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嵯峨  拼音:cuó é
山势高峻的样子。《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于是乎崇山巃嵷,崔巍嵯峨。」《初刻拍案惊奇》卷七:「蛇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國語辭典》:峨峨  拼音:é é
1.高耸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九嵏巀嶭,南山峨峨。」
2.容仪壮盛的样子。《诗经。大雅。棫朴》:「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3.美好的样子。《文选。宋玉。神女赋》:「其状峨峨,何可极言。」
《漢語大詞典》:峨眉
也写作峨嵋、峩眉。山名。在 四川 峨眉县 西南,因山势逶迤,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佛教称为 光明山 ,道教称为“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其脉自 岷山 绵延而来,突起为 大峨 、 中峨 、 小峨 三峰。顶部为玄武岩覆盖,有 峨眉 宝光、 舍身崖 、 洗象池 、 龙门洞 等胜匚与 浙江 普陀山 、 安徽 九华山 、 山西 五台山 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又 山东 、 河南 、 安徽 、 福建 、 广西 等省亦有形如蛾眉,以“峨眉”为名的山。
《漢語大詞典》:岷峨
(1). 岷山 和 峨眉山 的并称。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让右将军荆州刺史表》:“水交 沅 澧 ,山通 岷 峨 ,襟带百县,縈抱七州。”周书·静帝纪:“虽復 岷 峨 投袂,翻成陵夺之威; 漳 滏 勤王,无救 宗周 之殞。”
(2).特指 峨眉山 。以其在 岷山 之南,故称。 唐 卢纶 《送张郎中还蜀歌》:“廻首 岷峨 半天黑,传觴接膝何由得。” 宋 苏轼 《满庭芳》词:“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 岷峨 。” 清 姚鼐 《左仲郛浮渡诗序》:“然后登 岷峨 ,揽西极,浮 江 而下。”一说 岷 为 青城山 ; 峨 为 峨眉山 。
《國語辭典》:巍峨  拼音:wéi é
1.高大耸立的样子。唐。孟郊〈自叹〉诗:「太行耸巍峨,是天产不平。」《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舟中望去,人烟凑聚,城郭巍峨,晓得是到了甚么国都了。」也作「嵬峨」。
2.醉酒的样子。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一。扈谦》:「扈谦者,魏郡人也。性纵诞,不耻恶衣食,好饮酒,……日常作巍峨。」也作「嵬峨」。
《國語辭典》:峨冠  拼音:é guān
高冠。《新唐书。卷一八三。韩偓传》:「陛下诚惜贻范才,俟变缞而召可也,何必使出峨冠庙堂,入泣血柩侧。」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则道是峨冠士大夫,原来是个不晓事的乔男女。」也称为「峨冕」。
分類:高冠
《漢語大詞典》:峨嵋
即 峨眉 。 晋 郭璞 《江赋》:“ 峨嵋 为 泉阳 之揭, 玉垒 作东别之标。”参见“ 峨眉 ”。
分類:峨眉
《漢語大詞典》:峨眉
也写作峨嵋、峩眉。山名。在 四川 峨眉县 西南,因山势逶迤,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佛教称为 光明山 ,道教称为“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其脉自 岷山 绵延而来,突起为 大峨 、 中峨 、 小峨 三峰。顶部为玄武岩覆盖,有 峨眉 宝光、 舍身崖 、 洗象池 、 龙门洞 等胜匚与 浙江 普陀山 、 安徽 九华山 、 山西 五台山 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又 山东 、 河南 、 安徽 、 福建 、 广西 等省亦有形如蛾眉,以“峨眉”为名的山。
《漢語大詞典》:峨岷
峨眉山 与 岷山 的并称。 唐 韩愈 《送惠师》诗:“迴临 浙江 涛,屹起高 峨 岷 。” 宋 杨万里 诚斋诗话:“‘西望 太白 横 峨 岷 ,眼高四海空无人……’此 东坡 诗体也。” 陈毅 《咏三峡》诗:“ 峨 岷 高万丈, 夔 巫 锁西风。”
《漢語大詞典》:三峨
四川 峨眉山 有 大峨 、 中峨 、 小峨 三峰,故称 三峨 。 宋 苏轼 《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复次韵》:“ 三峨 吾乡里,万马君部曲。” 宋 范成大 《凌云九顶》诗:“江摇 九顶 风雷过,云抹 三峨 日夜浮。” 宋 唐庚 《次张天觉见赠韵》:“会引 鑑湖 为故事,要从英主乞 三峨 。”
《國語辭典》:嵬峨  拼音:wéi é
1.高大耸立的样子。唐。储光羲〈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时拜太祝未上〉诗三首之一:「朝日悬清泉,嵬峨宫殿明。」唐。柳泌〈玉清行〉:「嵬峨丹凤冠,摇曳紫云裾。」也作「巍峨」。
2.醉酒的样子。取醉倒不动如山之意。唐。白居易〈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诗:「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太平广记。卷一七三。卢思道》:「武阳太守卢思道,常晓醉。于省门,见从侄贲。贲曰:『阿父何处饮来,凌晨嵬峨。』」也作「巍峨」。
《骈字类编》:冠峨(冠峨)
唐 李咸用 富贵曲 冠峨剑重锵环佩,步入天门相真宰。
唐 罗隐 蟋蟀诗 范睡蝉老,冠峨緌好。
《漢語大詞典》:大峨
四川 峨眉山 有 大峨 、 中峨 、 小峨 、 大峨 为三峰之一。今游览地即 大峨 、主峰 万佛顶 海拔约三千米。
《國語辭典》:峨然  拼音:é rán
1.高耸的样子。唐。皮日休〈鄙孝议下篇〉:「所在之州鄙,砻石峨然。」
2.卓然不凡的样子。《抱朴子。外篇。刺骄》:「其或峨然守正,确尔不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上》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曰:「峤常慕其舅夏侯玄为人,故于朝士中峨然不群,时类惮其风节。」
《漢語大詞典》:峨巍
亦作“峩巍”。 高大貌。 宋 王安石 《忆昨诗示诸外弟》:“ 淮 沂 无山四封庳,独有庙塔尤峩巍。” 清 刘大櫆 《方氏支祠碑记》:“重门窈窕,堂寝峩巍。”
分類:高大
《漢語大詞典》:岌峨
亦作“ 岌峩 ”。
(1).高貌。 三国 魏 曹植 《九咏》:“冠北辰兮岌峨,带长虹兮凌厉。” 宋 朱松 《送志宏西上》诗:“岳立培塿中,喜此高岌峨。”
(2).倾颓貌。 宋 欧阳修 《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归滁阳》诗:“宾欢正諠譁,翁醉已岌峨。”
分類:高貌倾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