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53,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引马
逗引
凤引
徵引
引声
引绋
松引
引胜
路引
引线
引养
引愆
争引
春引
引黄
《漢語大詞典》:引马(引馬)
(1).古代高官大吏出行时前导的骑从。 宋 王禹偁 《寄献仆射相公》诗:“引马但传三刻漏,喘牛休问四时春。” 宋 陈叔方 颍川语小卷上:“‘朱衣引马黄金带’,盖咏宰相之贵也。”
(2). 宋 代杂剧动作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合曲舞旋讫,诸班直常入,祇候子弟所呈马骑,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
《國語辭典》:逗引  拼音:dòu yǐn
用言语、行动逗弄人,藉以取乐。如:「他喜欢逗引小孩玩。」
《骈字类编》:凤引(凤引)
顾况 七星管歌 龙吟四泽欲兴雨,凤引九雏惊宿乌。
《漢語大詞典》:徵引
1.征召任用。《魏书·肃宗纪》:“门才术艺、应於时求者,自别徵引,不在斯例。”南史·儒林传·顾越:“朝廷以臣微涉艺学,远垂徵引,擢臣以贵仕,资臣以厚秩。”
2.引用;引证。 唐 柳宗元 《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再获书辞,辱徵引地理证验,多过数百言,以为土之所出乃良,无不可者。” 宋 杨亿 《〈景德传灯录〉序》:“诱导后学,敷畅玄猷,而捃摭之来,徵引所出,糟粕多在,油素可寻。”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闺秀诗》:“ 合肥 女史 赵景淑 ……又著《香匳杂考》一卷,徵引详博。”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盖行文之法,固不外徵引及判断二端也。” 郭沫若 《文学的本质》:“我们请从他论诗的一章中征引几首最简单的出来吧。”
《漢語大詞典》:引声(引聲)
谓曼延其声。 汉 繁钦《与魏文帝笺》:“喉囀引声,与笳同音。”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苏子容 诗云:‘起草才多封卷速,把麻人众引声长。’ 苏子由 诗云:‘明日白麻传好语,曼声微绕殿中央。’盖昔时宣制,皆曼延其声,如歌咏之状。”
《漢語大詞典》:引绋(引紼)
执绋。谓送葬。吕氏春秋·节丧:“引紼者左右万人以行之。” 高诱 注:“紼,引棺索也。礼,送葬皆执紼。” 陈奇猷 校释:“《释名·释丧制》云:从前引曰紼。紼,发也,发车使前也。” 宋 陈亮 《祭三五伯祖文》:“哭不抚棺,送不引紼,惓惓此心,有如皦日。” 清 周亮工 《宋去损以予累客死都门》诗之四:“引紼无能泪暗挥,桐棺独去雨霏霏。”
分類:执绋送葬
《韵府拾遗 轸韵》:松引
储光羲诗出径惜松引入舟怜钓矶
《漢語大詞典》:引胜(引勝)
谓自乱其军以致敌人取胜。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杜牧 注:“言我军疑惑,自致扰乱,如引敌人使胜我也。”
《國語辭典》:路引  拼音:lù yǐn
路条、通行證。元。施惠《幽闺记》第七出:「你去渡关津,怕有人盘问,又没个官司文凭路引,此行何处能安顿?」《醒世恒言。卷一九。白玉娘忍苦成夫》:「张万户见他说得有理,并不疑虑,就依允了。写下问候书札,上寿礼帖,又取出一张路引,以防一路盘诘。」
分類:通行凭证
《國語辭典》:引线(引線)  拼音:yǐn xiàn
1.缝衣针。
2.从中引导媒介的人。《文明小史》第二一回:「原来木仙当过几年阔幕友,很认得几省的督抚,清抱合官场来往,尽是他从中做引线的。」《孽海花》第九回:「今听见会说中国语,这是绝好的引线了。」
3.替人拉拢、介绍。《醒世姻缘传》第四回:「也还要晚生与他引引线,扯扯牵儿。」
4.内线、眼线。《野叟曝言》第三六回:「若不是盗贼引线,就是撞钟太岁,只严审他,便知端的。」
5.引火线、导火线。
《漢語大詞典》:引养(引養)
长养;奉养。《书·梓材》:“引养引恬。” 孔颖达 疏:“能长养民,能安民。” 宋 叶适 《上蔡先生祠堂记》:“ 偕 三子,无衣食,替人承符,引养老母。”
分類:长养奉养
《漢語大詞典》:引愆
承担罪过。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太子宜引愆退身。”《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街亭 之役,咎由 马謖 ,而君引愆,深自贬抑。”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致堂胡氏:“且以寡学引愆,上亦不罪也。”
分類:承担罪过
《漢語大詞典》:争引
援引事例以谏诤。争,通“ 諍 ”。汉书·杜钦传:“塞争引之原,损宽明之德。” 颜师古 注:“争引谓引事类以諫争也。一曰,下有諫争之言,上引而纳之也。”
《骈字类编》:春引
唐 秦韬玉 春游 春引美人歌遍熟,风牵公子酒旗低。
《漢語大詞典》:引黄
指奏章前面所附的摘要。因多用黄纸书写,故称。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其表章略举事目与日月道理,见於前及封皮者,又谓之引黄。”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为着文书太多,怕的省览不及,漏掉了重要的,他采取了 宋 朝用过的办法,叫通政司收到文书时用黄纸把事由写出,贴在前边,叫做引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