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忧心悄悄(憂心悄悄)  拼音:yōu xīn qiǎo qiǎo
忧虑不安的样子。《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岂不闻晏平仲为齐相,乘车人忧心悄悄,倒是御车吏壮志扬扬。」
分類:忧虑不安
《漢語大詞典》:知命不忧(知命不憂)
识天命者无忧虑。语本易·繫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 明 刘基 《愁鬼言》:“达人大观,知命不忧。”参见“ 知命 ”。
《國語辭典》:知命  拼音:zhī mìng
1.深知自然生灭演变之理,而能随遇而安。《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文选。曹植。箜篌引》:「先民谁不死,知命亦何忧。」
2.语本《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后以知命指五十岁。晋。潘岳 夏侯常侍诔:「如何斯人而有斯疾,曾未知命,中年陨卒。」唐。张说〈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國語辭典》:无思无虑(無思無慮)  拼音:wú sī wú lǜ
无所用心,没有忧虑。《晋书。卷四九。刘伶传》:「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宋。林正大〈沁园春。大人先生〉词:「但无思无虑,陶陶自得。」也作「无虑无思」。
《漢語大詞典》:无妄之忧(無妄之憂)
平白无故遭灾的忧虑。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无妄之忧勿药喜,一善自足禳千灾。”亦作“ 无妄忧 ”。 明 高叔嗣 《简袁永之狱中》:“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子抱无妄忧,余有多言惧。”
《國語辭典》:无忧无虑(無憂無慮)  拼音:wú yōu wú lǜ
毫无忧虑。形容心情怡然自得。《孤本元明杂剧。群仙朝圣。第三折》:「俺出家儿无忧无虑乐醄醄,到处随缘任逍遥。」也作「无虑无忧」。
《國語辭典》:无病呻吟(無病呻吟)  拼音:wú bìng shēn yín
本无疾病而呻吟做作。比喻人无端忧戚或妄发牢骚。宋。辛弃疾〈临江仙。老去浑身无著处〉词:「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國語辭典》:替古人耽忧(替古人耽憂)  拼音:tì gǔ rén dān yōu
为无谓的事情担心、忧虑。《西游记》第四八回:「老儿,莫替古人耽忧,我师父管他不死长命。」《金瓶梅》第二○回:「怪小狗肉儿,你倒替古人耽忧。」也作「替古人担忧」。
《國語辭典》:先忧后乐(先憂後樂)  拼音:xiān yōu hòu lè
1.先忧苦而后得安乐。语本《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如:「我宁可先忧后乐,先把工作做完再休息。」
2.指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形容关心国计民生,先公后私。语本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心国计民生,有忧患则居先,享乐则居后。《宋史。卷三一四。列传。范仲淹》:「致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明。王世贞《鸣凤记。邹林游学》:「你先忧后乐师忠彦,由义居仁效昔贤。」
《国语辞典》:满腹忧愁(满腹忧愁)  拼音:mǎn fù yōu chóu
心中充满忧虑愁苦。如:「看他满腹忧愁,想必有什么难以解决的事吧!」《镜花缘》第二七回:「他们自从略知人事,就是满腹忧愁,从无一日开心,也不知喜笑欢乐为何物。」
《国语辞典》:盛必虑衰(盛必虑衰)  拼音:shèng bì lǜ shuāi
兴盛的时候必须忧虑衰败的时节。汉。耿育〈上书言便宜因冤讼陈汤〉:「且安不忘危,盛必虑衰,今国家素无文帝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武帝荐延枭俊禽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
《国语辞典》:寝食难安(寝食难安)  拼音:qǐn shí nán ān
睡觉和吃饭都不安心。形容忧虑烦乱的样子。如:「放榜前的焦虑,令他寝食难安。」也作「寝食不安」。
《国语辞典》:咳声叹息(咳声叹息)  拼音:hāi shēng tàn xí
因忧虑或烦恼而叹气。如:「遇到困难,光是咳声叹息没有用,勇敢面对问题才是根本之道。」
《国语辞典》:分忧共患(分忧共患)  拼音:fēn yōu gòng huàn
分担别人的忧虑,共同承受忧患。《三国演义》第一一回:「与孔融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气谊相投,有分忧共患之意。」
《国语辞典》:分忧解劳(分忧解劳)  拼音:fēn yōu jiě láo
分担别人的忧虑,帮助别人解决困苦。《红楼梦》第四回:「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国语辞典》:高枕不虞  拼音:gāo zhěn bù yú
安卧而没有忧虑。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不虞。」也作「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