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岩 → 嵓碞岩”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滑石  拼音:huá shí
矿物名,成分为含水的镁质矽酸盐。呈叶状、粒状或块状。质地软,纯净者呈白、灰、淡绿色,有珍珠光泽。因有润滑感,可制成爽身粉、面粉等润滑剂,也可以做成石笔与印章材料。
《國語辭典》:砾石(礫石)  拼音:lì shí
小石头。地质学上称由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小石子,通常直径介于2-64毫米。常沉积在河床或山麓和山前地带。《韩诗外传》卷三:「夫太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所以成其大。」
《漢語大詞典》:标石(標石)
测量标志的一种。多用规定形状和大小的混凝土或岩石立方埋在地面或地下,以标定测量控制点的位置。引申为标志。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唯蒸汽机的发明与原子能的发现,确是划分时代的标石。”
《國語辭典》:霞石  拼音:xiá shí
含钠和钾的铝矽酸盐矿物。是最常见的似长石矿物,属六方晶系,呈针状、柱状或板状。有玻璃及脂肪光泽,多产于含钠较多而含矽较少的火成岩中。在玻璃及陶瓷制造中,有时会被拿来用作长石的代用品。产于维苏威山、德国、挪威及加拿大等地。
《國語辭典》:紫菜  拼音:zǐ cài
植物名。紫菜科紫菜属,产于浅海的数种紫菜属红藻。藻体紫红色,形扁平薄膜状,边缘呈波浪状。藻体可供食用。也称为「甘紫菜」。
《漢語大詞典》:龛岩
底部凹陷的岩石,样子象佛龛。龛,供佛像或神像的小阁子。例如: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沈括《梦溪笔谈》
《國語辭典》:钻头(鑽頭)  拼音:zuàn tóu
钻孔的刀具。可分为钻顶、钻身及钻柄三部分。其材质必须具有高温时仍能保持其硬度而不易磨耗的特性。应用最广的为有螺旋槽的麻花钻头。
《国语辞典》:地滑  拼音:dì huá
一种小规模的地壳运动。形成的原因包括山崩、开发山坡时不慎挖掉岩层的受力部分而迫使岩块多滑至另一著力点、或因河流转弯处因急流的冲刷而造成岩石下滑等。常见的现象包括岩滑、岩流。
《漢語大詞典》:砟硌
岩石错落不齐的样子。
《國語辭典》:矿石(礦石)  拼音:kuàng shí
1.含有金属或其他重要成分矿物而具经济价值的岩石。
2.古代用来治病的针石。《管子。法法》:「故赦者,奔马之委辔;毋赦者,痤雎之矿石也。」
3.特指在无线电收音机上,具有检波功能的黄铁矿或方铅矿。
《國語辭典》:岩层(岩層)  拼音:yán céng
地壳中作层状分布的岩石体。
《漢語大詞典》:岩骨(巖骨)
亦作“岩骨”。 指山石,岩石。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端溪紫蟾蜍砚》:“其盖有 东坡 小楷书铭云:‘蟾蜍爬沙到月窟,隐避光明入岩骨。’” 明 夏完淳 《自浦城入越》诗:“顶足互相承,巖骨痛吾力。” 郭沫若 《路畔的蔷薇·山茶花》:“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了。”
分類:山石岩石
《国语辞典》:白云岩(白云岩)  拼音:bái yún yán
由白云石构成的岩石,因白云石主要成分是钙镁碳酸盐,故具耐火性,可作耐火砖、改良土壤及供炼钢的原料。
《漢語大詞典》:骑步(騎步)
谓跨坐在岩石上向前移动。《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又有三池、盘石阪,道陿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嶸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有磐石之隥,道狭尺餘,行者骑步相持,絙桥相引。”
《漢語大詞典》:颓岩(頽巖)
崩颓的岩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又东带 緑萝山 ,緑萝蒙羃,頽巖临水,实钓渚渔咏之胜地。”隋书·食货志:“ 金门 象闕,咸竦飞观,頽巖塞川,构成云綺。”
分類: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