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形迹(形跡)  拼音:xíng jī
1.表露于外的动作举止。晋。陶渊明〈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难查,且自宽心。」也作「形踪」。
2.仪容礼貌。如:「不拘形迹」。《聊斋志异。卷八。局诈》:「我辈通家,原不以形迹相限。」
《國語辭典》:形迹可疑(形跡可疑)  拼音:xíng jī kě yí
形容人的举止、动作或态度令人起疑。《清史稿。卷四二二。王茂荫传》:「各处捕获难民,指为形迹可疑,严讯楚毒。」《文明小史》第一五回:「看见有形迹可疑的,以及箱笼斤两重大的,都要叫本人打开给他查验。」
《国语辞典》:形迹败露(形迹败露)  拼音:xíng jī bài lù
泄露行为踪迹。如:「法网恢恢,藏匿多时的歹徒终究形迹败露,接受法律制裁。」《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一觉直睡到天明,醒来不见了王氏,明知逃去,恐怕形迹败露,不敢明明追寻。」
分类:泄露踪迹
《漢語大詞典》:不拘形迹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茅盾 《子夜》四:“ 曾沧海 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 李四 ;在某一点上,他和这 李四 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随后他知道了 方岳宗 确实没有钱,他的弟弟 方岳贡 做官有清廉之名,就赶快把他释放,表示歉意,并且同他做了朋友,时常约他吃酒,不拘形迹地畅谈。”
《國語辭典》:爻象  拼音:yáo xiàng
1.易卦中的爻辞与象辞的合撰。《易经。系辞下》:「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2.易经各卦的六爻所显示的形象,引申为形迹、迹象。《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浦郎恐他走到庵俚,看出爻象。」
《漢語大詞典》:形兆
(1).征兆;形迹。 汉 王充 论衡·明雩:“况雨无形兆,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得耐之?”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择官》:“何谓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
(2).指具有种种表象的物质世界。 汉 班固 《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孙廷尉杂述》:“太素既已分,吹万著形兆。” 明 夏完淳 《许元度自序》诗:“君子清玄思,无名去形兆。”
《漢語大詞典》:显故(顯故)
犹形迹。 元 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你道尸毁烂,难以检覆;焚烧了,无个显故。”
分類:形迹
《漢語大詞典》:刑迹
形迹。《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直言更亦无刑迹。” 蒋礼鸿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刑迹就是形迹。”
分類:形迹
《國語辭典》:遗迹(遺跡)  拼音:yí jī
1.前人所遗留的陈迹。《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
2.心相知而迹相忘。《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3.比喻弃而不顾。《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國語辭典》:遗迹(遺蹟)  拼音:yí jī
前人所遗留下来的事迹。清。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林逋一布衣,垂六百馀年,遗迹顾今尚存,何邪?」
《國語辭典》:髣髴  拼音:fǎng fú
似乎、好像、近似。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髣髴三更。」也作「仿佛」、「彷佛」。
《國語辭典》:无形(無形)  拼音:wú xíng
1.不著痕迹。《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
2.抽象而不具形体。如:「车祸肇事逃逸后,他在良心道德上便饱受无形的煎熬。」
《漢語大詞典》:无象(無象)
(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沈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
《漢語大詞典》:至精
(1).我国古代哲学家指一种极其精微神妙而不见形迹的存在。吕氏春秋·君守:“天无形而万物以成,至精无象而万物以化。”《淮南子·主术训》:“至精之象,弗招而自来,弗麾而自往,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文选·王褒〈洞箫赋〉:“吸至精之滋熙兮,稟苍色之润坚。” 李善 注引《周易》:“精气为物。”
(2).指其他精妙绝伦的人或事物。易·繫辞上:“有圣人之道四焉……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汉书·律历志上:“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溼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子之行。”
《國語辭典》:绝迹(絕跡)  拼音:jué jī
1.断绝踪迹,不与人交往。《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杜门绝迹,不面伪庭。」
2.卓越的事迹。《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未有殊尤绝迹可考于今者也。」
3.僻远无人迹的地方。《文选。班彪。北征赋》:「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绝迹而远游。」
《國語辭典》:留影  拼音:liú yǐng
拍摄人物、风景,以为日后纪念、观赏。如:「十年前,我们曾在此纪念碑前拍照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