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御 → 禦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南奔
(1).向南奔跑;南逃。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隋书·音乐志上:“於是乐人南奔, 穆皇 罗钟磬; 苻坚 北败, 孝武 获登歌。”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二:“ 三川 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 永嘉 。”宋史·何灌传:“ 靖康 元年正月二日,次 滑州 , 方平 ( 梁方平 )南奔, 灌 亦望风迎溃。”
(2). 南北朝 时期谓郎官转任治书侍御史者。南史·谢几卿传:“ 梁 天监 中,自尚书三公郎为治书侍御史。旧郎官转为此职者,世谓之南奔。”通典·职官六:“自 宋 齐 以来,此官不重。自郎官转持书者,谓之南奔。”按: 陈垣 《史讳举例》卷五:“‘持’应作‘治’。”
《漢語大詞典》:三院
唐 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 宋 仍 唐 制,有三院大夫。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臺,大夫一人……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臺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 唐 韩愈 《太原王公神道碑铭》:“歷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御史臺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又 清 初改内阁为三院,即弘文院、秘书院和内院。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国初定三院:“ 文皇 践祚之初,改内阁为三院,曰弘文,曰秘书,曰内院,皆置大学士、学士等官。”
《國語辭典》:御史台(御史臺)  拼音:yù shǐ tái
御史治事的地方。西汉称为「御史府」,东汉以后称为「御史台」。也称为「宪台」。
《漢語大詞典》:柱后(柱後)
(1).执法官、御史等所戴的一种帽子。也称惠文冠、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
(2).借指执法官、御史等。《文选·左思〈魏都赋〉》:“詰朝陪幄,纳言有章。亚以柱后,执法内侍。” 李周翰 注:“柱后,御史官。”
《漢語大詞典》:霜简(霜簡)
(1).古代御史弹劾大臣的奏章。北齐书·孙腾高隆之等传论:“赖 世宗 入辅,责以骄纵,厚遇 崔暹 ,奋其霜简,不然则君子属厌;岂易间焉。” 隋 江总 《诒孔中丞奂》诗:“故人名宦高,霜简肃权豪。” 宋 赵磻老 《醉蓬莱·寿叶枢密》词:“晚上文墀,载严霜简,便云龙交际。”
(2).竹笏。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客饮甘露寺:“南行一人朱衣霜简,清瘦多髯。” 后蜀 鹿虔扆 《女冠子》词:“露浓霜简湿,风紧羽衣偏,欲留难得住,却归天。”
《漢語大詞典》:绣服(繡服)
(1).用彩线刺绣的衣服。古代贵者所服。南史·崔祖思传:“琼簪玉笏,碎以为尘;珍裘绣服,焚之如草。”艺文类聚卷四六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为临川王让太尉表》:“安车駟马,望高闕而朝至;绣服緹麾,轥康衢而暮返。”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姦猾,治大狱, 武帝 所制,不常置。”后以“绣服”指侍御史。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霜臺有暇,文律动於京师;绣服无私,锦字飞於天下。” 唐 钱起 《送裴迪侍御使蜀》诗:“朝天绣服乘恩贵,出使星軺满路光。”
《漢語大詞典》:南床
亦作“ 南床 ”。 唐 侍御史食坐之南所设的床榻。通典·职官六:“﹝侍御史﹞食坐之南设横榻,谓之南床。殿中监察不得坐也,唯侍御坐焉。凡侍御史之例,不出累月而迁南省者,故号为南床。”后因以代指侍御史。 宋 王禹偁 《贺冯起张秉二舍人》诗:“八年 东观 知深屈,百日南床只暂经。” 宋 张先 《定风波令》词之四:“西阁名臣奉詔行,南牀吏部锦衣荣。”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侍御史为端公、南牀、横榻、杂端。”
《國語辭典》:察院  拼音:chá yuàn
1.唐代御史台下三院之一,监察御史隶属之。《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御史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
2.明、清时都察院简称为「察院」。职掌监察巡按,考察举劾。明。祝允明〈与分巡黄佥宪〉:「今具一牍并状申缴察院,谨以副本呈览,所望于我公者必为调停。」
