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11,分55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君苗见爇
季圭士首
三章约
尸诸市
双文
题诗压崔颢
亭伯雄词
脱屣
吾过何由鲜
扬州?
子真官
词典
崔嵬
崔巍
崔公
高崔
典故
君苗见爇
 
相关人物
崔君苗
 
陆机


《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
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张华尝谓之曰:「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弟云尝与书曰:「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

简释

焚砚:指自谦文才不如他人。唐冯伉《和权载之离合诗》:“息心欲焚砚,自腼陪群英。”


例句

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 李峤

息心欲焚砚,自腼陪群英。 冯伉 和权载之离合诗

典故
季圭士首

相关人物
崔琰


《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崔琰传〉~367~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殷鉴夏后,诗称不远,子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彊,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于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世子报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于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琰为首。」

例句

季圭士首,长孺国器。 李瀚 蒙求

典故
三章约
 
相关人物
崔顗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排调〉~83~
魏长齐雅有体量,而才学非所经。初宦当出,虞存嘲之曰:「与卿约法三章:谈者死,文笔者刑,商略抵罪。」魏怡然而笑,无忤于色。
典故
尸诸市

相关人物
崔杼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求崔杼之尸,将戮之,不得……于是得之……吾献其柩于是得之,十二月乙亥朔,齐人迁庄公殡于大寝,以其棺尸崔杼于市,国人犹知之,皆曰:「崔子也。」

例句

立召贼曹呼伍伯,尽取鼠辈尸诸市。 韩愈 寄卢仝

典故
相关人物
崔莺莺


《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二〈赠双文〉
艳极翻含怨【艳极翻含态】,怜多转自娇。有时还暂笑【有时还自笑】,閒坐爱无憀【閒坐更无憀】。晓月行看堕,春酥见欲消。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案:舞曲二名。】
《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二〈杂忆五首〉
〈杂忆五首〉其一:「今年寒食月无光,夜色才侵已上床。忆得双文通内里,玉栊深处暗闻香。」
典故
题诗压崔颢

相关人物
李白
 
崔颢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李谪仙〉
宋·李畋《该闻录》云:「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黄鹤楼。……烟波江上使人愁。』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典故
亭伯雄词

相关人物
崔骃


《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崔骃〉~708~
毅生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骃上四巡颂以称汉德,辞甚典美,文多故不载。帝雅好文章,自见骃颂后,常嗟叹之。

典故
相关人物
崔林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崔林传》
林曰:「刺史视去此州如脱屣,宁当相累邪?此州与胡虏接,宜镇之以静,扰之则动其逆心,特为国家生北顾忧,以此为寄。」

例句

疏受杜门期脱屣,买臣归邸忽乘轺。 李绅 初秋忽奉诏除浙东观察使检校右貂

辞满如脱屣,立言无否臧。 李颀 送刘四

典故
吾过何由鲜

相关人物
崔瞻


《北齐书》卷二十三《崔悛传》附《崔瞻传》
「与赵郡李概为莫逆之友。概将东还,瞻遗之书曰:『仗气使酒,我之常弊,诋诃指切,在卿尤甚。足下告归,吾于何闻过也?』」

例句

相舍嚣譊中,吾过何由鲜。 杜牧 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典故
扬州?

相关人物
崔涯


《云溪友议》卷中〈辞雍氏〉
崔涯者,吴楚之狂生也,与张祜齐名。每题一诗于倡肆,无不诵之于衢路。誉之,则车马继来;毁之,则杯盘失错。嘲妓曰:「虽得苏方木,犹贪玳瑁皮。怀胎十个月,生下昆崙儿。」又:「布袍披袄火烧毡,纸补箜篌麻接弦。更著一双皮屐了,纥梯纥榻出门前。」又嘲李端端:「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窗耳似铛。独把象牙梳插鬓,昆崙山上月初生。」端端得此诗,忧心如病,使院饮回,遥见二子蹑屐而行,乃道傍再拜竞灼曰:「端端祗候三郎、六郎,伏望哀之。」又重赠一绝句粉饰之,于是大贾居豪,竞臻其户。或戏之曰:「李家娘子,才出墨池,便登雪岭。何期一日,黑白不均?」红楼以为倡乐,无不畏其嘲谑也。祜、涯久在维扬,天下晏清,篇词纵逸,贵达钦惮,呼吸风生,畅此时之意也。赠诗曰:「觅得黄骝被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
典故
子真官

