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腹诽(腹誹)  拼音:fù fěi
口不言而心非议之。《汉书。卷五二。灌夫传》:「腹诽而心谤,卬视天,俛画地。」
《國語辭典》:吐口  拼音:tǔ kǒu
透露口风。《金瓶梅》第三七回:「这婆子见他吐了口儿,坐了一回,千恩万谢去了。」
《國語辭典》:暖袖  拼音:nuǎn xiù
为了禦寒缝在棉袄袖口里面增加袖长的一截棉袖子。
《漢語大詞典》:腻歪(膩歪)
犹腻味。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要是他觉得待在家里腻歪,想出去干个什么,也行喽。”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 李江国 怪腻歪地说:‘去你的蛋!一开口就“是,是,是。”对同志嘛,心里咋想口里就咋说。口和心不一致的人,准臭!’”
《漢語大詞典》:氽子
(1).烧水用的薄铁筒,形状细长,可插入炉子的火口里,使水开得快。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 二春 ﹞提汆子出来,将壶中水倒入汆子。” 浩然 《艳阳天》第七章:“屋里的爸爸在被窝里发话了:‘锅里的水不是等着熬粥吗?等等汆子里的水热了再使不行吗?’”
(2).猛子。游泳时头朝下钻到水里。 沈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又会泅水,任何深处可以一汆子到底,任何深处皆可泅去。”
《國語辭典》:心谤腹非(心謗腹非)  拼音:xīn bàng fù fēi
嘴里不说,却在心里反对、责骂。《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虑群下疑惑,心谤腹非。」
《国语辞典》:腹诽心谤(腹诽心谤)  拼音:fù fěi xīn bàng
口里不说,内心深怀不满。《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议论,腹诽而心谤。」《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琰传》「遂赐琰死」句下裴松之注引《魏略》:「太祖以为琰腹诽心谤,乃收付狱,髡刑输徒。」
《国语辞典》:心口两样(心口两样)  拼音:xīn kǒu liǎng yàng
心中所想的和口里所说的不一样。形容为人虚伪。《红楼梦》第六六回:「你放心,我们不是那心口两样的人,说什么是什么。」
《国语辞典》:羊入虎口  拼音:yáng rù hǔ kǒu
羊落入老虎口里。比喻置身于危险的境地,必死无疑。如:「明知对方不怀好意,还一个人去赴约,岂不是羊入虎口?」
《国语辞典》:扎嘴  拼音:zhā zuǐ
东西滋味不好,吃了口里不舒服。如:「这李子又酸又涩,著实扎嘴。」
《國語辭典》:嗳气(噯氣)  拼音:ài qì
是将胃中的空气从嘴排出的动作,发出的声音较打嗝的声音低沉而缓长。通常是因吞入太多空气或饱餐后胃内过于鼓胀,经由嗳气释放空气而减少腹胀。
《國語辭典》:嚼子  拼音:jiáo zi
马口中所含的链状铁片,两端系上缰绳,以便驾驭马匹。《红楼梦》第六八回:「你的嘴里难道有茄子塞著?不然,他们给你嚼子衔上了?为什么你不告诉我去?」也称为「嚼口」。
《漢語大詞典》:口诵心维(口誦心維)
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纪述内臣:“﹝礼部﹞谓内书堂宜进 世则 所进,与《忠鑑録》同立谓程,使其口诵心维,可以迁善改过。” 友梅氏 《〈武昌两日记〉序》:“不觉口诵心维,手舞足蹈。”亦作“ 口诵心惟 ”。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
《漢語大詞典》:马嚼环(馬嚼環)
勒在马口里的小铁链。也称马嚼子。《金瓶梅词话》第八回:“﹝ 王婆 ﹞向前一把手把马嚼环扯住。”亦省称“ 马环 ”。《三侠五义》第十四回:“﹝ 张龙 ﹞上前将 庞昱 马环揪住,道:‘你闯了人,还往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