3.明代官职名。巡按察院的简称。明于各省置巡按御史一人,专以察吏安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石察院赶开左右,直唤两生到案前来,轻轻地分付道:『二生所告,本院久知此人罪恶贯盈。』」
4.院试的考场。《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有一个童生,推著出恭,走到察院土墙跟前,把土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
《國語辭典》:巡按  拼音:xún àn
1.到各地视察。《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巡按州县。」
2.职官名。明永乐年间派遣御史至各地巡察,称为「巡按御史」。三年一换,职权与汉刺史同。清朝初因之,后废。
《漢語大詞典》:正印
(1).犹正宗。 宋 王迈 《代通舶使启》:“追 河閒 于千载,后得礼乐之盛,心梦 太白 于三生前,传文章之正印。”
(2). 明 制,某些重要官职(如御史)铸有二印。其一为职官本人掌管,谓之“副印”;其一藏于内府,谓之“正印”。有事则受“正印”而出,复命时则仍上交朝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郑克塽 降日。奏缴 延平王 册一付, 延平王 印一颗,招讨大将军正印一颗,副印一颗,盖副印用以随带军前者。”参阅明史·舆服志四
(3).正方形的官印。 清 制,自布政使至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长官均用正印,故府州县官又称正印或正印官。《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既然有路子,为什么不过班做知县,到底是正印。”
《國語辭典》:獬豸冠  拼音:xiè zhì guān
古代执法的人所戴的礼帽。《续汉书志。第三○。舆服志下》:「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唐。张谓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也作「解冠」、「獬冠」。
《漢語大詞典》:冠豸
(1).戴豸冠。豸冠,即獬豸冠,古代御史所戴的帽子。 唐 白居易 《见萧侍御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臺中 萧侍御 ,心与鸿鹤同,晚起慵冠豸,闲行厌避驄。” 明 方孝孺 《张文敏画像赞》:“使之正色立朝,簪笔冠豸,庸邪当破胆而潜遁。”
(2).指担任御史之类的官吏。 唐 孟郊 《寄院中诸公》诗:“冠豸犹屈蠖,匣龙期剸犀。”
《漢語大詞典》:御史骢(御史驄)
后汉书·桓典传:“辟司徒 袁隗 府,举高第,拜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 典 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驄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驄马御史。’”后用为御史典故。 唐 钱起 《宿毕侍御宅》诗:“明发 南昌 去,迴看御史驄。” 唐 杜甫 《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诗:“屡食将军第,仍骑御史驄。” 仇兆鳌 注:“曰屡曰仍,见宴非一次。将军第,切留后。御史驄,切侍御。” 清 赵翼 《哭祝芷堂侍御》诗:“书生只合文章进,何事轻乘御史驄。”
分類:御史
《漢語大詞典》:四府
(1). 西汉 以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府为四府。汉书·赵充国传:“詔举可护羌校尉者,时 充国 病,四府举 辛武贤 小弟 汤 。” 王先谦 补注引 胡三省 曰:“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府也。”
(2).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或太傅)府为四府。后汉书·赵典传:“ 建和 初,四府表荐,徵拜议郎,侍讲禁内,再迁为侍中。” 李贤 注:“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也。”后汉书·虞诩传:“ 脩 ( 李脩 )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 詡 议。” 李贤 注:“四府谓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府也。”
《國語辭典》:端公  拼音:duān gōng
1.四川、湖南、广西、贵州诸省称巫者为「端公」。《称谓录。卷三一。巫。端公》:「蜀人之祀神必冯巫,谓巫为端公,禳则为福,诅则为殃,惟端公之畏而不惜货财以奉之。」
2.宋代称衙役为「端公」。《水浒传》第八回:「只说董超正在家里拴束包裹,只见巷口酒店里酒保来说道:『董端公,一位官人在小人店中请说话。』」《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公人说上项事,端公便安排书院,请那赵知县教两个孩儿读书,不教他重难差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