相关人物
崔寔


《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孙)崔寔〉~730~
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以病徵,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会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

例句

本求文举识,不在子真官。 李端 酬晋侍御见寄

《國語辭典》:崔嵬  拼音:cuī wéi
1.崎岖不平的山。亦泛指高山。《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宋。辛弃疾〈沁园春。有美人兮〉词:「觉来西望崔嵬,更上有青枫下有溪。」
2.高峻、高大的样子。唐。李白 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杜甫〈古柏行〉:「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也作「磪嵬」。
3.比喻心中不平。宋。黄庭坚〈次韵子瞻武昌西山〉诗:「平生四海苏太史,酒浇不下胸崔嵬。」
《國語辭典》:崔巍  拼音:cuī wéi
高峻的样子。《楚辞。东方朔。七谏。初放》:「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文选。扬雄。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珑。」
《韵府拾遗 东韵》:崔公
魏书崔浩传平凉既平其日宴会世祖执浩手以示蒙逊使曰所云崔公此是也才略之美当今无比朕行止必问咸启决焉
《漢語大詞典》:高崔
北魏 高允 和 崔浩 的并称。均以才识通博著称。 宋 秦观 《代中书舍人谢上表》:“职分四禁之严,事押六曹之重。必得或迟或速,文廉 枚 马 之长;知古知今,学擅 高 崔 之富。”参阅魏书·高允传《崔浩传》
《國語辭典》:焚砚(焚硯)  拼音:fén yàn
自愧文不如人,自燬笔砚,以示不再著述。也作「焚研」。
《國語辭典》:焚研  拼音:fén yàn
自愧文不如人,自燬笔砚,以示不再著述。唐。陆龟蒙、皮日休〈开元寺楼看雨联句〉:「接思强挥毫,窥词几焚研。」也作「焚砚」。
《國語辭典》:约法三章(約法三章)  拼音:yuē fǎ sān zhāng
语本《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指汉高祖入咸阳,临时制定三条法律,与民共守。《汉书。卷二三。刑法志》:「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后泛指事先约好或规定的事。《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因姑娘当日在青云山庄有『一路不见外人』的约法三章,早吩咐过公子沿路无事,不必到姑娘船上去。」
《漢語大詞典》:双文(雙文)
(1). 宋 钱惟演 《苦热》诗:“赫日烘霞鬪晓光,双文桃簟碧牙牀。”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一折:“腰悬着百鍊鎚,胸挂着双文镜。” 清 陈维嵩 《水调歌头·咏美人秋千》词:“百丈同心綵索,一寸双文画板,风颭绣旗开。”
(2).指骈体文。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六八:“闭门三日了何事?题图祝寿諛人诗。双文单笔记序偈,笔秃幸趁酒熟时。”
(3).指 唐 传奇小说人物 崔莺莺 。 唐 元稹 《杂忆》诗之一:“忆得 双文 通内里,玉櫳深处暗闻香。”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僕家有 微之 作《元氏古艳诗》百餘篇,中有《春词》二首……其诗中多言 双文 ,意谓二鶯字为 双文 也。”红楼梦第三五回:“ 双文 虽然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我 黛玉 之薄命,一併连孀母弱弟俱无。”
(4).借指美女。 明 高启 《和逊庵效香奁体》:“重寻未省 双文 去,只道羞郎不出来。”参见“ 崔鶯鶯 ”。
《國語辭典》:崔莺莺(崔鶯鶯)  拼音:cuī yīng yīng
唐元稹《莺莺传》中的女子,字双文。有绝色,工文词。贞元年间,崔女从母郑氏过河中府之普救寺,巧遇张生,遂相慕恋。宋元以来所演《西厢记》故事皆本于此。
《國語辭典》:脱屣(脫屣)  拼音:tuō xǐ
脱鞋子。比喻把事情看很简单,有轻视的意思。《三国志。卷二四。魏书。崔林传》:「刺史视去此州如脱屣,宁当相累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