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范畴(範疇)  拼音:fàn chóu
知识或思维的对象,经分析后所归之各大类,且可依之以成系统者。如:「他所说的话题,皆不出艺术的范畴。」
《國語辭典》:思考  拼音:sī kǎo
1.思索、考虑。如:「这件事事关紧要,你要仔细思考。」
2.一种较深入、周到的思想活动。
《國語辭典》:脑筋(腦筋)  拼音:nǎo jīn
1.脑神经。《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据外国大夫还说,恐怕囟门碰破,伤及脑筋。」
2.泛指思考力、记忆力等。如:「脑筋急转弯」。《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我想我们一个人脑子是顶要紧的,一切思想都从脑筋中出来。」
《漢語大詞典》:智府
指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见《素问·灵兰秘典论》。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灵臺远鑑,与霜月而齐明;智府弘深,共烟波而等旷。”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刺史启》:“清规远镜,皎月色於灵臺;玄鉴虚凝,穆松风於智府。”
《漢語大詞典》:达思(達思)
谓思维通达。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辞不能及,皆在於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能知之。”
《漢語大詞典》:悟敏
思维敏捷。梁书·王僧孺传:“前 候官 令 东海 王僧孺 ,年三十五,理尚栖约,思致悟敏,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
分類:思维敏捷
《國語辭典》:综合(綜合)  拼音:zòng hé
1.总合起来。如:「综合大家的意见。」
2.将各别分项分类的事物或概念,依其共通性,总合归类而论之。相对于分析而言。
《漢語大詞典》:徵知
古代哲学概念。谓通过“心”的思维活动,对耳、目、鼻、口等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取舍,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荀子·正名:“心有徵知。徵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接於五官曰受,受者谓之当簿,传於心曰想,想者谓之徵知。”
《國語辭典》:世界观(世界觀)  拼音:shì jiè guān
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國語辭典》:构想(構想)  拼音:gòu xiǎng
预存于心中的想法。指对事情的实行所拟的腹案。如:「对于这个方案,你有什么构想。」
《國語辭典》:矛盾律  拼音:máo dùn lǜ
理则学上指既已肯定一事物,不能同时又否定它,若已否定它,也不得同时又肯定,即不能同时肯定又否定一事物。也称「不矛盾律」。
《國語辭典》:逻辑(邏輯)  拼音:luó jí
1.研究思想本质和过程的科学。为英语logic的音译。参见「理则学」条。
2.合乎一般常情的规律。如:「他的说词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3.代数上指利用真假关系所处理的方法。
《漢語大詞典》:征知(徵知)
古代哲学概念。谓通过“心”的思维活动,对耳、目、鼻、口等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取舍,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荀子·正名:“心有徵知。徵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接於五官曰受,受者谓之当簿,传於心曰想,想者谓之徵知。”
《國語辭典》:唯物辩證法(唯物辯證法)  拼音:wéi wù biàn zhèng fǎ
由马克思(Karl Marx,西元1818~1883)提出,后经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西元1820~1895)等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形成的哲学体系。唯物辩證法虽受黑格尔(Georg W.F.Hegel,西元1770~1831)所提出的辩證法启发,但主张自然现象及社会经济变迁的根本法则在于物质,若物质变动,其他现象以及历史亦随之变动。其方法有对立统一法、质量互变法、否定之否定法。参见「辩證法」条。
《漢語大詞典》:想象力
指人的思维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