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摆摊子(擺攤子)  拼音:bǎi tān zi
小贩在街上或市场中摆设摊位,陈列货品叫卖。也作「摆地摊」、「摆摊儿」。
《漢語大詞典》:大行大市
指商品的一般市场价格。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五章二:“贵啥子?大行大市的。”
《國語辭典》:促销(促銷)  拼音:cù xiāo
厂商运用减价、附赠物品等各种方法,刺激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购买意愿。
《國語辭典》:抢滩(搶灘)  拼音:qiǎng tān
登陆舰艇向海滩前进,使舰首搁置沙滩上,以便人员及物资直接下卸,后引申为商业行为中,开拓新市场之意。如:「在这次登陆演习中,我军弟兄奋勇抢滩,顺利夺取了滩头堡。」「这款新机在国外才刚发表,现在就已在台湾抢滩上市。」
《國語辭典》:欺行霸市  拼音:qī háng bà shì
大陆地区指商业市场上打压同行、霸占市场的行为。
《國語辭典》:倾销(傾銷)  拼音:qīng xiāo
1.将金银由碎块镕铸成大块或由大锭镕成小锭。《醒世恒言。卷一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家中别无银两,只得把那两锭雪白样的大银,在一个倾银铺里去倾销,指望加出些银水。」
2.以较低价格大量销售商品。目的在于打败竞争对手,夺取市场,进而垄断商品价格,攫取高额利润,但所谓较低价格如何认定,有不同主张。
《漢語大詞典》:批零差价
同一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零售价格与批发价格的差额。是为补偿零售企业的流通费用、支付税金,并使零售商获得一定利润所需要的。保持合理的批零差价,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维护批零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漢語大詞典》:市圈
市场的围墙。清史稿·杨吉砮传:“ 明 制,凡诸部互市,筑墙规市场,谓之‘市圈’。”
分類:市场围墙
《漢語大詞典》:市次
管理市场的官舍。 汉 刘向 说苑·敬慎:“ 鲁 有恭士,名曰 机氾 ,年行七十,其恭益甚。冬日行阴,夏日行阳,市次不敢不行参,行必随,坐必危,一食之间,三起不羞。”
《漢語大詞典》:市伯
掌管市场的官员。 明 宋濂 《凝道记·秋风枢》:“ 晋 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之……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
《漢語大詞典》:市不豫贾(市不豫賈)
谓市场上商人不要谎价。贾,同“ 价 ”。《淮南子·览冥训》:“ 黄帝 治天下,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犂畔。二年,市不豫贾。”说文·象部“豫” 段玉裁 注:“凡大皆偁豫,故《淮南子》史记·循吏传《魏都赋》皆云‘市不豫价’,周礼·司市注云‘防誑豫’,皆谓卖物者大其价以愚人也。”
分類:市场商人
《漢語大詞典》:市场机制
通过市场供求变化和价格的涨跌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经济功能。例如,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企业利润增加,诱导企业扩大生产经营;反之,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下跌,企业利润减少,迫使企业缩小生产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经济机制。
《漢語大詞典》:市场信息
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各种情报资料。如商品(包括证券、外汇、房地产、劳动力、旅游服务等)种类、价格、质量以及供求变动等信息。可以从报刊、广播、电视、广告和市场调查中获得。
《漢語大詞典》:市钞(市鈔)
宋 时官方印行于市场的各种证劵,可据以兑换茶、盐、香药等货物。宋史·食货志下三:“﹝ 熙寧 ﹞四年,詔 陕西 行 蜀 交子法,罢市钞;或论其不便,復旧。”
《漢語大詞典》:市称(市稱)
(1). 北魏 时在市场所置的官秤。魏书·食货志:“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二称,悬於市门,私民所用之称,皆準市称以定轻重。”
(2).俗称以旧制十六两为一斤的杆秤,与以十八两为一斤的老秤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