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5,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挽弓
楚弓
挂弓
石弓
引弓
长弓
弓弦
弓箭手
惊弓
为弓
弓影
大弓
半弓
号弓
弓力
《漢語大詞典》:挽弓(輓弓)
挽弓,引弓。太平广记卷四一五引 唐 无名氏《五行记·魏佛陀》:“ 佛陀 輓弓射之,一发即不復见。”
分類:挽弓引弓
《漢語大詞典》:楚弓
见“ 楚人弓 ”。
《漢語大詞典》:楚人弓
《孔子家语·好生》:“ 楚王 失弓, 楚 人得之,又何求之?”后“楚人弓”常用为典,多比喻失而复得之物,表示对得失的达观态度。 清 钱谦益 《喜复官诰赠内戏效乐天作》诗:“三年偶失 楚 人弓,忧喜回旋似塞翁。我褫緋衣缘底罪,君还紫誥有何功。”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忧喜塞翁马,得失 楚 人弓。时命苟不谐。不如安固穷。”亦省作“ 楚弓 ”。《周书·武帝纪下》:“朕垂拱巖廊,君临宇县,相 邠 民於海内,混 楚 弓於天下,一物失所,有若推沟。” 明杨珽《龙膏记·藏春》:“春光漏洩出闺门,展转狐疑不定,怎做得 楚 弓得失何劳问。”参见“ 楚弓楚得 ”。
《漢語大詞典》:挂弓
亦作“掛弓”。 谓息兵。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诗:“ 青海 无传箭, 天山 早挂弓。” 明 夏完淳 《大哀赋》:“见 伊川 而披髮,鸣 天山 而掛弓。”
分類:息兵
《高级汉语词典》:石弓  拼音:shí gōng
用来发射石头的弩或石弩
《漢語大詞典》:引弓
(1).拉弓。战国策·楚策四:“臣为君引弓,虚发而下鸟。”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宋史·兵志一:“ 英宗 即位,詔诸道选军士能引弓二石、彍弩四石五斗送京师閲试,第升军额。”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王奋威:“近閲唐书, 马北平 之下 长春宫 ,贼亦引弓不射。”
(2).持弓。谓善于骑射。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汉书·李陵传:“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围攻之。”
《骈字类编》:长弓(长弓)
唐 杜甫 光禄坂行 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
《國語辭典》:弓弦  拼音:gōng xián
1.弓上的弦。《三国演义》第五三回:「今日两番虚拽弓弦,第三箭却止射他盔缨,如何不是外通内连?」
2.比喻直形的路线。《宋史。卷三四八。张庄传》:「湖北至广西,繇湖南则迂若弓背,自渠阳而往,犹弓弦耳。」
分類:弓弦
《國語辭典》:弓箭手  拼音:gōng jiàn shǒu
1.善于射箭的人。
2.宋代正规军队之外的兵种。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序〉:「庚辰诏书,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
《國語辭典》:弓手  拼音:gōng shǒu
1.善于射箭的人。也称为「弓弩手」、「弓箭手」。
2.宋代由县尉统属,专门负责缉捕的士兵。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二。李元礼》:「李命弓手冥搜一民以充数,皆以赃满论死。」《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董平取弓手回县,离不得遭断吃棒。」
《漢語大詞典》:惊弓(驚弓)
闻弓弦声而惊恐。 闻一多 《红豆》诗之十九:“我是只惊弓的断雁。”参见“ 惊弓之鸟 ”。
《國語辭典》:惊弓之鸟(驚弓之鳥)  拼音:jīng gōng zhī niǎo
魏国射箭能手更羸仅是拉动弓弦,不用箭,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便因过度惊惧而落下的故事。典出《战国策。楚策四》。比喻曾受打击或惊吓,心有馀悸,稍有动静就害怕的人。《晋书。卷七一。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歧路灯》第八一回:「绍是惊弓之鸟,吓了一跳。」也作「伤弓之鸟」。
《分类字锦》:为弓(为弓)
唐书南蛮传永昌之西野桑生石上其林上屈两向而下植取以为弓不筋漆而利名曰瞑弓
分类:
《骈字类编》:弓影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 蛇蛊迷弓影,雕翎落箭靫。
《漢語大詞典》:大弓
(1).古代良弓名。《春秋·定公八年》:“盗窃寳玉、大弓。” 杜预 注:“大弓, 封父 之繁弱。” 孔颖达 疏:“此寳玉大弓必是国之重寳,歷世掌之,故自 刘歆 以来説《左氏》者,皆以为 夏后氏 之璜, 封父 之繁弱, 成王 所以分 鲁公 也。”
(2).古代六弓之一,是一种强弱程度中等的弓。周礼·夏官·司弓矢:“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使者、劳者。” 郑玄 注:“学射者弓用中,后习强,弱则易也。使者、劳者弓亦用中,远近可也。”
《國語辭典》:半弓  拼音:bàn gōng
弓,指弓鞋。「半弓」指缠足妇女的小脚。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袖儿笼指十葱,裙儿簌鞋半弓。」
《漢語大詞典》:号弓(號弓)
传说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 荆山 下。铸鼎成,有龙迎之上天,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攀持龙须,须拔,坠 黄帝 弓。百姓抱弓、须号泣。见史记·封禅书。后因以“号弓”指帝王崩殂。 唐 权德舆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之二:“晏车悲卤簿,《广乐》《簫韶》,最愴号弓处,龙髯上紫霄。” 明 张煌言 《三月十九日有感甲申之变》诗之一:“ 燕山 春老泣啼鹃,屈指号弓十八年。”
《漢語大詞典》:弓力
(1).挽弓的力量。魏书·陈留王虔传:“ 虔 姿貌魁杰,武力絶伦。每以常矟细短,大作之犹患其轻,復缀铃於刃下。其弓力倍加常人。”
(2).弓的发射力。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一:“ 太祖 因试将士,諭之曰:‘汝等知弓力乎?其力但能至百步,百步之外,又加五步焉,不能入矣。故善射者求中於百步之内,则弓无败折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