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粤剧(粵劇)  拼音:yuè jù
流行于说粤语地区的剧种。如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及华侨聚居之地。明清两代弋阳腔、皮黄、昆腔等相继流传到广东,清初出现广东本地班,融合诸腔,并吸收广东民间音乐及流行曲调,于雍正前后汇合形成粤剧。用广东话演唱,极具地方色彩。唱腔以梆子、二黄、西皮为主,角色有生、旦、文武生、武生、公脚、小武等,服装华丽考究。剧码取材自传统戏曲、外国电影或西洋名剧,涵容性极大,为粤剧的一大特色。也称为「广府戏」、「广东大戏」、「广州戏」。
《國語辭典》:英法联军(英法聯軍)  拼音:yīng fǎ lián jūn
清咸丰六年至十年(西元1856~1860),英法联军进侵广州,虏总督叶名琛,复入天津,犯北京,焚圆明园,清帝避于热河,由俄使调停,订北京条约,辟商埠,割九龙南端与英,并偿英法军费,联军始退。
《漢語大詞典》:浙闽丘陵
浙江东半部、福建全省和广东东部低山和丘陵的总称。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主要由花岗岩或火山岩组成。有武夷山、雁荡山等风景名山。河流横切山脉,形成峡谷急流。多河谷盆地和河口平原。海岸曲折,多天然良港和岩岛。
《国语辞典》:詹天佑  拼音:zhān tiān yòu
人名。(西元1861~1919)字眷诚,广东省南海县人。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科学士。曾参与中国最初的铁路自造工程,历任京张铁路、粤汉铁路总工程师。策划潮汕、沪宁、道清、京张等铁路,尤以平绥铁路北平至张家口一段最为艰巨,成绩斐然。著有《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书。
《漢語大詞典》:湛江市
在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东侧,滨临南海。旧称广州湾。1945年设市。人口121万(1995年)。有黎湛铁路通往内地,为中国对外贸易港和渔业基地之一。1984年辟为对外开放城市。湛江港水深港阔,可泊万吨以上巨轮。名胜古迹有湖光岩、上林寺、楞严寺等。
《漢語大詞典》:围姓(圍姓)
赌博的一种。科举时代流行于 广东 。每遇乡、会、岁、科诸试之先,标举若干姓,使赌者指姓下注,榜发,视其所指诸姓中式之多寡以定胜负。也作闱姓。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条书》:“第十天条:不好起贪心。凡见人妻女好,便贪人妻女;见人物产好,便贪人物产,及赌博、买票、围姓,皆是犯天条。”《黄萧养回头》卷三:“田地樑捐既不够,番摊围姓已开投。”
《漢語大詞典》:外江话(外江話)
广东 、 福建 等地人称 长江 左近及以北数省的人说的话。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十一章:“‘唔,怎么不走啦?’这是 季交恕 打湖南腔的普通话。可是车夫听不懂,只是伸出手去接车钱。幸亏那位会说点外江话的女挑夫在后面代答一声。”按, 季 当时在 广州 。
《國語辭典》:伍廷芳  拼音:wǔ tíng fāng
人名。(西元1842~1922)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创《中外新报》,为中国有日报之始。留英习法律,为清修律大臣,草民刑律,开中国法律新纪元。武昌起义,首倡清帝退位之议,民军推为议和代表。后历任司法总长、代国务总理、外交总长等。陈烱明叛变,忧愤而卒。
《漢語大詞典》:眼生蕉叶白(眼生蕉葉白)
广东省 高要县 端溪 所产砚石中绝品的一种。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中层火捺纹、蕉叶白,其絶品‘东瓜穰青花’及‘眼生蕉叶白’。”
《漢語大詞典》:舀酒
旧时 广东 风俗。凡遇进学中举等事,得报之后,在大门外,安置一口缸,开几坛酒,舀在缸里,任凭乡邻及过往人取饮,谓之“舀酒”。见 清 吴沃尧 《劫馀灰》
《漢語大詞典》:一毫子
(1).一毫。朱子语类卷九六:“这处难説,只争一毫子。”
(2). 广东 方言对辅币一角之称。
《国语辞典》:广东汉剧(广东汉剧)  拼音:guǎng dōng hàn jù
流行于广东的梅县地区、潮汕部分地区和福建西南部的剧种。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伴奏则兼取粤东地区民间音乐,加以变化发展。也称为「兴梅汉戏」、「外江戏」。
《国语辞典》:九命奇冤  拼音:jiǔ mìng qí yuān
书名。清吴沃尧撰,共二十回。内容叙述广东番绅凌贵兴误听相士之言,约集土匪烧死梁天来一家九口的命案。作者以讽刺小说的笔触,描写家庭迷信、官吏贪污及人情险诈,十分精彩。
《国语辞典》:广东石湾窑(广东石湾窑)  拼音:guǎng dōng shí wān yáo
广东佛山石湾窑陶塑。始创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称。石湾窑器的胎骨暗灰,釉厚而光润,色彩有蓝色、玫瑰紫、墨彩、翠色釉等。有首创专一题材的名士塑像,其中以渔、樵、耕、读四种最为有名。到清代后,题材更加广泛,举凡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因而形成石湾窑的典型。
《国语辞典》: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军官学校)  拼音:lù jūn jūn guān xué xiào
位于高雄市凤山区。民国十三年由国父孙中山先生创立于广东黄埔,时称为「黄埔军校」,三十五年一月一日改为今名。自八十二年起,规定修业四年三个月,毕业授理学士学位,并以少尉军官任用,为我国培植陆军军官人才的主要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