,自当启悟来世。” 许地山 《东野先生》二:“一般人既习非成是,最好的是能使他们因理启悟,去非归是。”
《漢語大詞典》:动悟(動悟)
感悟。 唐 崔元翰 《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第三表》:“实以功德俱茂,典礼宜崇,然而不能铺陈,无以动悟。愚诚虽竭,天鉴未回。”
分類:感悟
《漢語大詞典》:契悟
(1).犹领悟。 唐 慧能 《坛经·顿渐品》:“弟子在 秀大师 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
(2).指悟性。 明 李贽 《书应方卷后》:“先生亦深於道,人品略相似而契悟胜之,才学胜之。” 清 毛奇龄 《文华殿大学士易斋冯公年谱》:“数传有 閭山 公讳 裕 者,从 贺黄门 讲学,有契悟,中 正德 戊辰科进士。”
分類:领悟悟性
《漢語大詞典》:冥悟
谓从蒙昧中省悟。 清 高阜 《〈书影〉序》:“诚於是书而求之,可以啟人疑情,可以资人冥悟。”
《漢語大詞典》:悟佛
了悟佛理。 唐 刘禹锡 《偶作》诗之二:“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
《國語辭典》:渐悟(漸悟)  拼音:jiàn wù
渐次證悟真理。与顿悟相对。
《漢語大詞典》:悟悦
因了悟而喜悦。 唐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澹然离言説,悟悦心自足。”
分類:了悟喜悦
《漢語大詞典》:悟门(悟門)
(1).佛教语。觉悟的门径。与侧重实践的“行门”相对。 唐 杜荀鹤 《赠临上人》诗:“不计禪兼律,终须入悟门。”
(2).指悟入之门。 魏庆之 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识文章者,当如禪家有悟门。”
《國語辭典》:慧悟  拼音:huì wù
聪慧而能领悟。《晋书。卷一一○。慕容俊载记》:「聪敏慧悟,机思若流。」《聊斋志异。卷八。周克昌》:「及教以读,慧悟倍于畴曩。」
《漢語大詞典》:悟澈
见“ 悟彻 ”。
《漢語大詞典》:悟彻(悟徹)
亦作“ 悟澈 ”。 佛教谓破迷妄、开真智。亦指觉悟得透彻、彻底。红楼梦第二二回:“ 黛玉 又道:‘……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乾净。’ 寳釵 道:‘实在这方悟彻。’”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何玉凤 立地回心,一点灵犀悟澈,那 安龙媒 良缘有定。”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昔者屡受此苦,今已悟澈而决不作此事矣。”
《漢語大詞典》:默悟
内心领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 洪 曰:‘然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学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故吾师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
《漢語大詞典》:悟境
谓了悟或忘我的境界。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捨筏登岸,禪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禪一致,等无差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诗有见道之言,如 梁元帝 之‘不疑行舫往,惟看远树来’, 庾肩吾 之‘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两意相同,俱是悟境。”
《國語辭典》:参悟(參悟)  拼音:cān wù
参透、领悟。《红楼梦》第六四回:「袭人么,越发道学了,独自在屋里面壁呢。……你快瞧瞧去罢!或者此时参悟了也未可定。」
《漢語大詞典》:发悟(發悟)
(1).启发使领悟。 晋 桓玄 《重难王中令》:“师之为功,在於发悟,譬犹荆璞而莹拂之耳。”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卷七四:“ 澄 生当后世,传其言而已,若初决其祕发悟后人者,非至神乎。”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彼诚欲发悟上心,何不直以其意告之,而云威重不行耶?”
(2).犹发觉。南史·恩倖传·陆验:“﹝ 傅岐 ﹞尝谓 异 曰:‘卿任参国钧,荣宠如此,比日所闻,鄙秽狼藉,若使圣主发悟,欲免得乎?’”
(3).了解,领会。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 炎武 潜心有年,既得广韵之书,乃始发悟於中而旁通其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