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宿习(宿習)
(1).谓长久地学习积累。 汉 王充 《论衡·逢遇》:“学不宿习,无以明名。”
(2).平素所学习的;预先诵习过的。《册府元龟》卷九五一引 宋 陶岳 《五代史补》:“ 郭忠恕 ,七岁童子及第,富有文学,尤工篆隶。尝有人於 龙山 得鸟迹篆, 忠恕 一见,輒诵如宿习。”《宋史·李穀传》:“﹝ 李穀 ﹞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
(3).佛教指前世具有的习性。 唐 刘禹锡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脩来得慧眼,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罗卜 三周礼毕,遂即投仏出家,丞(承)宿习因闻法证﹝得阿罗﹞汉果。”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天下之事,有不学而能者,儒家则谓之天性, 释 氏则以为宿习,其事甚众: 唐 以文称,如 白乐天 七月而识‘之’、‘无’二字, 权德舆 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
(4).旧日的积习。 宋 陆游 《永日无一事作诗自诒》:“得非閔我老,作意鐫其顽。扫除尽宿习,使得终日閒。”
(2).平素所学习的;预先诵习过的。《册府元龟》卷九五一引 宋 陶岳 《五代史补》:“ 郭忠恕 ,七岁童子及第,富有文学,尤工篆隶。尝有人於 龙山 得鸟迹篆, 忠恕 一见,輒诵如宿习。”《宋史·李穀传》:“﹝ 李穀 ﹞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
(3).佛教指前世具有的习性。 唐 刘禹锡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脩来得慧眼,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罗卜 三周礼毕,遂即投仏出家,丞(承)宿习因闻法证﹝得阿罗﹞汉果。”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天下之事,有不学而能者,儒家则谓之天性, 释 氏则以为宿习,其事甚众: 唐 以文称,如 白乐天 七月而识‘之’、‘无’二字, 权德舆 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
(4).旧日的积习。 宋 陆游 《永日无一事作诗自诒》:“得非閔我老,作意鐫其顽。扫除尽宿习,使得终日閒。”
《漢語大詞典》:素积(素積)
(1).亦作“ 素绩 ”。腰间有褶裥的素裳。是古代的一种礼服。《礼记·郊特牲》:“三王共皮弁素积。” 孙希旦 集解:“素积,以素繒为裳而襞积之也。素言其色,积言其制。”《荀子·富国》“士皮弁服” 唐 杨倞 注:“素积为裳,用十五升布为之。积,犹辟也,辟蹙其腰中,故谓之素积也。”《汉书·外戚传下·孝平王皇后》:“﹝太后﹞遣 长乐 少府 夏侯藩 ……及太卜、太史令以下四十九人,赐皮弁素绩。” 颜师古 注:“素绩谓素裳也,朱衣而素裳。绩字或作积。积谓襞积之,若今之襈为也。” 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古之素积,即今之细褶布衫也。”
(2).平素所蓄积。《后汉书·冯衍传上》:“德不素积,人不为用。备不豫具,难以应卒。”《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若 吕颐浩 既去, 朱胜非 未来,使七月受命,八月之镇,九月弓劲马肥,敌人向南,兵不素练,粮不素积,又不设险,何以御之!”
(2).平素所蓄积。《后汉书·冯衍传上》:“德不素积,人不为用。备不豫具,难以应卒。”《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若 吕颐浩 既去, 朱胜非 未来,使七月受命,八月之镇,九月弓劲马肥,敌人向南,兵不素练,粮不素积,又不设险,何以御之!”
《漢語大詞典》:素情
(1).平素的心愿;内心的真情。《后汉书·列女传·阴瑜妻》:“﹝ 荀采 ﹞谓左右曰:‘我本立志与 阴氏 同穴,而不免逼迫,遂至於此,素情不遂,奈何?’”《三国志·魏志·荀彧荀攸等传论》“ 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及至霸业既隆,翦 汉 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
(2).犹旧交,旧情。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於是有忘素情之绸叹,或睚眥而不思。” 明 李贽 《初潭集·君臣二》:“ 向柳 与 袁太尉 、 徐司空 、 颜杨州 并相友善,后 杨州 贵势当朝, 玄季 犹以素情自处。”
(3).犹舆情。众人的评论。《南史·王镇之传》:“ 万龄 家在 会稽 剡县 ,颇有素情,位左户尚书、太常。”此言众人好评。 唐 宋之问 《游法华寺诗》:“分刺江海郡,朅来徵素情。”
(2).犹旧交,旧情。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於是有忘素情之绸叹,或睚眥而不思。” 明 李贽 《初潭集·君臣二》:“ 向柳 与 袁太尉 、 徐司空 、 颜杨州 并相友善,后 杨州 贵势当朝, 玄季 犹以素情自处。”
(3).犹舆情。众人的评论。《南史·王镇之传》:“ 万龄 家在 会稽 剡县 ,颇有素情,位左户尚书、太常。”此言众人好评。 唐 宋之问 《游法华寺诗》:“分刺江海郡,朅来徵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