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毡炉会(氈爐會)
亦作“氊炉会”。 宋 代每年十月初一,游士在 庐山 白鹿洞 举行的一种酒会。 宋 陶谷 清异录·黑金社:“ 庐山 白鹿洞 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冬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氊炉会,盖御密窗牖,张置毯褥,以是日始也。”
《漢語大詞典》:炉峤(爐嶠)
指 庐山 香炉峰 。 唐 吴筠 《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诗:“凉烟发炉嶠,秋月明帝臺。”
《漢語大詞典》:鹈峰(鵜峯)
峰名。在 庐山 。 明 汤显祖 《匡山馆赋为友人豫章胡孟弢作》:“ 鵜峯 比峭, 鵠岸 双遥。”
分類:峰名庐山
《国语辞典》:银河落九天(银河落九天)  拼音:yín hé luò jiǔ tiān
形容瀑布飞流直泻而下。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径穿。」
《漢語大詞典》:虎溪三笑
佛门传说。 虎溪 在 庐山 东林寺 前,相传 晋 僧 慧远 居 东林寺 时,送客不过溪。一日 陶潜 、道士 陆修静 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 三笑亭 。世传有“虎溪三笑图”,盖本此。 宋 楼钥 《跋东坡〈三笑图赞〉》谓 远公 卒于 晋 义熙 十二年丙辰,时年八十三。 陆修静 生于 义熙 三年丁未,卒于 刘宋 元徽 五年丙辰,去 远公 之亡正一甲子。 修静 卒年七十二, 远公 之亡, 修静 才十岁。 修静 于 刘宋 元嘉 末始来 庐山 ,距 远公 之亡已三十余年, 渊明 之亡亦二十余年,故三人不可能同在一起,此殆好事者之妄传,不可信。
《漢語大詞典》:牯牛岭(牯牛嶺)
简称 牯岭 。在 江西省 庐山 。因有岩石状如牯牛而得名。为我国著名风景区之一。 清 末先后为 英 、 法 、 美 等国租占,1935年收回。解放后辟为休养地。《庐山纪事》卷二:“ 九奇峰 东北为 牯牛岭 。《山疏》:岭雄峻,如人箕踞而睨……其北有石如牛首,故名。”
《國語辭典》:白鹿洞书院(白鹿洞書院)  拼音:bái lù dòng shū yuàn
宋时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江西省星子县北庐山五老峰下。参见「白鹿洞」条。
《國語辭典》:白鹿洞  拼音:bái lù dòng
地名。在江西省星子县北庐山五老峰下。唐贞元中李渤与兄涉,两人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故称为「白鹿洞」。五代南唐升元中在此建学馆,宋咸平五年置书院,后废。南宋朱熹知南康军,重建修复,作为讲学之所,称为「白鹿洞书院」。
《漢語大詞典》:南障山
庐山 的古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坤舆·诸名山:“《郡国志》: 庐山 古名 南障山 。”
分類:庐山
《漢語大詞典》:屏风迭
1.庐山岭名。
2.层叠如屏风的山岭。
《漢語大詞典》:屏风九迭
庐山岭名。庐山五老峰的东北有九叠云屏,也叫屏风叠,下为九叠谷。
《國語辭典》:屏风九叠(屏風九疊)  拼音:píng fēng jiǔ dié
形容山峰重叠相连,形状犹如屏风一般。唐。李白〈庐山谣卢侍御虚舟〉诗:「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漢語大詞典》:匡神
江西 庐山 之神。又称 匡 君。相传 匡俗 (一说 匡裕 )得道于此,后世奉为神,立庙以祀之。 清 江炳炎 《忆旧游·送杨耘谷游江楚诸胜》词:“忽起飘然兴,指落霞 南浦 ,长揖 匡 神。”参阅 南朝 宋 慧远 《庐山记略》、 宋 陈舜俞 庐山记卷二。
《漢語大詞典》:卖杏虎(賣杏虎)
传说 三国 吴 董奉 在 庐山 行医,治愈的病人,重者使种杏五株,轻者一株,数年植杏十万余株。后杏子成熟,于杏林设一草仓,买杏的放一器穀,取一器杏。有人多取,林中就有虎出来追赶,以致倾覆,回家一量,恰如所放穀。偷杏者往往被虎咬死,然送还杏又可复活。见 晋 葛洪 神仙传·董奉。后因以“卖杏虎”称严以律人者。 元 乔吉 《一枝花·杂情》套曲:“ 曹大家 卖杏虎, 裴小蛮 学撒撇, 温太真 索粧鰕。”
《漢語大詞典》:庐山会议
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在庐山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原定议题是总结1958年“大跃进”以来党的工作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陈述了他对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的基本估计,并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的工作错误提出了批评意见。23日,毛泽东在会上错误地批判了彭德怀的信,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动摇性,是右倾性质。会议实际进程转向,错误地开展了反对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斗争。全党的工作也由纠“左”转到反右。
《國語辭典》:庐山真面目(廬山真面目)  拼音: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瀰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语出宋。苏轼 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也作「庐山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