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54,分111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性急
立性
循性
火性
性儿
性宗
山性
癖性
性体
性学
性尚
地性
幽性
气性
形性
《國語辭典》:性急  拼音:xìng jí
性情急躁。《红楼梦》第六一回:「姐姐太性急了,横竖等十来日就来了,只管找他做什么。」《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差人原是个好意,不想你老兄这等性急,先跑得来了,没法只好还请外边去散步一回罢。」
《漢語大詞典》:立性
生性;禀性。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融 立性贪暴,志欲无限,见之惋叹,不觉生疾,还家卧三日不起。”
《漢語大詞典》:循性
顺着本性。《孔子家语·弟子行》:“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 仲由 之行也。”《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故君子百行,殊涂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 李善 注:“《淮南子》曰:‘循性而行,或害或利。’《论语讖》曰:‘贫而无怨,循性动也。’”
《國語辭典》:火性  拼音:huǒ xìng
急躁易怒的脾气。元。白仁甫《东墙记》第一折:「对人前一言难尽,老夫人治家严训。怨俺那火性如雷老母亲。谨慎闺门,昼夜追巡。」
《國語辭典》:性儿(性兒)  拼音:xìng ér
脾气、性格。《儿女英雄传》第一七回:「欲待不合他辩争,奈心里那点兼人好胜的性儿,不准不合他辩。」
分類:性子脾气
《漢語大詞典》:性宗
(1).佛教语。法性宗的简称,与法相宗同为大乘的两大宗派。以破相显性为宗旨。 清 钱谦益 《寄内衡法师书》:“古来判教,大率以《瑜珈》属相宗,中论属性宗。相先性后,似有浅深差别。”
(2).道家的一宗派,主张以修性为本。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道家有南北二宗,南宗不言性,北宗则曰性命双修……其学先了心性,谓之性宗;后以坐功得丹得药,谓之命宗,故曰性命双修。”
《漢語大詞典》:山性
(1).山民质朴的性格。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带索披裘,自得山性,雕章丽服,未敢攸同。”
(2).野性。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象耳出油》:“象耳中有油出,谓之山性发,往往奔逸伤人。”
(3).山的生机。 明 刘基 《为董楚芳题山水图》诗:“我住城南隔天镜,朝夕看山见山性。”
《國語辭典》:癖性  拼音:pǐ xìng
个人特有的嗜好、习性。《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今小子说一个松江富翁姓潘,是个国子监监生,胸中广博,极有口才,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却有一件癖性,酷信丹术。」《红楼梦》第二五回:「林黛玉自己也知道自己也有这件癖性,知道宝玉的心内怕他嫌脏。」
《國語辭典》:性体(性體)  拼音:xìng tǐ
本性、气质。《北史。卷五五。杜弼传》:「若论性体,非惬非宽。」《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下》:「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
《高级汉语词典》:性学  拼音:xìng xué
对性或两性相互作用的研究,尤指人类
分类:性学
《漢語大詞典》:性尚
本性的爱好与崇尚。后汉书·独行传序:“性尚分流,为否异适矣。” 李贤 注:“人之好尚不同,或为或否,各有所适。”
分類:爱好崇尚
《骈字类编》:地性
左传见天经下者博物志地性含水土山泉 引地气也
《漢語大詞典》:幽性
谓宁静的心性。 唐 钱起 《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诗:“向山看霽色,步步豁幽性。”
分類:宁静心性
《國語辭典》:气性(氣性)  拼音:qì xìng
1.性情、脾气。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只是我那媳妇儿气性最不好惹的,既是他不肯招你儿子,教我怎好招你老人家。」《红楼梦》第三二回:「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
2.禀性、气质。《抱朴子。外篇。清鉴》:「或外候同而用意异,或气性殊而所务合。」汉。王充《论衡。无形》:「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气性不均,则于体不同。」
《漢語大詞典》:形性
(1).指身心。礼记·月令:“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寧,去声色,禁耆慾,安形性。” 唐 王昌龄 《缑氏尉沉兴宗置酒南溪留赠》诗:“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2).指形体和性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隺之为麞也,蛬之为虾也,不失其血气而形性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