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75,分32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弃实
弃取
弃常
疏弃
散弃
违弃
顿弃
休弃
弃远
弃言
弃唾
弃死
弃生
弃好
弃剑
《韵府拾遗 质韵》:弃实(弃实)
元稹诗弃名不弃实谋养不谋身
《國語辭典》:弃取(棄取)  拼音:qì qǔ
1.舍弃或采取。比喻选择。如:「这些活动对我而言都非常有意义,但由于时间关系,真不知如何弃取?」《镜花缘》第五二回:「陈武帝即位,礼制虽本前梁,仍命江德藻、沈洙等随时斟酌弃取,以便时宜。」
2.嫌弃。《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八出》:「奴自小良人女,谢君家提携到这里。不弃取甘为箕帚,只愿尽老连理。」
《漢語大詞典》:弃常(棄常)
失常;丢弃常道。左传·庄公十四年:“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梁书·任昉传》:“虽嗣君弃常,获罪 宣德 ,王室不造,职臣之由。”
《漢語大詞典》:疏弃(疏棄)
疏远嫌弃。 晋 葛洪 神仙传·赵瞿:“无状多罪,婴此恶疾,已见疏弃。”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岂但交友疏弃,必有家人誚让。” 隋 卢思道 《为隋檄陈文》:“疏弃良士,狎近小人。” 明 方孝孺 《复郑好义书》之二:“今不特不加以怒而引咎,不惟不忍疏弃而又归德焉,此其越於众人也远矣。”
分類:疏远嫌弃
《漢語大詞典》:散弃(散棄)
四散弃置;随意弃置。 宋 欧阳修 《〈集古录目〉序》:“然而风霜兵火,湮沦磨灭,散弃於山崖墟莽之间,未尝收拾者,由世之好者少也。”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石鼓文》:“鼓有十,先时散弃於野, 郑餘庆 置於庙而亡其一。”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那见过的一部分,后来也随手散弃,不知所在了。”
闲散自弃。 唐 常衮 《代裴相公让将相封爵表》:“臣儒门孤贱,行拙性愚,自甘散弃,岂望荣达。” 宋 曾巩 《送周屯田序》:“约居而独游,散弃乎山墟林莽陋巷穷閭之间。”
《漢語大詞典》:违弃(違棄)
离弃;丢弃。《楚辞·离骚》:“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顷世乱离,衣冠之士,虽无身手,或聚徒众,违弃素业,徼倖战功。” 宋 司马光 《抚纳西人诏意》:“不幸先帝违弃万国,朕嗣守令绪,祗承前志,夙夜寅畏,迨今期年。”
分類:离弃丢弃
《漢語大詞典》:顿弃(頓弃)
不锋利而抛弃。顿,通“ 钝 ”。《楚辞·王褒〈九怀·株昭〉》:“铅刀厉御兮,顿弃太阿。” 王逸 注:“明智忠贤,放斥逐也。” 洪兴祖 补注:“顿,音钝,不利也。”
分類:锋利抛弃
《漢語大詞典》:休弃(休棄)
旧指离弃妻子。《元典章·户部三·籍册》:“原议养老女婿,有丈人要讫财钱,或因事已将原妻休弃,即日另居,别行娶到妻室,无问籍内有无收係当差。”《明律·刑律·犯奸》:“若买休人与妇人用计,逼勒本夫休弃,其夫别无卖休之意者不坐,买休人及妇人各杖六十,徒一年。”昆剧《墙头马上》第七场:“想孩儿与小姐成婚数载,如今又生下两个孩儿,若是将她无故休弃,叫孩儿置身何地?”
《漢語大詞典》:弃远(棄遠)
抛弃、疏远。韩非子·说难:“所説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楚辞·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 宋 洪兴祖 补注:“谓其君不肯当年德盛壮之时,弃远谗佞也。”
分類:抛弃疏远
《國語辭典》:弃言(棄言)  拼音:qì yán
1.未能实践诺言。《左传。宣公十五年》:「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2.已经废弃的言论。《新唐书。卷一四五。黎干传》:「玄所说不当于经,不质于圣,先儒置之不用,是为弃言。」
《漢語大詞典》:弃唾(棄唾)
吐掉唾沫。比喻鄙弃至贱之物,毫不可惜。 南朝 齐 张融 《与周颙书论释法宠》:“ 法宠 法师,絶尘如弃唾,若斯之志,大矣远矣。” 宋 秦观 《送刘承议解职归养》诗:“登山尚记飞云处,罢吏端如弃唾轻。”
《漢語大詞典》:弃死(棄死)
犹拼死。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又欲面言事,上书求詔徵。”
分類:拼死
《漢語大詞典》:弃生(棄生)
抛弃生命。指自尽。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以罪弃生,则违古贤‘夕改’之劝;忍活苟全,则犯诗人‘胡颜’之讥。”
《韵府拾遗 号韵》:弃好(弃好)
左传晋侯伐齐将济河献子以朱丝系玉二瑴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其官臣偃实先后之
《漢語大詞典》:弃剑(棄劍,棄劒)
亦作“ 弃劒 ”。
(1).投剑。吕氏春秋·知分:“ 荆 有 次非 者,得寳剑于 干遂 ,还反涉 江 ,至於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 攘臂袪衣拔寳剑曰:‘此 江 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已,余奚爱焉。’於是赴 江 刺蛟,杀之而復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2).古人习惯佩剑,因以“弃剑”指弃俗、弃世而归道。 南朝 梁 江淹 《学梁王兔园赋》:“逮至山顶,丹壁四平。灵木夹道,神草列生。俯瞰 太一 ,下视流星。既投冠而弃剑,亦抗魄而盪灵。” 唐 李白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书怀示息秀才》诗:“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