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义役(義役) 拼音:yì yì
宋孝宗时,谢谔所建议的助役法。人民依照贫富,出田谷助役,不愿者乃行差役,诏行诸路,民以为便。《宋史。卷三八九。谢谔传》:「谔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诏行其法于诸路,民以为便。」
分類:徭役
《漢語大詞典》:给复(給復)
免除赋税徭役。《晋书·武帝纪》:“﹝ 咸寧 元年﹞二月,以将士应已娶者多,家有五女者给復。”《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 太和 二十二年﹞詔以 穰 人首归大顺始终若一者,给復三十年,标其所居曰 归义乡 ;次降者,给復十五年。”《新唐书·高祖纪》:“丙寅, 竇建德 伏诛。丁卯,大赦,给復天下一年。”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水灾策》:“ 太宗 加给復之恩,赐糜淖之餉,以救其变。”
《漢語大詞典》:程课(程課)
(1).指征发赋税徭役。《逸周书·大匡》:“程课物徵,躬竞比藏。”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新唐书·李巽传》:“ 元和 四年病革,郎官省候, 巽 言不及病,但与商校程课功利。”
(2).定额;定限。《隋书·天文志上》:“此后百工作役,并加程课,以日长故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两刘娘子报应》:“内人有两 刘娘子 ,其一年近五旬,志性素谨,自入中年,即饭素诵经,日有程课。”
(3).考核检查。《亢仓子·臣道》:“用中等之人,则当程课其功,示以赏罚。”
(4).犹课程。规定的学业内容和进程。 宋 苏辙 《上皇帝书一封》:“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 清 梅曾亮 《项府君墓志铭》:“习科举学,乃先明而兴,客至始盥沐,则程课毕矣。”
(2).定额;定限。《隋书·天文志上》:“此后百工作役,并加程课,以日长故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两刘娘子报应》:“内人有两 刘娘子 ,其一年近五旬,志性素谨,自入中年,即饭素诵经,日有程课。”
(3).考核检查。《亢仓子·臣道》:“用中等之人,则当程课其功,示以赏罚。”
(4).犹课程。规定的学业内容和进程。 宋 苏辙 《上皇帝书一封》:“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 清 梅曾亮 《项府君墓志铭》:“习科举学,乃先明而兴,客至始盥沐,则程课毕矣。”
《漢語大詞典》:杂役(雜役)
(1).指正役之外的繁多徭役。《宋书·蔡兴宗传》:“又陈原诸逋负,解遣杂役,并见从。” 清 黄卬 《锡金识小录·民役》:“自一条鞭之法行,一切民间杂役,俱改折编入正供。”参见“ 杂泛差役 ”。
(2).各种差使。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一日,杂役兵士於公署壁题之曰:‘无了期,无了期,营基纔了又仓基!’”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魁星为学徒换心》:“ 吴 俗凡初入廛者,一切洒埽传餐杂役皆任之。”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四节:“在奴隶主的监督下,戴着手镣、枷锁的奴隶从事着各种繁重的生产劳动或杂役。”
(3).指从事各种差使的人。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骗子》:“细揣其故,係骗子先冒杂役,放水菜时入内。” 鲁迅 《彷徨·孤独者》:“听得有人叩门;不一会,一个人走进来,但是听熟的客寓杂役的脚步。” 巴金 《〈神·鬼·人〉·人》:“整个宿舍里没有一点声音,似乎连杂役也睡熟了。”
(2).各种差使。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一日,杂役兵士於公署壁题之曰:‘无了期,无了期,营基纔了又仓基!’”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魁星为学徒换心》:“ 吴 俗凡初入廛者,一切洒埽传餐杂役皆任之。”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四节:“在奴隶主的监督下,戴着手镣、枷锁的奴隶从事着各种繁重的生产劳动或杂役。”
(3).指从事各种差使的人。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骗子》:“细揣其故,係骗子先冒杂役,放水菜时入内。” 鲁迅 《彷徨·孤独者》:“听得有人叩门;不一会,一个人走进来,但是听熟的客寓杂役的脚步。” 巴金 《〈神·鬼·人〉·人》:“整个宿舍里没有一点声音,似乎连杂役也睡熟了。”
《漢語大詞典》:避役
(1).谓逃避徭役。《三国志·魏志·刘馥传》:“自 黄初 以来,崇立太学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赵三翁》:“﹝ 赵三翁 ﹞本 黄河 扫兵,避役亡命,遇 孙思邈 於枣林,授以道要。” 清 张云璈 《人夫谣》:“避役先避重,取值必取盈。”
(2).爬行类动物之一种。体长约25厘米。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能随时伸缩,变化体色。头上有钝三角形突起。捕食昆虫。四肢较长,善握树枝。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南中有虫名避役,一曰十二辰虫。状似蛇医,脚长,色青赤,肉鬣。暑月时见於篱壁间,俗云见者多称意事。其首倏忽更变,为十二辰状。”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十二时虫》:“十二时虫,一名避役,出 容州 、 交州 诸处,生人家篱壁、树木间,守宫之类也。大小如指,状同守宫,而脑上连背有肉鬣如冠幘,长颈长足,身青色,大者长尺许,尾与身等,嚙人不可疗。”
(2).爬行类动物之一种。体长约25厘米。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能随时伸缩,变化体色。头上有钝三角形突起。捕食昆虫。四肢较长,善握树枝。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南中有虫名避役,一曰十二辰虫。状似蛇医,脚长,色青赤,肉鬣。暑月时见於篱壁间,俗云见者多称意事。其首倏忽更变,为十二辰状。”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十二时虫》:“十二时虫,一名避役,出 容州 、 交州 诸处,生人家篱壁、树木间,守宫之类也。大小如指,状同守宫,而脑上连背有肉鬣如冠幘,长颈长足,身青色,大者长尺许,尾与身等,嚙人不可疗。”
《漢語大詞典》:科徭
科征徭役。《宋史·儒林传三·程大昌》:“ 六和塔 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 大昌 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於民,奈何许之!’”《明史·项忠传》:“其祖 巴丹 ,自 明 初率所部归附,世以千户畜牧为雄长,仍故俗,无科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