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岩 → 嵓碞岩”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鱼矶(魚磯)
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 元 陈普 《野步》诗之八:“鸟影鱼磯日暮,豆花村屋秋深。” 明 高启 《答默堂在绍兴见寄》诗:“共买鱼磯瓮城下,邇来江湖向谁明。”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一水浓阴如罨画,数峰无恙又晴暉。溅裙谁独上鱼磯。”参见“ 渔磯 ”。
《漢語大詞典》:渔矶(漁磯)
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 唐 戴叔伦 《过故人陈羽山居》诗:“峯攒仙境丹霞上,水遶渔磯緑玉湾。” 清 曹寅 《胡静夫先归白门即席同用依字》诗:“ 吴 船快于马,迟我坐渔磯。”
《漢語大詞典》:石根
岩石的底部;山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时有见此石根,如竹根而黄色,见者多凶,相与号为承受石。” 唐 杜甫 《宿清溪驿奉怀张之绪》诗:“石根青枫林,猿鸟聚儔侣。” 宋 王安石 《竹里》诗:“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江东岸石根,上覆中空,已为幻矣。”
《漢語大詞典》:危石
高大的岩石。庄子·田子方:“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山雨復大至,乃据危石,倚穹崖而坐待之。” 郭沫若 《英雄树下花争放·厓门》诗:“古祠已毁倭夷火,危石犹存 宋 帝踪。”
分類:高大岩石
《漢語大詞典》:拳石
(1).指园林假山。 唐 白居易 《过骆山人野居小池》诗:“拳石苍苔翠,尺波烟杳眇。”旧唐书·阳惠元传:“凡歷三朝,殆二十年,国家不敢兴拳石撮土之役。”亦指供陈设用的玲珑岩石。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这是 蓝田叔 画的拳石呀!”
(2).小石块。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剑门关 皆石无寸土, 潼关 皆土无拳石。”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三五:“盖闻奔马之轮,拳石碍之而格;迅川之水,束草投之则凝。”
《漢語大詞典》:石矶(石磯)
水边突出的巨大岩石。 唐 张旭 《桃花溪》诗:“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磯西畔问渔船。” 唐 韩愈 《送区册序》:“与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红楼梦第八一回:“ 寳玉 道:‘我是要做 姜太公 的。’便走下石磯,坐在池边钓起来。”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如 云林 石法,巉巖凹凸,若临江石磯状。”
《漢語大詞典》:石骨
坚硬的岩石。 宋 王炎 《游砚山》诗:“涧水抱石根,石骨多紺碧。”《英烈传》第四九回:“那 富阳县 治,前面大江,后枕峻岭,右有 鹤山 ,插出江口,石骨崚嶒,朝夕当潮水浸射。” 清 刘大櫆 《重修孙公桥记》:“岸侧石骨,坡陀下趋。”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可是终于太平静了,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
分類:坚硬岩石
《漢語大詞典》:青石
(1).青色的岩石。可作建筑材料、碑版等用。 汉 东方朔 神异经·中荒经:“东方有宫,青石为墻……门有银牓,以青石碧鏤。” 唐 白居易 《青石》诗:“青石出自 蓝田山 ,兼车载运来 长安 。”《水浒传》第十四回:“僧人指个去处,教用青石凿箇寳塔,放於所在,镇住溪边。”
(2).指青石般的色、质。 宋 梅尧臣 《钓蟹》诗:“老蟹饱经霜,紫螯青石壳。”
(3).石灰岩的俗称。
《國語辭典》:山崩  拼音:shān bēng
是指在重力的影响下,块体沿著一段山坡下滑的现象。山崩的原因是山坡上的岩石或土壤吸收大量的水,导致内部的摩擦力降低,土壤或岩石丧失其稳固性而下滑。也称为「坍方」。
《漢語大詞典》:山崩川竭
亦作“ 山崩水竭 ”。 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国语·周语上:“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之。”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 蜀郡 本 汉 所兴,今所起之地山崩水竭,殆必亡矣。” 清 姚燮 《双鸩篇》:“郎饱妾共饱,郎飢妾共飢;一飢一饱与郎共,山崩川竭无更移。”
《漢語大詞典》:石潭
