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27,分502页显示  上一页  161  162  163  164  165  167  168  169  17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麓山寺碑
龙山落帽
谅山之战
令出如山
灵山秀水
㳽山遍野
满山满野
漫山越岭
眉似春山
眉蹙春山
茅山道法
茅山道士
势如摧山
势如山倒
使蚊负山
《国语辞典》:麓山寺碑  拼音:lù shān sì bēi
唐代李邕撰文并书、黄仙鹤刻的碑文。唐开元十八年(西元730)立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行楷书,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六字,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字势豪逸,为李邕所书碑中之杰出者。也称为「岳麓寺碑」。
《国语辞典》:龙山落帽(龙山落帽)  拼音:lóng shān luò mào
晋人孟嘉在九九重阳日随桓温游于龙山,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自觉,后如厕离位,桓温乃命孙盛坐嘉位并作文嘲弄,嘉归来见文,从容应答。见《晋书。卷九八。桓温传》。后世并用以指重阳登高饮酒等风雅情事。
《国语辞典》:谅山之战(谅山之战)  拼音:liàng shān zhī zhàn
清末光绪十一年(西元1885),法军攻陷越南谅山,进犯广西,被清军将领冯子材所败。这是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取得的最大胜利。
《国语辞典》:令出如山  拼音:lìng chū rú shān
命令一经颁布,不得更改,必须澈底执行。参见「令出惟行」条。《官场现形记》第一三回:「果然现任县太爷,一呼百诺,令出如山。」
《国语辞典》:灵山秀水(灵山秀水)  拼音:líng shān xiù shuǐ
清幽宁静的山水胜地。如:「他徜徉于灵山秀水间寻求创作灵感。」
《国语辞典》:㳽山遍野  拼音:mí shān biàn yě
遍布山间和田野。形容到处都是。《喻世明言。卷八。吴保安弃家赎友》:「忽然山谷之中,金鼓之声四起,蛮兵㳽山遍野而来。」
《国语辞典》:满山满野(满山满野)  拼音:mǎn shān mǎn yě
遍布山和田野。形容到处都是。如:「满山满野都是一片翠绿。」
《国语辞典》:漫山越岭(漫山越岭)  拼音:màn shān yuè lǐng
翻过一座座山头。《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分类:一座山头
《国语辞典》:眉似春山  拼音:méi sì chūn shān
形容女子美好的眉毛。《老残游记》第九回:「见那女子又换了一件淡绿印花布棉袄,青布大脚裤子,愈显得眉似春山,眼如秋水。」
《国语辞典》:眉蹙春山  拼音:méi cù chūn shān
春山,比喻妇女的眉色。眉蹙春山形容女子皱眉而美的样子。《红楼梦》第三○回:「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
《国语辞典》:茅山道法  拼音:máo shān dào fǎ
茅山道派的法术。后代小说中泛称道教中的法术。
《国语辞典》:茅山道士  拼音:máo shān dào shì
相传汉景帝时茅盈及其弟固、衷三人隐于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的茅山,后得道。南朝梁陶弘景亦隐居于此,开道教茅山派。入唐后茅山道派为道教主流,凡茅山道士颇受贵族、名流尊重。至明、清茅山道士遂成为道士的泛称。
《国语辞典》:势如摧山(势如摧山)  拼音:shì rú cuī shān
如有摧毁大山的气势。形容气势壮盛。《薛仁贵征辽事略》:「仁贵见辽兵稍退,飞身上马。……一骑马上岭去,赶辽兵逼下岭走,势如摧山。」
《国语辞典》:势如山倒(势如山倒)  拼音:shì rú shān dǎo
如大山崩塌之势。形容气势雄伟壮盛。《三国演义》第六七回:「凌统手下,止有三百馀骑,当不得曹军势如山倒。」
《国语辞典》:使蚊负山(使蚊负山)  拼音:shǐ wén fù shān
要蚊子背负大山。比喻能力无法胜任。《庄子。应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