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22,分6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罪恶
元恶
恶少
恶人
无恶
疾恶
疾恶
同恶
恶声
大恶
恶恶
奸恶
恶木
过恶
惩恶
《國語辭典》:罪恶(罪惡)  拼音:zuì è
触犯律法、伤害他人或违背良心行为。宋。苏轼赠钱道人〉诗:「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
《國語辭典》:元恶(元惡)  拼音:yuán è
罪魁祸首,大恶。《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宋。岳飞题新淦古寺壁〉诗:「斩除元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分類:大恶首恶
《國語辭典》:恶少(惡少)  拼音:è shào
品行不良、为非作歹的少年。唐。韩愈 寄卢仝诗:「昨晚长须来下状,隔墙恶少恶难似,每骑屋山下窥阚,浑舍惊怕走折趾。」《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有个富人黄宗旦,家产数万,贩盐为生,喜聚集恶少。」也称为「恶少年」、「恶子」。
《國語辭典》:恶人(惡人)  拼音:è rén
1.坏人。《孟子。公孙丑上》:「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
2.丑陋的人。《庄子。德充符》:「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漢語大詞典》:无恶(無惡)
不憎恨。《诗·周颂·振鹭》:“在彼无恶,在此无斁。”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云……‘无怨无恶,率由羣匹’,此之谓也。” 唐 韩愈 《唐越州刺史薛君墓志铭》:“公之初志,不以事累,僶勉以随,亦贵於位,无怨无恶,中以自寳。”
没有邪恶意念。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栣众恶於内,弗使得发於外者,心也,人之受气苟无恶者,心何栣哉。”
《漢語大詞典》:疾恶(疾惡)
憎恶。荀子·强国:“夫 桀 紂 圣王之后子孙也,有天下者之世也……俄而天下倜然举去 桀 紂 而犇 汤 武 ,反然举疾恶 桀 紂 而贵帝 汤 武 ,是何也?”东观汉记·王丹传:“资性清白,疾恶豪强。”晋书·羊祜传:“ 祜 贞慤无私,疾恶邪佞, 荀勖 、 冯紞 之徒甚忌之。”南史·循吏传·何远:“ 远 性耿介,无私曲……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
分類:憎恶
《國語辭典》:疾恶(疾惡)  拼音:jí è
痛恨恶人或坏事。元。尹廷高 悲故乡集杜诗句二首之二:「望乡应未已,疾恶信如雠。」也作「嫉恶」。
《漢語大詞典》:同恶(同惡)
共同作恶。亦指共同作恶者。左传·昭公十三年:“对曰:‘无与同好,谁与同恶?’” 陆德明 释文:“好、恶,并如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马季长 佞媚获誚, 蔡伯喈 同恶受诛。”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杂录:“其同恶在某处,姓名、状貌,悉以西邻指之。” 郭希仁 《从戎纪略》:“﹝ 韩映堃 ﹞遂与同恶 张秉祥 等,乘机鼓煽各刀匪,并代为部勒。”参见“ 同恶相求 ”。
分類:共同作恶
《國語辭典》:恶声(惡聲)  拼音:è shēng
1.骂人的难听话。《孟子。公孙丑上》:「恶声至,必反之。」《史记。卷八○。乐毅传》:「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2.不吉祥的声音。《晋书。卷六十二。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3.不悦耳的声音。《管子。宙合》:「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声美。」
4.坏名声。《史记。卷六十九。苏秦传》:「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國語辭典》:大恶(大惡)  拼音:dà è
1.大坏、大罪过。《晋书。卷四九。列传。阮籍》:「瞻默然,意色大恶。后岁馀,病卒于仓垣,时年三十。」
2.大祸患。《三国演义》第八回:「汝于中取便,以间他父子反颜,令布杀卓,以绝大恶。」
《國語辭典》:恶恶(惡惡)  拼音:wù è
憎恶邪恶的人或罪恶的事。《公羊传。僖公十七年》:「君子之恶恶也疾始,善善也乐终。」《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盖君子善善恶恶,(君宜知之)君若谨行,常在朕躬。」
分類:憎恨邪恶
《漢語大詞典》:奸恶(姦惡)
亦作“奸恶”。
(1).邪恶。《书·尧典》“烝烝乂不格姦” 孔 传:“使进进以善自治,不至於姦恶。”《后汉书·梁统传》:“ 宪 ( 竇宪 )兄弟姦恶,既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若 舜 只要正他的姦恶,就见得 象 的不是矣。” 郭沫若 《孔雀胆》第二场:“我也什么病都没有,就是 车力特穆尔 的奸恶把我骇坏了。他的奸恶实在是足以使我失掉本性。”
(2).指邪恶的人或事。后汉书·冯绲传:“父 焕 , 安帝 时为 幽州 刺史,疾忌姦恶,数致其罪。” 宋 司马光 《殿中丞知商州薛府君墓志铭》:“其志常在利民,而深疾姦恶。” 明 张居正 《请宥言官疏》:“若谴怒重加,摧折过甚,将使諫官丧气,箝口不言。倘国家有大利害,朝廷有大姦恶,谁敢復为皇上言者乎?”
《漢語大詞典》:恶木(惡木)
贱劣的树。《文选·陆机〈猛虎行〉》:“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李善 注:“管子曰:夫士怀耿介之心,不荫恶木之枝。恶木尚能耻之,况与恶人同处!”周书·寇儁传:“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 儁 於后知之,乃曰:‘恶木之荫,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悮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 宋 龚颐正 芥隐笔记·不子也:“夫恶木垂荫,志士不息;盗泉飞溢,廉夫不饮。匹夫匹妇,况天子乎?”
分類:恶木
《漢語大詞典》:过恶(過惡)
错误;罪恶。《周礼·地官·州长》:“正月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南史·刘穆之传:“有以 祥 《连珠》启上,上令御史中丞 任遐 奏其过恶,付廷尉。” 宋 刘恕 《自讼》:“臧否品藻,不掩人过恶。”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生非护惜人也,但能攻发吾之过恶,便是吾之师。” 鲁迅 《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我也没有做过道士,详细是不知道的,但据‘耳食之言’,则道士们以为人身中有三尸神,到有一日,便乘人熟睡时,偷偷地上天去奏本身的过恶。”
《漢語大詞典》:惩恶(懲惡)
憎恶惩戒。汉书·刑法志:“﹝ 文帝 ﹞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 秦 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
惩治作恶的人。后汉书·仲长统传:“今患刑轻之不足以惩恶,则假臧货以成罪……恐非帝王之通法,圣人之良制也。”参见“ 惩恶劝善 ”。
《國語辭典》:惩恶劝善(懲惡勸善)  拼音:chéng è quàn shàn
语本《左传。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脩之。」对邪恶惩戒,以劝勉人为善。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上》:「赏罚者,国家之利器也,所以惩恶劝善,不以喜加赏,不以怒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