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353,分91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无所得
得两
得礼
得久
得性
得妙
失得
得友
得兼
由得
得众
得米
得策
得其所
觉得
《国语辞典》:无所得(无所得)  拼音:wú suǒ dé
佛教上指修行者證得空性时,心中没有自己證得什么的心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骈字类编》:得两(得两)
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象纬乃要焕宿登楼仰观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华因问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馀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遣使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或谓焕曰得两送一张公岂可欺乎焕曰灵异之物终当化去不永为人服也
《骈字类编》:得礼(得礼)
唐 包佶 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
《骈字类编》:得久(得久)
史记儒林传儿宽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
《漢語大詞典》:得性
《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 毛 传:“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后以“得性”谓合其情性。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得性非外求,自已为谁纂。”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草木不夭,昆虫得性。” 唐 刘禹锡 《沓潮歌》:“介鲸得性方逍遥,仰鼻嘘吸扬朱翘。”
分類:鱼在情性
《骈字类编》:得妙
宋 苏轼 赠治易僧智周 阁束九师新得妙,梦吞三画旧通灵。
《漢語大詞典》:失得
(1).失和得。指事之当否、成败、利弊、优劣等。易·繫辞下:“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韩康伯 注:“得其会则吉,乖其理则凶。” 孔颖达 疏:“失则报之以凶,得则报之以吉。”后汉书·陈蕃传:“陛下宜採求失得,择从忠善。” 宋 曾巩 《永安县君李氏墓志铭》:“性有能否,行有失得。一当於理,士有不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遐叔 见了这般险路,叹道:‘万里投人,尚未知失得如何,却先受了许多惊恐!’”
(2).特指弊病、失误。后汉书·王符传:“﹝ 王符 ﹞志意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餘篇,以讥当时失得。”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年:“将军举动,不肯详思,忽有失得,动輒言误,误岂可数乎!”
《骈字类编》:得友
易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漢語大詞典》:得兼
兼得,同时获得。《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郭沫若 《创造十年》一:“你们又要爱国,又要诳文凭,二者是不可得兼的。”
分類:同时获得
《漢語大詞典》:由得
任凭。《说岳全传》第三回:“放屁!做了将军,由得我做主,怎么就不许走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他偏不肯就説出这里面的道理来,故意取笑,由得那鸦片鬼着急。”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种田人不知要吃多少辛苦,这样雪白的米粉,由得你作践糟蹋么?”
分類:任凭
《漢語大詞典》:得众(得衆)
谓得人心。论语·阳货:“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邢昺 疏:“宽则得众者,言行能宽简则为众所归也。”后汉书·隗嚣传:“季父 崔 ,素豪侠,能得众。”
《骈字类编》:得米
南史何思澄传思澄父敬叔齐长城令有能名在县清廉不受礼遗夏节至忽榜门受饷数日中得米二千馀斛他物称是悉以代贫人输租韵
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
诗有时未朝餐得米日已宴唤陆游食晚诗日高得米 儿舂
《漢語大詞典》:得策
谓谋略得当。 宋 司马光 《初到洛中书怀》诗:“早避喧烦真得策,未逢危辱好收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 襄阳 居 江 淮 上流,乃 川 陕 襟喉之地,以 横 镇抚,诚为得策。” 毛泽东 《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这就是短期内改编 藏 军和成立军政委员会是否可能和得策的问题。”
分類:谋略得当
《國語辭典》:得其所  拼音:dé qí suǒ
形容安恬、适意或称心如意的样子。参见「得其所哉」条。《红楼梦》第六八回:「那尤二姐得了这个所在,又见园中姊妹各各相好,倒也安心乐业的,自为得其所矣。」
分類:得其所
《國語辭典》:得其所哉  拼音:dé qí suǒ zāi
得到合适的栖身处所。后用以形容安恬、适意或形容称心如意、得意自在的样子。语出《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也作「得其所」。
《國語辭典》:觉得(覺得)  拼音:jué de
1.感到。如:「我觉得有点冷。」《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兴哥并无言语,三巧儿自己心虚,觉得满脸惭愧,不敢殷勤上前扳话。」
2.认为。如:「我觉得这样做最好。」《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门生并不会作八股文章,……门生觉得自己时文到底不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