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天体(天體)  拼音:tiān tǐ
泛指宇宙中各类星体,包括星系、恒星、行星、卫星、星云、彗星等。
《漢語大詞典》:神形
(1).精神与形体。列子·杨朱:“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数百年中餘名,岂足润枯骨?”《汉书·司马迁传》:“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神形蚤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晋 慧远 《明报应论》:“夫神形虽殊,相与而化,内外诚异,浑为一体。”
(2).神仙之形体。 汉 蔡邕 《王子乔碑》:“弃世俗,飞神形,翔云霄,浮太清。”
(3).指神像。北史·隋纪上·文帝:“詔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岳镇海瀆神形者,以不道论。”
《漢語大詞典》:成体(成體)
(1).构成形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夫百节成体,共资荣卫;万趣会文,不离辞情。”
(2).自成体系。 宋 秦观 《韩愈论》:“夫所谓文者,有论理之文,有论事之文,有叙事之文,有託词之文,有成体之文。” 清 方苞 《辨明堂位》:“而外, 周 人之书成体而不杂者,莫如 左 氏春秋传。”
《国语辞典》:异体(异体)  拼音:yì tǐ
1.不同的形体。《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
2.不同的风格。
3.异体字。
《国语辞典》:藏形  拼音:cáng xíng
隐藏收敛其形体。《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地遁能穿山透石;人遁能云游四海,藏形变身,飞剑掷刀,取人首级。」
《漢語大詞典》:鹤形(鶴形)
鹤的形态。形容人形体清瘦。 唐 李翱 《赠药山高僧惟俨》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宋 刘克庄 《木兰花慢·渔父》词:“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 明 林兆珂 《病起漫成》诗:“鹤形宁怯瘦,龙性故难驯。”
《漢語大詞典》:一形
(1).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形态。 银雀山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形者,皆以其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列子·天瑞:“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
(2).指个人形体。 晋 陶潜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3).同一个样子。《商君书·垦令》:“百县之制一形,则从,迁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上·蛮蛮》:“比翼之鸟,似鳧青赤,虽云一形,气同体隔。”
(4).犹言一种表现。《淮南子·主术训》:“有一形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
《漢語大詞典》:心形
精神与形体。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济 ﹞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唐 白居易 《足疾》诗:“应须学取 陶彭泽 ,但委心形任去留。” 宋 范成大 《再次韵述怀约子文见过》:“灰木心形雪满头,鹤鳧长短不悲忧。”
《漢語大詞典》:飞神(飛神)
犹神游。谓形体不动而心神向往。《关尹子·四符》:“知夫此身如梦中身,随情所见者,可以飞神作我,而游太清。”
《漢語大詞典》:委形
(1).谓自然或人为所付与的形体。庄子·知北游:“ 舜 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郭庆藩 集释引 俞樾 曰:“天地之委形,谓天地所付属之形也。” 唐 白行简 《金跃求为鏌鋣赋》:“金有利用,跃而呈祥。腾沸渭之炎彩,耀赫奕之雄光,始则沉潜,将委形於锻铸,终能踊跃,求效用於锋鋩。” 金 王若虚 《白发叹》诗:“区区亦何必,此身终委形。”
(2).置身。《晋书·皇甫谧传》:“或谓 謐 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於穷而不变乎?’” 元 袁桷 《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诗之六:“其西何寥寥,云有古先生。巖居时一食,委形澹无营。”
《國語辭典》:字迹(字跡)  拼音:zì jī
字的笔迹、形体。《红楼梦》第八回:「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细微,使观者大费眼光,亦非畅事。」《老残游记》第一○回:「惟长短句子的歌谣最多,俱是手录,字迹娟好。」也作「字迹」。
《國語辭典》:变体(變體)  拼音:biàn tǐ
1.改变体式。《南史。卷三八。列传。柳元景》:「初,恽父世隆弹琴,为士流第一,恽每奏其父曲,常感思。复变体备写古曲。」
2.改变后的形体、体式。如:「这幅字看似仿王羲之行书的变体,流畅中多见几分魏碑的刚气。」
《漢語大詞典》:离形(離形)
(1).离弃形体。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 成玄英 疏:“外则离析於形体,一一虚假。此解堕肢体也。”
(2).谓形体分开。 晋 陆机 《吴贞献处士陆君诔》:“兄弟之恩,离形合气。”
《漢語大詞典》:揣称(揣稱)
谓图形体物,曲尽其妙。 唐 贾餗 《五色露赋》:“在 汉武 时, 方朔 陈词。涉吉云之异境,得五露之灵滋……若以彼方此,曾不得侔色而揣称。” 宋 梅尧臣 《次韵和范景仁舍人对雪》:“薄才今揣称,小巧媿非夫。”
《漢語大詞典》:体相(體相)
形体相貌。法苑珠林卷二七:“体相虽假,用表真容。”景德传灯录·迦毗摩罗:“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於外,巧生於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