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神巫  拼音:shén wú
巫师。《庄子。应帝王》:「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资治通鉴。卷二二。汉纪十四。汉武帝征和二年》:「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
分類:神巫巫师
《漢語大詞典》:荆巫
(1). 荆楚 的巫祝。史记·封禅书:“ 荆 巫,祠 堂下 、 巫先 、 司命 、 施糜 之属。” 唐 刘禹锡 《阳山庙观赛神》:“ 荆 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启醉颜。”
(2). 荆山 与 巫山 。 晋 张载 《登成都白菟楼》诗:“西瞻 岷山 岭,嵯峨以 荆 巫 。” 唐 许浑 《酬绵州于中丞使君见寄》诗:“ 荆 巫 夜隔 巴 西月, 鄢 郢 春连 汉 上花。”
《漢語大詞典》:巫娥
指 巫山 神女。亦泛指美女。 唐 杜牧 《柳》诗:“ 巫娥 庙里低含雨, 宋玉 宅前斜带风。”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劝不醒痴迷 楚子 ,直要娶薄倖 巫娥 。” 明 刘基 《题江村风雨图》诗:“龙母鮫綃云半湿, 巫娥 贝闕夜深开。”
《高级汉语词典》:巫峡雨
指男女间幽会情欢
《國語辭典》:巫师(巫師)  拼音:wū shī
指在巫术信仰中,具有神灵附身,授予法术,得以为人们治疾病、断吉凶、解疑难等特殊能力的人。
《漢語大詞典》:巫史
古代从事求神占卜等活动的人叫“巫”、掌管天文、星象、历数、史册的人叫“史”。这些职务最初往往由一人兼任,统称“巫史”。礼记·礼运:“祝嘏辞説,藏於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后汉书·臧洪传:“ 和 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禜祷羣神。” 李贤 注:“巫,女巫也。史,祝史也。”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柯陵之会》:“若是,则 单子 果巫史矣。”
《漢語大詞典》:衡巫
衡山 和 巫山 的并称。 南朝 宋 颜延之 《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 江 汉 分 楚 望, 衡 巫 奠南服。” 唐 李群玉 《洞庭驿楼雪夜讌集奉赠前湘州张员外》诗:“目穷 衡 巫 表,兴尽 荆 吴 秋。”
分類:衡山巫山
《韵府拾遗 虞韵》:问巫(问巫)
柳宗元文谒医问巫卒以幽昧
《漢語大詞典》:楚巫
古代 楚 地的巫觋。善以歌舞迎神。 宋 欧阳修 《黄牛峡祠》诗:“潭潭村鼓隔溪闻,楚巫歌舞送迎神。” 宋 梅尧臣 《泊昭亭山下》诗:“滩愁 江 舸涩,祠信 楚 巫灵。”
《漢語大詞典》:巫鬼
犹巫祝。后汉书·西南夷传·夜郎:“ 牂柯 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新唐书·陈子昂传:“珠玉锦绣,雕琢伎巧无益者,弃之;巫鬼淫祀营惑於人者,禁之。”
分類:巫祝
《漢語大詞典》:黔巫
指 四川 巫山 及古 黔中 一带。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鲸吞近溟涨,猿闹接 黔 巫 。”
《漢語大詞典》:越巫
越 地旧俗好巫术,“越巫”遂为巫者的代称。 汉 张衡 《西京赋》:“ 柏梁 既灾, 越 巫陈方。”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二:“户尽悬 秦 网,家多事 越 巫。” 清 吴伟业 《即事》诗:“击鼓迎神太乙坛, 越 巫吐火舞珊珊。”
分類:巫术
《漢語大詞典》:巫风(巫風)
(1).指歌舞作乐的风俗。巫觋以歌舞事神,故称。《书·伊训》:“敢有恆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孔颖达 疏:“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覡之风俗也。”
(2).巫觋降神的风尚。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 汉 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
《漢語大詞典》:师巫(師巫)
巫师。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 东昏侯 ﹞又曲信小祠,日有十数师巫、魔媪,迎送纷紜。”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买剑》一首云:‘青天露拔云霓泣,黑地潜惊鬼魅愁。’但可与师巫念诵也。”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缢鬼畏魄字:“吾非师巫,往何能驱鬼,汝在冥中反不能禁耶!”
分類:巫师
《高级汉语词典》:巫山梦
巫山之梦。战国时,楚襄王游云梦台馆,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二人极尽欢快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