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36,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国师
全师
工师
师生
师臣
师旷
相师
师老
西师
阿师
贰师
师传
士师
律师
用师
《國語辭典》:国师(國師)  拼音:guó shī
1.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
2.一国的师表。《后汉书。卷二七。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赵典》:「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
3.王莽时设立的官名。《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
4.六朝时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师」。《梁书。卷四一。列传。王承》:「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当世以为荣。」
5.古代帝王对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禅师》:「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
《漢語大詞典》:四辅(四輔)
(1).官名。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至尚书大传、 贾谊 新书始有疑、承、辅、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 秦 汉 间人的依托。至 王莽 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 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2).国都附近的州郡。 唐 开元 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 同 、 华 、 岐 、 蒲 四州。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 宋 崇宁 间所置四辅郡,以 颍昌府 为南辅, 襄邑县 为东辅, 郑州 为西辅, 澶州 为北辅。见宋史·徽宗纪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记·天官书:“犯四辅,辅臣诛。” 司马贞 索隐:“四辅,房四星也。房以辅心,故曰四辅。”
(4).星名。指东蕃四星。晋书·天文志上:“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亦曰四辅也。”
(5).星名。指极星旁的四星,亦称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去极星各四度。”
《漢語大詞典》:全师(全師)
谓保全军队,使无损伤。后汉书·董卓传:“时众军败退,唯 卓 全师而还。”
《國語辭典》:工师(工師)  拼音:gōng shī
职官名。负责管理工匠。《孟子。梁惠王下》:「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喜,以为能胜其任也。」《荀子。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國語辭典》:师生(師生)  拼音:shī shēng
老师与学生的合称。如:「师生联欢」。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丧师衰经》:「世道不古久矣!朝为师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清。李渔《怜香伴》第一九出:「只怕师生名分终输我,儒巾纱帽也差多,我便奉屈些,须你将奈何。」
《漢語大詞典》:师臣(師臣)
对居师保之位或加有太师官号的执政大臣的尊称。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方崇乞言之典,以极师臣之敬。” 宋 梅尧臣 《太师杜公挽词》:“国佐三公进,师臣一品归。”宋史·奸臣传·贾似道:“ 理宗 崩, 度宗 又其所立,每朝必答拜,称之曰师臣而不名。” 元 张宪 《咸淳师相》诗:“十年国势尽倾摧,犹谓师臣堪付託。”
《國語辭典》:师旷(師曠)  拼音:shī kuàng
人名。字子野,春秋时晋国乐师。生卒年不详。以善辨音律著名。
《漢語大詞典》:相师(相師)
互相学习、仿效。 唐 韩愈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好利之党,相师成风。” 清 薛福成 《西法为公共之理说》:“夫青出於蓝而胜於蓝……盖相师者未必无相胜之机。”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
旧指以相术供职或为业的人。隋书·百官志:“太卜署有卜师、相师……助教等员。” 唐 卢肇 《嘲游使君》诗:“莫道世人无 袁 许 ,客子由来是相师。”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上笑曰:‘大哥过虑, 阿瞒 自是相师。’”
《高级汉语词典》:师老
军队疲劳,士气低落,战斗力衰弱
《漢語大詞典》:西师(西師)
西方国家的军队。 春秋 时 晋 指 秦 军。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軼我,击之,必大捷焉。”
《漢語大詞典》:阿师(阿師)
称僧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怪术:“﹝ 李秀才 ﹞因奉手袖中,据两膝,叱其僧曰:‘粗行阿师,争敢輒无礼,柱杖何在?可击之。’” 宋 范成大 《宝现溪》诗:“跃珠本具眼,聊共阿师戏。”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邂逅 云中 老阿师,里人许我话 刘 雷 。”
分類:
《國語辭典》:贰师(貳師)  拼音:èr shī
地名。为汉代大宛国地名。产良马,拒献汉朝,武帝命李广利征伐之,取善马,号为「贰师将军」。
分類:将军
《漢語大詞典》:师传(師傳)
老师之传授;师承。 宋 龚颐正 芥隐笔记·东坡宸奎阁碑铭:“巍巍仁皇,体合自然,神曜得道,非有师传。” 清 刘大櫆 《〈严遥青诗集〉序》:“而 游夏 独以文学见称,盖其学有师传,代相祖述。”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是 小夏侯 求异於 大夏侯 , 大夏侯 又求异於 欧阳 ,不守师传。”
《漢語大詞典》:士师(士師)
(1).亦作“ 士史 ”。古代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名。周礼·秋官·士师:“士师之职,掌国之五禁之灋,以左右刑罚:一曰宫禁,二曰官禁,三曰国禁,四曰野禁,五曰军禁。”孟子·公孙丑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鹖冠子·王鈇:“不待士史, 苍頡 作书,故后世莫能云其咎。” 陆佃 注:“士,李官也。太古无法而治,不立士史,不造书契,而至德玄同,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尚何议其咎也哉。”《孔子家语·致思》:“ 季羔 为 卫 之士师,刖人之足。” 王肃 注:“狱官。” 章炳麟 《官制索隐》:“盖太古治民之官,独有士师而已……邦国有狱,士师遣其属官就地听之。”
(2).兵众,军队。礼记·曲礼上:“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 郑玄 注:“士师,谓兵众。” 孔颖达 疏:“士师,兵众也。虎是威猛,亦兵众之象。若见前有兵众,则举虎皮於竿首,使兵众见以为防也。” 孙希旦 集解:“愚谓既言车骑,又言士师,则士师谓徒兵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士师奔扰,弃军争免,而 瓚 誓命沉城,佻身飞鏃,兵尽器竭,毙于旗下。”
《國語辭典》:律师(律師)  拼音:lǜ shī
1.精通戒律的法师。《大般涅槃经》卷三:「善学戒律,不近破戒,见有所行,随顺戒律,心生欢喜。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2.唐代对道士的一种尊称。按修行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3.受当事人委托或法院指定,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辩护或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
《漢語大詞典》:用师(用師)
使用军队作战。左传·襄公四年:“﹝ 寒浞 ﹞使 浇 用师,灭 斟灌 及 斟寻氏 。”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夫一众人心力耳目,使所至如时雨, 三代 用师,不出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