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中年万事休)  拼音:rén dào zhōng nián wàn shì xiū
人到中年时,原有的豪情壮志皆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元。关汉卿《蝴蝶梦。楔子》:「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我从那及第时三十五六,我如今做官到七十也那八九。岂不闻人到中年万事休,我也曾观唐汉看春秋,都是俺为官的上手。」
《国语辞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拼音:xiǎo shí liǎo liǎo,dà wèi bì jiā
人在幼年时聪明敏捷,表现优良,长大之后未必能有所成就。如:「天才儿童宜善加教育,否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国语辞典》:理查司特劳斯(理查司特劳斯)  拼音:lǐ chá sī tè láo sī
Richard Strauss
人名。(西元1864~1949)德国作曲家。壮年时期所写的歌曲、歌剧、交响诗,是最奇特的作品,其中加入许多不协和音,且常用各种近代的机械,如吹风机、电动机等声响加强效果,在使人惊讶之馀亦饶富趣味。作有五首交响诗,其中〈唐璜〉、〈狄尔之玩笑〉最负盛名,为新浪漫派、写实派的新音乐之父。
《国语辞典》:法属印度支那(法属印度支那)  拼音:fǎ shǔ yìn dù zhī nà
French Indo-China
地名。包括今越南及邻近的地区。清光绪十二年时为法国所兼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为越南、寮国、高棉三国。旧音ㄈㄚˋ ㄕㄨˇ ㄧㄣˋ ㄉㄨˋ ㄓ ㄋㄚˋ fà shǔ yìn dù zhī nà。
《国语辞典》:幼学壮行(幼学壮行)  拼音:yòu xué zhuàng xíng
幼年时努力学习,长大后施展抱负。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元。吴师道《敬乡录。卷四。郑良嗣。与何秘监书》:「伏念先君子,幼学壮行,惟古是训。晚出经世,绩用炳然。」《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贤士大夫,幼学壮行,岂甘没世而已哉。」
《国语辞典》:埃及历(埃及历)  拼音:āi jí lì
古埃及人于西元前四千年时所发明使用的历法。将一年定为三百六十五天,并定一年为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三十天,剩馀的五天则留在年底。
《国语辞典》:过门钱(过门钱)  拼音:guò mén qián
过年时候,贴在门楣上边,垂挂下来的长方形红色纸钱。当人们经过此门口时,必走过纸钱下面,以讨吉利。
《漢語大詞典》:做周年
在人亡故一周年时进行祭奠。《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不防 张梢 从后用斧劈来……结果了性命。 张梢 连声道:‘乾浄,乾浄!来年今日,叫老婆与你做周年。’”二刻拍案惊奇卷九:“若到明年,我也害死,好做周年了。”
《国语辞典》:安享天年  拼音:ān xiǎng tiān nián
安定地享受晚年时光。如:「辛苦了大半辈子,他希望将来能找一处交通便捷、环境清幽的地方安享天年。」
《国语辞典》:五福纸(五福纸)  拼音:wǔ fú zhǐ
过年时贴在门楣上的红纸。正方形,对角的正中一个大「福」字,四角各有一只向中间聚飞的蝙蝠,合起来表示五福临门。
《国语辞典》:巡按使  拼音:xún àn shǐ
民国初年时对各省民政长官的称呼。掌管全省民政、巡防及警备等事务,并受中央政府的特别委任,监督财政及司法行政事项。民国五年,改称为「省长」。
《漢語大詞典》:二童一马(二童一馬)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 殷侯 既废, 桓公 语诸人曰:‘少时与 渊源 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輒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宋 刘克庄 《汉宫春·陈尚书生日》词:“烦借问,二童一马,几时入尉瞻仪?”
《漢語大詞典》:薨夭
指皇帝子女少年时死亡。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宫中咸木做地平墙壁,多缺土气。凡乳母畏寒,皇子女或中此毒,屡致薨夭,良可痛也。”
《漢語大詞典》:惨绿年华(慘緑年華)
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 清 龚自珍 《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诗之七:“十年提倡受恩身,惨緑年华记忆真。”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上:“喜狎俊少,见有翩翩白袷惨緑年华者,紆望流连而不置。”参见“ 惨緑少年 ”。
分類:青年年时
《國語辭典》:惨绿少年(慘綠少年)  拼音:cǎn lǜ shào nián
本指身穿暗绿色衣服的少年。语出唐。张固〈幽闲鼓吹〉:「客至,夫人垂帘视之,既罢会,喜曰:『皆尔之俦也,不足忧矣!末座惨绿少年何人也?』答曰:『补阙杜黄裳。』」后用以指风度翩翩、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分類:少年衣衫
《漢語大詞典》:丢包
(1).旧时江湖上的一种诈骗术。诈骗者远远看见有人来,故意把一个包裹抛在路上,然后躲起来,若有人拾取,就装做寻找失物,说包内有珍宝,对拾者恐吓勒索,拾者只好给钱了事。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调白》:“盗之多以大也,自响马老瓜以至丢包、鼠窃,名目多端。”
(2).小偷或流氓突然抢夺别人的手提包或其他值钱的东西,然后立即逃跑,也叫“丢包”。 端木蕻良 《义卖》:“人要骚,马要骄,要倒霉的快丢包!”
(3). 傣 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常在新年时聚集于旷场或草地上,用荞壳装在枕形的布袋里,互相投抛为戏,谓之“丢包”。《云南民族文学资料·猎人与孔雀》:“许多姑娘来找他丢包,谈情,他也不睬,一天只是去打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