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7,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螳臂怒
王思怒蝇
词典
喜怒
怒涛
怒号
震怒
一怒
大怒
怒发
风怒
天怒
怒潮
怒雷
怨怒
龙怒
典故
螳臂怒


《庄子集释》卷二中〈内篇·人间世〉~64~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柰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唐·戍玄之疏:「喻颜阖欲以己之才能以当储君之势,何异乎螳螂怒臂之当车辙也!」
典故
王思怒蝇

相关人物
王思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梁习传》
「初,济阴王思与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日白事,失太祖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识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苛吏传》:「思又性急,尝执笔作书,蝇集笔端,驱去复来,如是再三。思恚怒,自起逐蝇不能得,还取笔掷地,蹋坏之。」
《新校本晋书》卷三十五《裴秀传》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令。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

例句

邾子投火,王思怒蝇。 李瀚 蒙求

《骈字类编》:喜怒
左传范武子将老召文子曰吾闻之喜怒以类者鲜易者实多 庄子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國語辭典》:怒涛(怒濤)  拼音:nù táo
汹涌的波涛,也指大波浪。如:「船只航行在怒涛汹涌的海上,真是惊险万分。」宋。柳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分類:汹涌波涛
《國語辭典》:怒号(怒號)  拼音:nù háo
大声呼嚎。多用来形容大风狂吹。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國語辭典》:震怒  拼音:zhèn nù
大怒。《书经。洪范》:「帝乃震怒。」《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阎王震怒,拍案大喝,张善友不觉惊醒。」
《骈字类编》:一怒
宋 苏轼 起伏龙行,并叙 嗟我岂乐斗两雄,有事径须烦一怒。
《骈字类编》:大怒
战国策见上 庄子见上
分类:大怒
《漢語大詞典》:怒发(怒發)
勃发。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
分類:怒发勃发
《骈字类编》:风怒(风怒)
宋 陆游 暴雨 风怒欲掀屋,雨来如决堤。
元 吴澄 豫章贡院即事奉和云林提举晚春閒居旧韵 隔纸闻风怒,临阶看日移。
《國語辭典》:天怒  拼音:tiān nù
1.天意不满,一般指暴风疾雷现象。汉。王充《论衡。雷虚》:「天怒不旋日,人怒不旋踵。」《明史。卷一八三。列传。倪岳》:「天怒人怨,祸几日深,非细故也。」
2.天子发怒。三国魏。明帝〈棹歌行〉:「皇上悼悯斯,宿昔奋天怒。」《荡寇志》第三四回:「总为郭盛一案,提动天怒,所以我们这边十分触眼,转显得陈希真那边十分凑趣。」
《國語辭典》:怒潮  拼音:nù cháo
澎湃汹涌的浪潮。《宋史。卷九七。河渠志七》:「钱塘庙子湾一带石岸,复毁于怒潮。」
《分类字锦》:怒雷
曹文晦 潭底怒雷生雨雹。
分类:
《漢語大詞典》:怨怒
怨恨忿怒。管子·形势:“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 延龄 尤狡险,判度支,务刻剥聚敛,以自为功,天下皆怨怒。”元史·杨奂传:“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怒也。”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邻居》:“楼下又震荡着他的骂孩子,怪太太,以及愤世忧俗的怨怒的声音。”
《骈字类编》:龙怒(龙怒)
唐 杜甫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禦判官 鸟惊出死树,龙怒拔老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