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2,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幅巾
纶巾
葛巾
衣巾
巾车
黄巾
巾帼
乌巾
巾箱
脱巾
罗巾
红巾
冠巾
冠巾
岸巾
《國語辭典》:幅巾  拼音:fú jīn
古代以缣全幅所做的头巾。宋。苏辙武昌九曲亭记〉:「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缁服苍颜,幅巾绳履,是个道人打扮。」也称为「襆头」。
《國語辭典》:纶巾(綸巾)  拼音:guān jīn
以青丝带做成的头巾。相传为诸葛亮所制。宋。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三国演义》第三八回:「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也称为「诸葛巾」。
《國語辭典》:葛巾  拼音:gé jīn
葛布所制的头巾。《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郭文传》:「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
分類:葛布头巾
《國語辭典》:衣巾  拼音:yī jīn
衣服与头巾。南朝梁。沈约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國語辭典》:衣衾  拼音:yī qīn
死人入棺时所用的衣服与大被。《孝经。丧亲》:「为之棺椁衣衾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儒林外史》第五回:「拿一搭麻替他披著,那时衣衾棺椁,都是现成的。」
《國語辭典》:巾车(巾車)  拼音:jīn jū
1.张设帷幔的车子。《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2.以帷幕装饰车子。指整车出行。《南史。卷七二。文学传。丘巨源传》:「绪数巾车诣之,每叹云:『孔广使吾成轻薄祭酒。』」
3.职官名。为车官之长。《周礼。春官。巾车》:「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文选。张衡。西京赋》:「巾车命驾,回旆右移。」
《國語辭典》:黄巾(黃巾)  拼音:huáng jīn
东汉末年以钜鹿人张角为首的暴民组织。因其徒众皆以黄巾裹头为标帜,故称为「黄巾」。
《國語辭典》:巾帼(巾幗)  拼音:jīn guó
古代妇女用以覆发的头巾和发饰。《新唐书。卷二二○。东夷传。高丽传》:「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后用巾帼代称女子。《聊斋志异。卷二。巧娘》:「此丈夫而巾帼者,何畏之?」《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看!他不过是个巾帼,还晓得看诗。怎有个莺脰湖大会大作诗的呢?」
《漢語大詞典》:乌巾(烏巾)
黑头巾。即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的帽子。 南朝 宋 羊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 吴 时 张弘 好学不仕,常著乌巾,时人号为 张乌巾 。” 唐 杜甫 《奉陪郑驸马韦曲》诗之一:“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仇兆鳌 注:“《南史》:‘ 刘巖 隐逸不仕,常著緇衣小乌巾。’” 宋 张孝祥 《念奴娇·欲雪再和呈朱漕元顺》词:“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草堂图裡乌巾岸,好指点银筝红板。”
《漢語大詞典》:巾箱
(1).古时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书卷、文件等物品。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汉武内传》:“ 武帝 见 西王母 巾箱中有一卷书。”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后 洪 家遭火,书籍都尽,此两卷在 洪 巾箱中,常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史·范云传:“﹝ 江祏 ﹞求 云 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与 云 曰:‘且以为娉。’”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厅之陈设颇极精异,巾箱、妆奩、冠盖、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 清 赵翼 《李郎曲》:“捆载巾箱过岭来,昔是玉人今玉客。”自注:“时贩玉玩至 粤 。”
(2).见“ 巾箱本 ”。
(3).指学问著述。 宋 陆游 《冬夜读书》诗:“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嘆不遇。” 清 赵翼 《王楼村先生十三本梅花书屋图为其曾孙少林赋》诗:“君家故事吾能説,文采风流自古昔。巾箱家学七叶中,人人有集光史册。”
《國語辭典》:巾箱本  拼音:jīn xiāng běn
小版本的古书。因南齐衡阳王萧钧手写五经,其外形体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携带,故称为「巾箱本」。见《南史。卷四一。齐宗室传。衡阳元王道度传》。
《漢語大詞典》:脱巾
脱下头巾,改戴官帽。指开始入仕。《文选·颜延之〈秋胡〉诗》:“脱巾千里外,结綬登王畿。” 李善 注:“巾,处士所服。綬,仕者所佩。”梁书·范云传:“脱巾来仕,清绩仍著。” 唐 刘禹锡 《故荆南节度推官董府君墓志》:“脱巾为弘文馆校书郎,再迁至大理评事。”明史·王元翰传:“平居冻馁,脱巾可虞。”
《國語辭典》:罗巾(羅巾)  拼音:luó jīn
丝罗巾。唐。白居易 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七:「贵妃小字玉环,至马嵬驿时,高力士以罗巾缢之也,道家能前知如此。」
分類:手巾
《國語辭典》:红巾(紅巾)  拼音:hóng jīn
1.红色的领巾或头巾。《水浒传》第三四回:「一个个身长力壮,都是面恶眼凶,头裹红巾,身穿衲袄,腰悬利剑,手执长鎗,早把一行人围住。」
2.特称元末韩林儿、徐寿辉、明玉珍等徒众,为灭元的主力。
《漢語大詞典》:红巾军(紅巾軍)
亦省称“ 红巾 ”。 1. 南宋 初年北方抗 金 义军。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后来 河北 、 淮北 地区也有。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 河东 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 建炎 年号。又有红巾军,於 泽 潞 间尝劫 宗翰 寨,故 金 捕红巾甚急;然真红巾不可得,多杀平民亡命者。”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 元 ,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 元 ﹞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 温 处 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元末红军》:“ 张仲举 在都,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参阅明史·韩林儿传
《漢語大詞典》:冠巾
(1).冠和巾。古代用以区别士和庶人。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亦泛指头巾。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 明 高启 《丁孝廉惠冠巾》诗:“知试山人服,冠巾远寄重。”
(2).指官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引 吕映薇 《帘钩》诗:“ 严公 幕下怜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
《漢語大詞典》:冠巾
戴上帽子、头巾。意谓僧人还俗或出仕。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杭 僧 思聪 ﹞挟琴游 梁 ,日登中贵人之门,久之,遂还俗,为御前使臣。方其将冠巾也, 苏叔党 因 浙 僧入都,送之诗曰:‘试诵《北山移》,为我招琴 聪 。’诗至,已无及矣。”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僧 道衍 ,俗姓 姚氏 …… 应珍 通儒家书,兼多异术。 衍 尽得其传,以才气自负,欲返冠巾。”
《漢語大詞典》:岸巾
谓掀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态度洒脱或衣着简率不拘。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 中宗 愈怒,不及整衣履,岸巾出侧门。” 宋 杨万里 《和章汉直》:“岸巾过我灯前语,赠句清於月底梅。” 明 宋濂 《南涧子包公碣》:“性嗜酒,虽百觴不乱。当酣适之际,岸巾独坐,高歌八韵律赋。” 清 陈维嵩 《念奴娇·季沧苇宅夜看歌姬演剧》词:“重逢难必,岸巾且吸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