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7,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引绳棋布
引绳批根
引绳排根
引审
引伸触类
引申义
引申触类
引蛇出洞
引上纤萝
引觞同饮
引商刻羽
引商刻角
引入迷途
引日成岁
引人注目
《漢語大詞典》:引绳棋布(引繩棋布)
形容纵横整齐。 宋 苏轼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庐舍道巷,引绳棋布。”
《國語辭典》:引绳批根(引繩批根)  拼音:yǐn shéng pī gēn
两人相对拉长绳索以排除、摈退他人。比喻互相扶助,共同排除异己。《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清史稿。卷二七二。汤若望等传》论曰:「其在当日,嫉忌远人,牵涉宗教,引绳批根,互为起仆,诚一时得失之林也。」也作「引绳排根」。
分類:合力
《國語辭典》:引绳排根(引繩排根)  拼音:yǐn shéng pái gēn
两人相对拉长绳索以排除、摈退他人。比喻互相扶助,共同排除异己。《汉书。卷五二。灌夫传》:「及窦婴失势,亦欲倚夫引绳排根生平慕之后弃者。」也作「引绳批根」。
《國語辭典》:引绳批根(引繩批根)  拼音:yǐn shéng pī gēn
两人相对拉长绳索以排除、摈退他人。比喻互相扶助,共同排除异己。《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清史稿。卷二七二。汤若望等传》论曰:「其在当日,嫉忌远人,牵涉宗教,引绳批根,互为起仆,诚一时得失之林也。」也作「引绳排根」。
分類:合力
《漢語大詞典》:引审(引審)
犹审查。《元典章·户部四·抱乳小叔不收继》:“ 徐旺 年老孤独,别无儿女侍奉,难议收继,仰更为引审。”
分類:审查
《漢語大詞典》:引伸触类(引伸觸類)
亦作“ 引申触类 ”。 谓从某一事物的原则,延展推广到同类的事物。语本易·繫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惠周惕》:“精揅三十年,引伸触类,始得贯通其旨。”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牵一髮而全身为之动者,不得不引申触类及之也。”
《國語辭典》:引申义(引申義)  拼音:yǐn shēn yì
由本义引申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向」字本义为向北之窗,而「对著」、「向著」等义,皆从本义引申而出的意义。
《漢語大詞典》:引申触类(引申觸類)
见“ 引伸触类 ”。
《漢語大詞典》:引伸触类(引伸觸類)
亦作“ 引申触类 ”。 谓从某一事物的原则,延展推广到同类的事物。语本易·繫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惠周惕》:“精揅三十年,引伸触类,始得贯通其旨。”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牵一髮而全身为之动者,不得不引申触类及之也。”
《高级汉语词典》:引蛇出洞  拼音:yǐn shé chū dòng
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分类字锦》:引上纤萝(引上纤萝)
黄滔 投翰长赵侍御诗 引上纤萝在岳松。
分类:
《分类字锦》:引觞同饮(引觞同饮)
唐书张说传始帝欲授说大学士辞曰学士本无大称中宗崇宠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为称固辞乃免后宴集贤院故事官重者先饮说曰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太宗时修史十九人长孙无忌以元弼每宴不肯先举爵长安中与修珠英当时学士亦不以品秩为限于是引觞同饮时伏其有体
分类:燕飨
《國語辭典》:引商刻羽  拼音:yǐn shāng kè yǔ
商、羽皆五音之一。引商刻羽指加长商音,削减羽音。语出《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后以引商刻羽指在音乐上的造诣高深,演奏出最高境界的曲调。《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呜呜咽咽,将笛子吹著;一个小小子走到鲍廷玺身边站著,拍著手,唱李太白清平调。真乃穿云裂石之声,引商刻羽之奏。」
《漢語大詞典》:引商刻角
见“ 引商刻羽 ”。
《國語辭典》:引商刻羽  拼音:yǐn shāng kè yǔ
商、羽皆五音之一。引商刻羽指加长商音,削减羽音。语出《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后以引商刻羽指在音乐上的造诣高深,演奏出最高境界的曲调。《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呜呜咽咽,将笛子吹著;一个小小子走到鲍廷玺身边站著,拍著手,唱李太白清平调。真乃穿云裂石之声,引商刻羽之奏。」
《高级汉语词典》:引入迷途  拼音:yǐn rù mí tú
带进虚假之中
《漢語大詞典》:引日成岁(引日成歲)
捱过一天像度过一年。形容思念的深切。周书·文帝纪上:“众之思公,引日成岁,愿勿稽留,以慰众望也。”
《國語辭典》:引人注目  拼音:yǐn rén zhù mù
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本校校服样式新颖突出,相当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