岩石围成的深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暘旱輟津,而石潭不耗,道路游憩者,惟得餐饮而已。” 唐 孟浩然 《岘潭作》诗:“石潭傍隈隩,沙岸晓夤缘。” 唐 张南史 《春日道中寄孟侍御》诗:“水流乱赴石潭响,华开不知山树名。” 朱自清 《欧游杂记·瑞士》:“大大小小的石潭,大大小小的石球,现在是安静了;但是那粗糙的样子还能教你想见多少万年前大自然的气力。”
分類:石潭岩石
《漢語大詞典》:石溪
岩石间的溪流。 唐 王昌龄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诗:“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唐 卢肇 《竞渡》诗:“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驛楼前看发机。” 唐 方干 《山中寄吴磻》诗:“石溪鱼不大,月树鹊多惊。”
《國語辭典》:石山  拼音:shí shān
1.大石层叠或石头堆砌而成的山。《诗经。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汉。毛亨。传:「石山戴土曰砠。」《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前面石山、石屏,都是人工堆就的。」
2.位于南京市西、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的石头山。《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那金陵城傍著石山筑起,故名石头城。」
《漢語大詞典》:断石(斷石)
(1).陡峭的岩石。 唐 杜甫 《移居夔州作》诗:“农事闻人説,山光见鸟情。 禹 功饶断石,且就土微平。” 唐 杜甫 《白帝城最高楼》诗:“扶桑西枝封断石, 弱水 东影随长流。”
(2).断裂之石刻。 宋 黄庭坚 《跋翟公巽所藏石刻》:“《乐毅论》旧石刻軼其半者,字瘦劲无俗气,后有人復刻此断石文,摹传失真多矣。” 元 张翥 《辱井石栏》诗:“好事能收断石存,摩挲堪惜古云根。”
《漢語大詞典》:石溜(石霤)
(1).亦作“ 石留 ”。指贫瘠多石之地。战国策·韩策一:“ 成皋 ,石溜之地也。寡人无所用之。” 晋 左思 《魏都赋》:“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芜秽。”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卷二:“石留,言大地多石,如人之有留结也。”
(2).亦作“ 石霤 ”。岩石间的水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北坎室上,有微涓石溜,丰周瓢饮,似是栖游隐学之所。” 唐 王维 《栾家濑》诗:“颯颯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宋 苏辙 《万杉寺》诗:“涓涓石溜供厨足,矗矗山屏遶寺开。” 明 周履靖 《锦笺记·泛月》:“试听殿铃隐隐,石溜潺潺,总把游情逗。” 闻一多 《祈祷》诗:“谁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 的石霤还滴着忍耐, 大江 黄河 又流着和谐?”
《國語辭典》:露头(露頭)  拼音:lòu tóu
1.出现。如:「他一在街上露头,就被警方逮捕。」
2.比喻出人头地。如:「十年苦读,终会有露头的一天。」
《國語辭典》:露头(露頭)  拼音:lù tóu
岩石或矿脉出露在地表的部分。也作「露苗」。
《漢語大詞典》:浮石
(1).山名。在 东海 。《楚辞·王逸〈九思·伤时〉》:“观 浮石 兮崔嵬,陟 丹山 兮炎野。”原注:“ 东海 有 浮石之山 。”
(2).山名。在今 江西省 南康县 西,形如覆钟,水环其外。 宋 苏轼 《留题显圣寺》诗:“ 浮石 已乾霜后水, 焦坑 閒试雨前茶。”
(3).岩浆凝成的海绵状的岩石。很轻,能浮于水面,故名。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亦可以浮石水蜂窠化,包彤蛇黄合之,可引长三四尺,丸服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闽 有浮石,亦类羊肚,而败絮其中,置之水中则浮。”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一·浮石:“浮石,乃江海间细沙、水沫凝聚,日久结成者。状如水沫乃鐘乳石,有细孔如蛀窠,白色,体虚而轻,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咸,入药更良。”
(4).石磬。 唐 张仲素 《玉磬赋》:“练嚮而鸣球可谐,还和而浮石非匹。”参见“ 浮磬 ”。
《漢語大詞典》:浮磬
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书·禹贡》:“ 泗 滨浮磬。” 孔颖达 疏:“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也。”后汉书·马融传:“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 清 赵翼 《放言》诗:“石沉有浮磬,木浮有沉水。”
分類:水边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