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御 → 禦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寒服
御寒的衣服。
《后汉书·耿恭传》:“先是 恭 遣军吏 范羌 至 敦煌 迎兵士寒服。” 南朝 宋 谢瞻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德宗 幸金鑾院,问学士 郑餘庆 曰:‘近日有衣作否?’ 餘庆 对曰:‘无之。’乃赐百縑,令作寒服。”
《國語辭典》:大毛 拼音:dà máo
1.长毛的皮衣。用狐、貉或滩羊皮制成。《红楼梦》第九回:「大毛衣服我也包好了,交出给小子们去了。」
2.指人民币单位元的戏称。如:「一个月才领几十大毛,谈什么现代化生活?」
《漢語大詞典》:寒装(寒裝)
御寒的衣服。《敦煌变文集·秋吟一本》:“寒装顿乏惊朝露,絺綋疏单怯夜霜。”
《漢語大詞典》:絮帛
棉絮与布帛。泛指轻暖之御寒物品。
《南齐书·孝义传·华宝》:“同郡 刘怀胤 与弟 怀则 ,年十岁,遭父丧,不衣絮帛,不食盐菜。” 唐
柳宗元 :“诸生喜黌塾之广,庶老加絮帛之优。”
《漢語大詞典》:绵旋(綿旋)
用丝绵制的一种保暖物。旧时老人多用以御寒。 宋
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诗之五:“稳作被炉如卧炕,厚裁绵旋胜披毡。”自注:“旋,入声。被炉、绵旋皆新得法,老人御冬之具,二物尤为要切。”
《國語辭典》:暖帘(暖簾) 拼音:nuǎn lián
可禦寒的布帘、棉帘。《儒林外史》第一○回:「只见一个头发齐眉的童子,在几上捧了一个古铜香炉出去,随即两个管家进来放下暖帘,就出去了。」
《國語辭典》:耳衣 拼音:ěr yī
冬天禦寒用的耳帽。唐。
李廓 诗:「金装腰带重,铁缝耳衣寒。」
《漢語大詞典》:裘罽
皮衣和毛织物。指华美的御寒服装。《淮南子·人间训》:“冬日被裘罽,夏日服絺紵,出则乘牢车,驾良马。”
《國語辭典》:斗篷 拼音:dǒu péng
披在肩上,类似长袍,用来挡风禦寒的无袖外衣。《红楼梦》第三一回:「老太太的一个簇新的大红猩猩毡斗篷放在那里。」也称为「披风」、「一口中」、「一口钟」。
《國語辭典》:暖袖 拼音:nuǎn xiù
为了禦寒缝在棉袄袖口里面增加袖长的一截棉袖子。
《國語辭典》:手套 拼音:shǒu tào
套在手上,用以保护手部及禦寒之物。如:「寒冬里骑车,不妨戴手套保暖。」
《漢語大詞典》:吞纸抱犬(吞紙抱犬)
吞纸充饥,抱犬御寒。形容家贫好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朱詹 ﹞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氊被,抱犬而卧。”
《國語辭典》:套裤(套褲) 拼音:tào kù
套在裤子外面的无腰裤。作用在使腿部暖和而便于行动,或用来保护裤子及防雨。《说文解字。㡓字》清。段玉裁。注:「按今之套裤,古之裤也。」
《漢語大詞典》:衣取蔽寒
衣服只求抵御寒冷。取,选取,采用。蔽,遮往。例如: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宋·司马光《训俭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